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
摘要:社交网络作为web2.0时代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载体,应用在影像制作类课程中可以产生奇妙的教学“化学变化”。分析了影像制作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社群,同时也发现了社交网络应用与课堂教学的各种弊端。
关键词:社交网络 影像制作 课程教学改革
社交网络就是社会性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目前,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如微信、新浪微博、QQ空间、豆瓣等是中国社会覆盖用户最广、传播影响最大的web2.0业务。社交网络已经作为人们生活中彼此之间分享经验、发表见解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并对人们的信息获得、思考和生活生产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交网络的巨大影像力同样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本项目尝试利用学生中流行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构建学习社群,改善高校影像制作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足的状况。
2014年起,温州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影像制作类课程多达25门,如《广告摄影》《广告摄像》《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数字音视频制作技术》等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目标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学生掌握影像拍摄和音视频后期制作的能力,从而可以胜任广告片、宣传片制作等领域的工作。但在这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欲望的尴尬局面。
一、项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影像制作类课程的学习,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还要培养学生能用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策划制作的实战能力。如《数字音视频制作技术》这门课程具有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应用的软硬件更新换代很快的特点。以教学中应用的视频剪辑软件Adobe Premiere为例,从2012年到2014年之间,就经历了从Pro2.0,CS3,CS4,CS5,CS5.5,CS6,CS cc多达7个版本的更新升级,教师备课工作量很大,因为对每个软件版本的破解升级安装都是需要经过教师反复测试和认证过后才能用于课堂教学。而且由于在影像特效领域里,技术发展迅速,专业课教师在短时间很难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到与行业接轨的水平。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说,学生一般存在“追新性”,虽然不是每个升级后的版本在功能上都有突破性的变化,但是新版本界面设计的改观和特效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因此,在影像制作类课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老师课堂教学的相对滞后性形成了一对矛盾性。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的自学、研发、解决问题、团队工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相对缺乏。目前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多强调自己的权威,较难做到因材施教,不去过多地探究学生的思想和体验;缺乏交流,缺乏互动,使得教学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注入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自学、研发、解决问题、团队工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不会构建团队,进行主动性学习。
目前,影像制作类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单一,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知识与能力不协调也是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传统的考核方法中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分离,考核方法单一,弊端明显。学生只关注结果的考核评价,具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只需对照课程大纲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复习,而完全没有过程中的动态监控,导致知识与能力极不协调,考核结果的不能权威的反应学生的影像应用和制作水平。
以学生对现有的影像制作类课程的评价来看,刚开始接触影像制作类课程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因为影像制作类课程直观形象,并综合应用多种媒体平台,和学生生活贴近,入门简单,难度低,但经过一阶段的课程学习之后,通过对任课班级的问卷调查发现近82%的同学对在传统教室进行教学不满意,有95%以上的同学更喜欢使用老师提供网络资源和共享专业资料进行课下学习。约76%的同学认为传统讲授式教学,导致了他们不能及时亲手去验证影像制作效果,学习效率低下,兴趣和热情自然被抹杀。
因此,一套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改革方案,急需被应用到现如今的影像制作类课程中。
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方法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将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平台应用于影像类课程教学作为课堂正式学习的辅助教学手段,针对影像类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目标是通过SNS社交网络构建一个先进科学规范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在网络空间中实现良好的教学交流过程,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以及老师、学生与相关影像行业专业人员的交流互动,从而让学生更全面的形成独立影像制作的能力,能基本胜任摄影、视频、影视广告等作品的制作,为发展专门化方向的職业能力奠定基础。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法如下:
1.以教师为社交网络社群核心,构建网络班级学习环境,开展全程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QQ群、QQ空间和微博等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利用网络“时间轴”,分享相关课程内容、讨论话题和各类学习资源,满足任课班级学生对教学需求全程化的要求,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利用移动网路终端浏览课程资源,分享保存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关注学习全过程的体验和自己的学习感受。例如,在《广告摄影》课堂上,教师提前将课堂要讨论的议题“如何评判什么是好照片?”上传QQ群或微信群,约定时间让学生“刷屏式”研讨,然后精选同学们的观点汇总到教师个人QQ空间,供大家在汇总文章下进行评论。在理论课堂教学上,教师作为主持人,将部分“学习领袖”的优质资源分享给班级,将同学们的观点以及各类网络中的评论给予正确的评析;在实验课上,学生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进行现场广告摄影实拍,并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分享到社交网络上供同学和老师评鉴,让学生充分不受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进行翻转课堂实践。
