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岩
2015年,与经济低迷、投资放缓、出口下滑形成鲜明对比,北京市消费领域保持平稳向好增长态势,商品消费稳定增长,服务性消费持续提升。1-9月北京市实现市场消费总额1.3万亿元,服务性消费比重提升至46%,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展望2016年,随着国家和北京市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动力、扩大内需的各项改革任务和政策措施深入落实,多层次供给结构将得到有效改善,新消费需求将获得持续释放,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引领贡献更加突出,预计全年市场消费总额接近2万亿元。
全市消费增长基础良好
国家和北京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政策措施,旨在更大力度地促进消费需求释放和回流、改善错位的消费供给、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环境总体有利于全市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近年来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基本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进一步夯实了消费增长的基础。大力度推进中心城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入市步伐、提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加大离境退税定点商店动员推广力度,这些举措都将对2016年全市消费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80后、90后正在成为全市消费主体,他们天生具有比父辈更高的消费倾向,更加追求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同时得到财富传承,不排斥借助移动支付、信用卡、银行信贷等金融工具消费,无疑给未来消费持续扩张提供基本保证。
此外,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实施严格人口调控、发布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搬迁服装和小商品批发市场、疏解一般制造业等举措虽然短期内造成相关消费减少,但为长远全市消费空间拓展和消费品质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落实更为全市消费增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商品消费增长空间依然很大
2016年,从商品升级趋势、“互联网+”拉动、消费群体变化等多方面考察,全市商品消费领域仍具有较大潜力空间。依托2200万常住人口消费体量、商品升级换代加快、消费市场扩大和消费群体呈现年轻化等有利因素,全市商品消费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在6.8%左右,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在7%左右。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理念不断改变,商品消费市场进一步细分,消费者对产品选择开始由“经济、适用”向“品质、舒适”转变。以家用汽车为例,2011年机动车限购后,全市居民购车档次明显提升,购车单价由10.4万元大幅提高至14.2万元,预计新能源车取消摇号后,2016年全市新能源车销售将超过6万辆。随着购车优惠政策完善、电池续航能力提高、充电配套设施普及,新能源汽车有望取代住房、汽车成为北京下一个“千亿级”消费亮点。
再如家电消费,居民在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家电更新换代时更加注重节能、美观、智能取向,空气净化器、净水机、健身器材为代表的新一代家电迅速在普通居民家庭普及,从增长潜力看,欧美国家户均拥有三四十种小家电,日本则户均多达100多种,而北京市家庭平均拥有小家电数量不足10件,这一领域升级换代潜力巨大。
从消费方式看,全市居民的消费方式更多地从“线下”转到“线上”,不仅小件日用品在网上买,大件电器乃至汽车、住房也开始转向网络。数据显示,近五年全市网上零售额增长了12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快速上升至17%,是全市商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鉴于新业态带来的巨大商机,各类型商业企业纷纷加快“触网”步伐,不仅新兴零售企业(如京东、小米)借助网络平台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商业企业(如王府井百货、金源新燕莎MALL、菜百)和“老字号”企业(如全聚德、便宜坊)也依托电子商务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随着未来更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物流体系成熟,以及国外商品关税进一步降低,“互联网+零售+全球”模式将会进一步催生新一轮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郊区城镇化为全市商品消费增长提供了广阔市场。城乡结合部和重点村改造有序推进,新增十几万城镇人口,以及数十平方公里区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城镇化改造,势必将释放相当量级的消费需求。随着部分产业、新建住宅和常住人口的不断外移,以及轨道交通、商业设施的逐步完善,新城和远郊区县的消费能力持续释放。
数据显示,1-9月全市发展新区、涵养区社零额增速分别为8%、8.3%,高于核心区的6%和拓展区5.6%,显示消费重心已逐步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郊区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若未来达到与中心城区相当的消费水平,消费潜力值得期待。
服务性消费作用强
2016年,文化教育、健康医疗、休闲娱乐等“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型、享受型服务性消费将引领全市消费需求转型升级。
从发展规律看,当消费水平进入较高阶段,商品消费比重下降、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并逐渐主导消费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从我市近年来消费结构变化特征看,代表“衣、食、住”的传统消费占比均不断下滑,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而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尤其是发展型、享受型的服务性消费渐成主流,必将在下一阶段引领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预计2016年全市服务性消费增速在10%以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从服务性消费总量看,2014年北京市服务性消费总额达7405.2亿元,是2010年的1.5倍,2010-2014服务性消费总额年均增速11.4%,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分别高于总消费和商品消费0.8个、1.5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平稳增长。
从2014年人均服务性消费的内部结构看,文娱服务(24.3%)、交通通信服务(14.9%)、饮食服务(12.4%)、医疗服务(10.9%)、教育费用(10.6%)、居住服务(10.5%)6个领域消费比重接近85%,是构成全市服务性消费的主体。
其中,文娱服务支出的主体是旅游消费,交通服务支出中近7成为交通费支出,教育费用支出中以培训班、成人教育费占比为主。从各领域发展势头看,医疗服务、交通通信服务、教育费用3个领域增速最快。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文化教育、健康医疗、休闲娱乐等为代表的“以人为核心”的服务性消费不仅是消费增长新引擎,更有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深入推进,以及教科文卫体等公共服务领域政策约束进一步放松和服务价格机制完善,全市服务性消费供需有望得到有效对接,市场供给明显不足、服务结构单一的服务性消费活力将进一步焕发。尤其是文化教育、健康医疗、休闲娱乐等符合“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广大市民现实需求的消费热点,服务供给将更加丰富多样,居民潜在需求将得到加速激活。
未来,随着北京市发展重点更多转向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投资将更加着力于提升城市功能,保障城市运行,打造良好环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有所放缓,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预计2016年全市市场消费总量增长9%左右,消费总量将接近2万亿元。
(作者单位:北京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