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运蕾 李静
随着高校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她们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新形势下研究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她们努力完善自我,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理性就业。
一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1 自卑心理
在现实的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并没有完全享有和男生一样的就业机会和待遇。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男生,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即使降低标准也不愿意招聘女生。用人单位的这种性别歧视极大地伤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她们在就业中产生自卑的心理。有的女大学生虽然很优秀,但是考虑到一些现实的因素,在求职过程中,也显得过于怯懦,谨小慎微。
2 功利心理
由于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她们容易忽略自己所学专业和实际能力,在就业时单方面希望获得起点要求低、薪水待遇高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职位等。收入高、升职快是她们就业的热门选择,而一些传统的冷门行业则不被看好。她们容易忽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更关注他人的看法,甚至贪图一时的享受。
3 焦虑心理
女大学生普遍希望自己在就业时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理想职业,但是又害怕自己的职业技能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被拒绝。有些心理素质低的女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发挥人的最大潜能,但是,如果焦虑过度,则会引起精神紧张、烦闷慌乱、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等心理状况[1]。这种焦虑的心理会严重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求职就业,从而导致发挥失常,错失就业良机。还有的女生缺乏对自己理性的认识,在就业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焦躁,最终也会导致求职的失利。
2 攀比心理
有些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喜欢互相攀比。找到理想的工作时,就喜不自胜,向周围同学炫耀,工作环境、薪金待遇都成为炫耀的资本。而当有的同学,特别是在校期间表现出色的同学听到这些消息时,就会觉得不甘心,一定要找一份比对方好的工作心理才能得到平衡。这样导致了不理性的就业期望值,好工作也成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这种明比暗拼的心理导致就业时的盲目状态,使她们的求职就业陷入恶性循环。
3 嫉妒心理
一些女生在利益动机和嫉妒心理的驱使下,加上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容易做出一些消极非理性的行为。比如有的女生在大学期间并不是积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而是忙于时尚、化妆等。在就业和择业竞争中,有些女生发现同学签的工作比自己好时,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从而导致心理扭曲,在背后讽刺挖苦,冷嘲热讽,故意疏远等。这种嫉妒的心理不但让自己失去理智,也失去了学习的良机和就业的砝码。
4 依赖心理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女大学生对自身存在一种弱势心理,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传统的观念使这部分女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乐于享受。她们常常喜欢依赖家庭、学校、朋友等。有的女大学生由于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习惯于所有事情父母包办,甚至找工作时也完全依赖父母,希望父母通过关系或者其他手段帮自己找到工作。这种自甘退缩的依赖心理使这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5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2]。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就业去向、工作性质缺少计划性、目标性,容易偏向于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追求的职业,而忽视了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等。有的不从实际出发,对自身的特点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没有主见性,盲目用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对自己进行定位,跟随身边同学的择业去向,其结果往往容易影响到自己求职的正确方向。
二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原因分析
1 社会原因
我国社会当前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女性在就业市场中仍处于劣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的调整,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仍然滞后,在第一、第二产业中,女大学生的需求较少,而第三产业,如旅游、美容业、商业、服务业和教育业等都是适合女大学生的行业,但这些行业发展较慢,从而制约了女大学生的就业[3]。相对来说,女大学生的用人成本较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和用人单位就会考虑成本大小,不愿考虑女性的多重社会角色,多重社会职能。
2 传统原因
由于受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和性别歧视的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传统家庭对女大学生的角色期待有别于男性,普遍认为女性可以更多的照顾家庭,而非事业有成。这导致女大学生就业时进取心和主动性不足,倾向于稳定安逸的工作。在家庭中,父母对于女性的照顾更多,很多事情都由家长决定,这造成了孩子从小缺乏主见。加之女性更容易胆小怕事,更造成她们的依赖性。
3 家庭原因
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点对子女的性格发展、人格养成、社会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女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中心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成长的,她们的事情是父母关心的焦点,父母给予她们足够的关心和爱好,但同时也更多的干涉了她们的成长。
父母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不但影响着子女的生活习惯,也影响到她们的自我定位和就业观念,这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容易出现矛盾心理。一方面女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另一方面,家庭的影响又让她们摇摆不定,甚至家庭过多的干涉会使她们出现叛逆的心理。父母的人生经验会给自己的女儿提供间接的经验,但是如果干涉过多则会使她们在就业中患得患失,迷失自我。
4 个人原因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择业时一般喜欢选择稳定、安逸的工作,而对于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则不太愿意接受。有些女生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单位的层次、待遇、地点等都过于挑剔。她们在就业时容易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一心向往大城市、好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她们的就业期望值和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不能适应现实的就业形势,自己缩小了就业渠道,容易错失就业良机。
三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1 社会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更是面临各种问题。政府应制订相应政策保护女性就业权,劳动部门加强立法,规定用人单位中男女性别比例,并通过产业转换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不断完善就业体系,推动男女公平就业。从制度上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和社会地位,完善女性公平就业环境,重新开拓女性就业市场。举办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开展女大学生就业专项服务,提供就业指导、就业状况分析等全方位服务,为女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充分就业。
2 高校进行全面培养指导
高校要时刻关注考察就业形势,把握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女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对女大学生的职业培训,提高她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别观教育,鼓励她们自立自强。高校按照市场需求和女性成才规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注重对女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气质修养、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进行人际交往、女性礼仪、言谈举止、求职面试、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轻就业压力。还可以举行女性就业讲座、成功女性报告会、模拟招聘会、求职技巧等活动对女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养她们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增强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家庭正面鼓励及时引导
家长要对子女进行正确引导,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传递正能量,教给她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女大学生往往从小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对家庭的依赖较大。当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或者困惑时,家长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帮助她们积极面对就业压力。在就业过程中,如果能从家庭获得鼓励和支持,她们就会更加自信,勇敢面对挑战和压力。家长要引导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从自身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自信面对社会,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
4 女大学生要调整心态完善自我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正确评估自己的就业能力,正视当前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就业会面临的现实难度,摈弃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根据社会的需求寻求解决的方法。树立多元化就业的观念,不能只选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稳定清闲的工作,还可以选择外企、私企等岗位。树立创业意识,争取自己创业或者开办公司,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能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女大学生要正确评估客观就业环境和自身条件,对自己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自觉加强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职业技能体系,并注重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尽早适应社会,以便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Moshe Zeidner.焦虑[M].赵静波,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3
[2]马克·伊尔斯.从众效应:如何影响大众行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傅博娜.从心理学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
就业,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