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航标

2015-05-30 10:48杨茹松
职业·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航标幸福健康

杨茹松

摘要:高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师生关系存在很多学生觉得“没有幸福感”。这种“不幸福”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带来非常大的难度。本文通过为学生创造“幸福”的环境,建立“幸福”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引导教会学会感恩,知足常乐,学会寻找“幸福”等策略的实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独辟蹊径。

关键词:幸福 健康 成长 航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有很多青少年与自己的亲人、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出现了愈来愈恶化的趋势。这种恶化的现象在中职学校的表现尤为突出,让很多的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效果越来越低,让青少年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管理与爱护产生反感、逆反。

在老师和家长眼里,现在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但是,这些学生却没有同样的感受。尤其是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觉得自己比普高生“矮一截”。在家里,这些职高生不愿和父母沟通;在学校,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朋友,表面强大,内心孤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迟到,常常欺负弱小同学,打架,损坏公物,顶撞教师……更有甚者,有的学生面对家长、老师或同学关系的压力举起了残暴的双手,与自己生活中最亲密的人“举刀相向”:2004年6月,哈尔滨市某职高学生王某和马某在学校卫生间内发生口角,王某一怒用刀刺向马某。哈市道里区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一年缓期两年;2010年9月,17岁的福州某职高的蓝某因求爱遭拒和3名同伙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将身穿卫生学校校服的两名男生砍伤;2011年6月,重庆渝北区17岁中职生许某仅仅因为在网吧上网抢座位故意伤害他人而被批捕;2012年4月,杭州市某职高刚退学的学生李某因琐事将同校学生陈某连捅数刀,致陈某抢救无效死亡……

经过警方、媒体的调查和了解,上述的惨案发生的客观及主观的因素有很多,但大都有相似之处。比如:对孩子的教育大都经常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仅骂而且打,更甚者还使用了以恶打为后果的威胁手段;对于孩子的学习,采取了孩子永远达不到自己期望值的挫败教育方式,使孩子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感到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在对孩子的理财与经济方面,只是一味地给钱,没有亲情,没有关怀,没有教育。

在前面提到的血案中,哈尔滨的王某在作案前的日记里写道:“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一点儿不幸福。我就是个坏学生,还坏到家了……我恨老师,更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怎能视而不见?缺失了幸福感的中职学生怎能拥有积极的价值观,又怎能树立起争取的人生观呢?在我们积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征途上,若没有了中职学生的“光芒”与“闪耀”,我们的和谐社会谈何名副其实呢?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了有关“幸福感”的问卷调查,现将部分问卷与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二、问题的分析

幸福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它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达成的理想状态和内心喜悦的激情,是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满足,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幸福是一种满足,所以要帮助别人活得幸福,就肯定要尊重所帮助的对象。“尊重他人”,是素有“礼仪之邦”的我国的传统美德。尊重是希望受到别人承认和赏识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自我价值感增强。高中生正处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正处在开始确立自我价值感的重要阶段,来自他人的尊重是他们确立自尊与自信的重要前提,而自尊、自信是人自我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尊重学生能帮助学生唤起自尊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助于后进生的进步。

对于以上观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早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需要层次结构。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生理需要是人类的第一层次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类的第二层次需要,社交需要是人类的第三层次需要,尊重需要是人类的第四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地位、尊严、自信、自尊、自豪等等。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顶部的两种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综上,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中职生对于幸福的感受与体验有其独特的主要特点。

第一,有一个温暖的家:能够得到家长的信任,面对选择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第二,有一个和谐的班级:能够得到老师平等的教育机会,能够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得到同学的友谊和帮助。

第三,有适当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不要太大。

第四,学校、老师、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太高,自我满足就是幸福。

针对以上中职学生对于幸福感体验的主要特点,中职教师为了提升其幸福感,就要在班级管的过程中对这些以上特点进行特别的关注,并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着重对这些关注点的落实,这就是对提升中职学生幸福感的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

三、策略的实施

我们要想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学生走出心情的困境,就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满足学生的正常需求。我们可以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美好的心情;我们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师爱;我们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之间拥有真诚的友谊,阳光的交往;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家校沟通让家长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孩子,让家长对学生的表现多支持多鼓励,让学生愿意回到自己温暖的家;我们还可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知足常乐,学会感受幸福。总之,我们要尽一切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幸福成长的机会。

