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

2015-05-30 09:42吴兴兰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人文性小学语文研究

吴兴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推进,这也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人文性特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工具性的特点,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同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间情感,增强语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性 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在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语文作为人类文化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了解本国文化的历史及发展,语文教学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性的概念及在语文教学中的特征

人文性的概念

人文性,即对人的信念、品德、尊严和价值观等自身的追求和完善。人文性的内涵可以从知、情、人格、性格、心理等方面来理解,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就在此处有所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养。本文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可以氛围社会总体环境、课堂教育、学生个体等三个层次。总体环境,即本国语言本身所内含的民族思想和感情,学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会产生爱国爱己爱人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堂教育,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自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积极反思、敢于质疑的好学精神;学生个体,即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积极和学生沟通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使其成为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特征

所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氛围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获得知识效果的提高为主要目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以下几个特质:

语文本身包含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汉字是我国文化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从甲骨文到楷书、行书的变迁,既展示着楷书、行书的独特审美和文化价值,又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汉字,是我国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它见证和记载着我国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化成果和传统品质,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构成人的世界的重要环节,他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符号,一种承载着人类情感意识、饱含人类思想情操的,有灵魂的符号。

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以人为主要导向,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德育目标,就是重视主体人格的完善、精神生活的和谐自由;智育目标,就是重视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陶冶情操、体验生命的美好;美育目标,就是尊重个体的审美感受,激励个体的审美体验、想象和审美创造,重视人生的审美观照和人格的审美塑造。这也就是说,人文性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语文教育则是完成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我国教育逐渐倾向于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略人文性而过于重视其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将文本解读和基本知识掌握作为教学重心,不能跳出课本的范畴,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和发挥,课堂氛围沉闷不活跃,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体验。师生间缺少思维碰撞,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就会产生腻烦情绪,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

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加深内容领会

语文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最主要的工具,这就预示着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类文化的组成、继承和发扬以语文为主体,突出显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有价值的恭喜,引导学生进行和谐有效的交流学习,带领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摸索,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显示人文性,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兼顾,加深人文性领会,培养全面人才。

增进师生间沟通交流,创造人文氛围

语文作为人类间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存在其特殊性,这也就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文作为沟通交流工具的特点,在师生间搭起一座桥梁。

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一味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学习一个知识点,不能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厌烦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心中所想,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班级中创造人文氛围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加强师生间认识了解,产生情感驱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课本知识,还应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心理变化等,对学生的个体个性、尊严和价值给予充分肯定,用心赏识每一位学生。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有生命价值和意義的教育,也是人性化和人文化教育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要求教师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失败,以发掘学生潜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心态和人生态度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和关爱,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情感驱力,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动力和激情,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结语: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要求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流利地用母语进行沟通,与各行各业的人进行交际,它也肩负着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承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随着新课改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性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性也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教师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积极了解学生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良好的人文氛围,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微教育出版社,2009

[2]顾婷婷.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3]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08)

猜你喜欢
人文性小学语文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