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霞
6岁的玲玲早上起床后直嚷嗓子疼,妈妈给她量了体温,升高到37.6℃。开始妈妈以为玲玲是感冒了,但并没有明显的流涕、鼻塞和头痛等典型感冒症状,用了抗感冒药也未见效果。于是,妈妈便带玲玲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为玲玲做了全身检查,发现玲玲除了发热以外,咽部和扁桃体处有明显的充血肿胀,并有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化验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均明显增高。为此,医生初步考虑玲玲的病情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关,建议住院治疗。两周后玲玲痊愈出院,最终诊断结果与医生的初步诊断一致。
当我们遇到小儿出现发热及咽痛症状时,不能只考虑到感冒、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常见疾病,还要考虑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注意查查颈部,特别是颈后有无淋巴结肿大,如果有,就要想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可能,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误诊耽误治疗时机。
资料表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1.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发病对象。
2.起病大多缓慢,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出现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
3.发热为早期症状,通常为轻、中度发热,但持续时间长,热程一般为10~14天,个别患者的发热可持续月余之久。
4.发病后即可出现咽痛,查体可见咽部、扁桃体及悬雍垂充血及肿胀,重者可见扁桃体表面有浅表溃疡及伪膜形成。
5.浅表淋巴结肿大可早期出现,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呈中等硬度、无压痛、不粘连、不化脓,常在发热消退后数周方才恢复正常。约有半数病例伴有轻度肝脾肿大。
6. 10%~15%患者病后4~6天可出现多样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样及猩红热样皮疹。皮疹分布于躯干、上肢、面、前臂及双下肢,常在几天内消退。
7.实验室检查最具特征的改变是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可达总数的60%,尤其是异形淋巴细胞比例的升高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8.血嗜异性凝集试验及EB病毒抗体检查阳性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程多为2~3周。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通常给予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疱疹净等,联合应用抗炎、退热及止痛药物,可促进症状缓解、缩短病程。重症患儿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干扰素或丙种球蛋白,以消除炎症、增强免疫力及防范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