1.利用“幸福”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幸福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的周围应该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室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味,丰富学生的思想,优化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广泛涉猎和深刻内省为导向,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环境的主导作用,努力创设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教育环境主动地创设教育主题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美好的校园环境,有益的教育活动以及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等。包括整体的学校环境,教室环境和寝室环境。

2.建立“幸福”的师生关系,促师生和谐共处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从知识教育到品格教育概莫能外。受封建教育的影响与应试教育的制约,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育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轨中,存在诸多问题。师生关系的冷漠化、紧张化正在严重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家庭和个性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形成“幸福”的同学关系,让同窗友谊之花美丽绽放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烈。凡事都希望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不大顾及别人的感受。在家里可能长辈会让着自己,而到了学校,由于大家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再用那种态度去与同学交往就很容易碰钉子。目前,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不良心态主要有: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多疑心理等因素。那么,如何教育、引导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自信心;

(2)给自己恰当的角色定位;

(3)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原则:①充分尊重对方的内心秘密或隐私。②会话交谈时,目光注视对方。③在听到对方的内心秘密后不要把内容泄露给他人。④不在背后批评别人。

(4)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当我们在赞美别人时,最好要将赞美的内容具体化,让别人觉得你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而不仅仅是出于应付;再如,如果你能很快的记住别人的名字,并能在第二次见面时准确的叫出来的话,这能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受重视,也会有利于你们之间的交往。同时要学会保持适当的距离。

4.利用“幸福”家庭关系,让亲情感化学生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环境在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却往往不得要领,从而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良好的家庭关系。具体表现在:(1)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学业成绩,轻品德教育;(2)对子女过于娇惯溺爱,只是一味地迁就;(3)不顾孩子的实际,拔苗助长;(4)疏于对孩子的情感关怀,亲子关系淡漠。(5)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6)留守家庭、单亲家庭逐渐增多,使得家庭教育环境大有恶化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来重建或修复学生们过去的美好的家庭关系。

四、学会感恩,知足常乐,学会寻找“幸福”

在我们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见到一些学生不停地埋怨,“真没劲,今天的天气怎么这样不好”、“今天真倒霉,被老师骂了一顿”、“唉,宿管的阿姨真哕嗦”……就好像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永远没有快乐的事情,高兴的事被抛在了脑后,不顺心的事却总挂在嘴边。每时每刻,他们都有许多不开心的事,把自己搞得很烦躁,把别人搞得很不安。其实,这些学生所抱怨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小事情,明智的人会一笑置之。因为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事情是无力改变的,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测的。能补救的则需要尽力去挽回,无法转变的只能坦然受之,最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学会知足常乐,学会寻找幸福。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它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有自己,不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要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同时,我们还知道“人心不足蛇吞象”。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都相对较好,但还存在着相对较明显的贫富差距。于是,学生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相互攀比的情况,就会让学生产生贪欲。当这些学生有了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高兴不起来。因此,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活动教育这些学生要懂得“知足常乐”,学会寻找“幸福”。

五、取得的效果

1.“幸福”策略的实施让学生的幸福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一年后,笔者针对我的“幸福”策略对同样的学生再次做了“幸福感”状态调查。部分统计结果及对比情况见下表。

这份调查表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在自我成长与调节的过程中,“幸福”策略对“幸福感”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班级管理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幸福”策略的实施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幸福”策略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一直在鼓励我的学生坚持写周记。在这期间,班里的周同学在一次周记中这样写道:

“由于我的家境特别差,从我懂事起,就一直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因为我怕他们嘲笑我,看扁我。可是来到这所学校后,我发现校园,教室和寝室都很漂亮,生活得很舒心。班主任杨老师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不懂人情,尖酸刻薄。在杨老师的帮助下,我和同学们和睦相处,难过的时候就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就好受多了。而且老师经常和我爸妈联系,让爸妈更加了解我,更能尊重我个人想法和建议。感谢爸妈,感谢杨老师,感谢我身边的朋友们……我很幸福,也祝你们永远幸福。”

看到这篇周记,笔者的感触很深。我们的学生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可爱,又是那么的懂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接纳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剥夺他们的幸福呢?

总之,让学生感受幸福,是十分有效的教育艺术。这种幸福的感觉可以使学生在信任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它是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教育成功的秘密,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灵魂的集中体现。就让我们伴随教育改革的步伐,顺应时代潮流,爱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永远幸福!

(作者单位: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航标幸福健康
航标工
IALA航标工作船员培训示范课程研究
健康购药指导平台的开发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虚拟航标的作用与应用前景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