这种利用社交网络构建师生学习社群关系可以形成以下学习管理系统模型:领袖→小组→群组。学习领袖负责通告、课程资源的上传与下载、讨论议题发布和组织指导设计活动等;每个“小组”中的各成员利用社交网络协作学习,把小组作为共享信息资源和讨论观点的平台;一个一个的“小组”又聚合成为一门课程大学习“群组”与整个社交网络进行互动。在社交网络的群组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交流,学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教师也可以将流行时尚的个人见解引入学习中,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喜爱。
2.尝试建立学习“圈子”,以“专家”“行业导师”为社交网络学习社群的亮点,吸引学生加入社群小团体
社交网络吸引人的无限动力来源于参与者追求3F(Friends朋友、Fans粉丝、Followers关注者)这种虚拟关系虽然不等同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但却可以为学生提供海量信息和影像资源等“搜素引擎”触及不到的领域。
本项目组教师尝试在“人人小组”和“豆瓣小组”等平台将学习兴趣和需求类似的同学结成“圈子”,圈中的各位成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不是平行的,但都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标签”,在“圈子”中,各成员利用论坛发帖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也可以建立个人的“轻博客”分享图文影像资源,通过搜索“话题”和“标签”定位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关注,并且可以形成3F关系网络互为朋友粉丝和关注者。“圈子”模式学习者不会局限为一个任课班级,可以推广到多个相关课程的班级,学生之间无论高低年级、学业背景,只要对本“圈子”分享的内容有兴趣,都可以通过网络“推送”功能快捷方便的加入到学习环节中。
“圈子”的成员,除了任课教师、授课班级学生外,各成员均可把相关影像领域中的“专家”和“行业导师”邀请进入,他们带来的更广泛的知识和眼界,内容多为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应用,保证了知识来源的实效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广告摄像》课程实践小组这个圈子中,有两位课程任课教师,五位“行业导师”除了自广告公司、媒体的“专业人员”外,还有网络人气影像制作高手,55位各年级的学生。“行业导师”通过“圈子”拥有了更多的粉丝和关注者,分享学习资源的动力很高,任课教师成为圈子的管理员,维护和组织话题讨论和把关学习内容的优良,学生将学习内容以“搜索——学习——交互——加工——推送——影响”的信息传播模式传递,增加了学习上的深层次互动。
3.约束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的学习活动,形成社交网络教学效果过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
现代大学生非常喜欢通过网络快速搜索进行非正式学习活动,求证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他们热衷于主动地获取和利用社交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比如“行业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帖子等,但是学生也缺乏有效信息搜集和筛选的能力和经验,需要教师通过社交网络的约束学生的搜集信息的方向和范围。教师可以很便捷在社交网络上提供课程的基本信息、参考资料、教学视频、优秀影像作品等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发帖子和“跟贴”的方式,发表个人影像作品,对别人影像作品的评论和见解,这些内容都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通过科学规范的学习过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参与社交网络学习的热情。
社交网络建立的影像类课程学习平台,特别适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优于传统网络教学平台受网络空间大小的限制,不能上传容量过大的影像作品,社交网络一般多是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运营,具有强大的免费服务器存储备份空间,学生作为社交网络网站的用户,他们不仅是网站内容的接受者,同时也为社交网络网站贡献他们的影像作品资源,从而形成了社交网络上学习者聚合内容的趋势。通过衡量学生参与、使用和贡献的影像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也可对学生生产话题的关注度来衡量成绩。教师也可以在“时间轴”上,对比前后影像作品的进步程度、访问学生作品下的文字交流记录、学生发言次数、平均文字信息长度和精华议题的数目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
三、社交网络应用教学活动的弊端
利用社交网络构建影像类课程学校社群有很多优点,使教学活动更灵活便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协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样,教师也能在社交网络中自由提问、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反思教学、交流经验的、阐述讨论主题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等。
当然,社交网络下的教学活动也存在各种弊端:
1.无法完全实名制,通过“网名”教师很难精确辨认学生
社交网络是一种基于开放互联网的服务,这种服务允许个人在固定的系統里建立一个公开、半公开或者不公开的个人空间,虽然可以精确描述与之有交往的朋友粉丝和关注者的信息,但并不能为了把社交网络引入教学而强迫学生将个人信息在公共网络上完全公开,比如名字学校专业等信息,有学生个人形象的照片、视频作品也不适合未经本人同意允许组群里其他成员浏览和转载。
2.社交网络平台种类纷繁复杂、普及度高低不一、教学活动零散化碎片化
根据对任课班级200余名同学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网路平台是微信占93%,其次是QQIM即时通讯的用户有84%,QQ空间为78%,新浪微博为64%,人人网最低只有45%。由于各类社交平台都有其适用于教学的优缺点,而且使用用户群也未达到100%,所以经常需要几个平台联动使用,这就造成了教学活动的零散化,此外社交网络本身的特点就是碎片化,很难构建出完整的教学体系。
3.对教师和学生媒介素养要求较高
由于学生自己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不平均,导致社交网络教学推广中部分同学的参与性不够,热情不高,也有部分同学担心实名制网络会造成自己个人信息的泄露,抵触在线上进行教学活动;大量的信息“推送”也会令学生反感;另外,对于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沉浸于社交网络中。
总之,将社交网络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益大于弊,利用学生之间熟悉的交友和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构建网络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动能。利用社交网络的传播优势结合影视制作类课程的特点,整合和优化各类网络学校资源和学习评价体制,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社交网络.
[2]庄秀丽.web2.0技术学习的课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7).
[3]袁梦倩.论新型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与功能基于“校内网”的现象研究[J].今传媒,2009,(4).
[4]Khe Foon Hew.Studentsand Teachers use of Facebook[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662-676.
本文系温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SNS网络的多媒体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2jg3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