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艳红 李赞忠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项目化教学方法在高职《工业分析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项目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工作方案并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工业分析技术 项目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50-02
为了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为了将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从工业分析技术这门课程入手,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项目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工作方案并完成任务。
一、《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教学设计方案
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教学进程表设计、教材和参考资料及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等。
2.单元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单元目标设计、任务与案例设计、重点及难点解决方法、教学步骤设计等。
二、《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涉及的教学方法
1.教学场景设计:课程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分析检测中心,教师担任测试中心主任,学生的角色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是资料员、化验员甚至技术主管。每个工作室均负责测试中心的分析检测项目,包括成品、原料、半成品的质量检测和等级认定等。
2.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项目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工作方案并完成任务。
3.课程考核:由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从而确定学生本课程最终成绩。
4.《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以测试工作为导向设计“真实”的测试工作情境,下达监测任务,启发引导工作室成员按测试工作流程开展测试工作。
(1)教师及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角色及任务描述
学生要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的步骤完成每一项测定任务。
资讯阶段工作:在收集资料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工作室每位成员将查阅大量的相关专业材料,包括:教材、国家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及期刊等资讯,下载阅读汇总,同时提供给指导教师。
决策阶段工作:学生根据所查阅资料制定方案提交,教师帮助分析资料,提出建议意见,共同探讨,形成最终方案。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形成最终方案要兼顾学院实训条件而制定。
(2)教师及学生角色安排
根据以上《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每个班以每4人为一个工作组成立了若干个工作组,每组设主任1名、实验员2名、资料员1名。
三、《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方法创新点
本次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内容体现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激发学生关注未来的职业需求;“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1)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教师充分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才能体现对学生、社会负责,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任务中学,在问题中学,在情景中学,在练中学等成为教师基本的教学策略。
(2)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以后,整个过程围绕工作项目(任务)、,将技能训练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适时、适度地融入到技能训练之中,充分体现了实用性、针对性和做学一体的原则,教师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識得到有机的融合。
(3)转变了教学组织形式
实施课程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了课堂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多位一体的、长短互补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且在此过程中巧妙地渗入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实施项目化教学以后,学生的“自由度”得以大大拓宽,教师渐成“导师”,学生可以自主思考、独立或小组协作解决技能训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5)改变了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也就是用理论考试的成绩,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显然具有片面性,“应试”痕迹明显。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教师特别注重过程评价,每个项目、任务都由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组合而成,最后再根据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
(6)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变化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每堂课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评价方法,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空前提高,自信心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孙丽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教育与职业.2015,08.
[2]胡晶晶.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单片机实训课程中的应用.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04.
[3]于莉,戴利.关于高职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14(3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