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星(1989.11—),女,汉族,河北省正定县,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河南是国家粮食主产区,新乡市又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大市。本文分析了新乡市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乡;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问题
一、前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既是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巩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措施,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据农业部门统计,2014年全市(不含长垣县)粮食生产总产量达到438.83万吨,较上年增加15.46万吨,增长幅度达3.65%,新乡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截至目前,新乡市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驻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基地为依托,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骨架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农业技术推广仍面临不少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并提出较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将对新乡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二、现状分析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村级农技服务队伍逐渐消亡;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被撤销。至此,原来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服务网络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2006年以来,新乡市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重点不断探索,特别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3年河南省一号文件出台后,新乡市以乡镇级区域站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结构合理
目前,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市、县专业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乡镇)站构成。2013年,全市拥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654人,其中市级91人,县级以下56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95人,占14.5%,中级职称197人,占30.1%,初级职称221人,占33.8%。其中,县级和区域站的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223人,占39%。2014年,新乡市市级种植、水产、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6个、县级34个、乡镇级(区域站或乡镇站)55个;新乡市实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共计925人,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人员计603人,具有农业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计588人;乡镇(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职从事种植业方面技术推广人数达161人,具有农业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计159人。
2.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备
通过近年来各级农技部门的努力,新乡市农技服务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2012年,新乡市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14年夏凉单产及总产实现“十一连增”。2013年,新乡市培育科技示范户6000多户,面对面直接培训农民1.41万人,举办电视、广播、报纸技术讲座200多期,发送手机短信6000余条、11万多人次,发放“农技明白卡”100多万份。其中,建立良种培育基地共计110万亩,推广良种面积超过900万亩,已经实现大宗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开展病虫害防治面积2490万亩次,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25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10万亩,新增沼气用户4100户。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现场会、农技推广工作会等会议先后在新乡市召开,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等领导先后多次视察指导新乡市农业生产并对农技推广服务给予充分肯定。
3.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突破
区域站条件建设进一步加速。2011—2013年以来,新乡市共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资金4785万元。其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资金1659萬元,条件建设项目资金3126万元。区域站职责和任务进一步明晰。区域站作为县级农业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公益性服务为宗旨,发挥上联市县、横联企业、下联村户的纽带作用,配合服务区域范围内各乡镇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人员进一步充实。主要采取下派和增录相结合的办法配备人员。另外,除下派和招录外,新乡市还开始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
4.农技推广方式建设持续创新
注重对新型农业主体的技术推广。新形势下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生产主体。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切实加强对其农技指导,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技术推广。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仅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农村大喇叭、面对面讲课等传统方式开展服务,而且还积极借助手机短信、网络、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实行直通式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地发挥技术服务职能。注重对既有推广手段的推陈出新。一方面,拓展农技推广服务范围。新乡市在农技业务推广过程中,不仅牢固占据农产品生产中的生产技术服务,而且还基于产业链条积极向前延伸至生产决策服务,向后延伸至产后储藏、保险、加工。另一方面,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说教式”传递方式,更加注重发挥典型试验示范作用,做到“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使农民真正看到农业技术的效果,提高其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主动性。
三、问题分析
随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深入开展以及粮食主产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作为全省重要粮食产区的新乡市,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也存在着较多问题。
1.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技术推广能否真正地实现其价值,完成其助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彩的任务,取决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的好坏。首先,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上来讲,根据农业部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编制预算标准,新乡市县级以下农业技术推广环节应配备1100人以上,但是目前实际农技人员只有563人,而且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关键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其次,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质量上来讲,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化而来的农技推广人员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素质欠缺、年龄偏大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农技人员经常下基层的工作状态以及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专业要求。
2.农民农技接受能力较低
目前,新乡市各县区大部分农民依旧受传统的、典型的小农思想的影响,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的思想的束缚,如果看不到新技术、新成果的作用,农民是万万不可能去试验的。因为,一旦试验成果不能按期按质实现,则农民辛辛苦苦的一季劳作便付之东流;另外,即使农业技术试验成功了,但是由于受到了时间、地理、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使得农产品产量、质量并不能达到农民的期望。而且,大部分农民都属于兼职农民,因此也存在着农民在农闲时段、甚至是农忙时段依旧在外打工,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关注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更别谈参加市县区举办的系列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班、讲座等。
3.政府农技资金投入不足
无论是农业技术推广硬件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软件配套的完善,还是农民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的培训、还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薪酬的发放,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政府部门对于农业技术资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否真正能够进行的决定性力量。但是,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典型的“出工不讨好”的日常工作,所以县市乡(镇)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都存在着缺乏重视的问题。对于上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任务布置只是单纯地通过发文处理,以文件对文件,再加上主管部分领导存在着“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农业管理思想,使其更不愿意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投入,农业技术投入资金力度严重制约了其推广力度。
4.农技推广管理机制落后
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机制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的重要渠道。一旦渠道出现堵塞、损坏等问题,就会造成任务传递的停滞不前。
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是在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分别由各级政府的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这种统一管理体制虽然保证了政令畅通,具有农业技术能够快速传递到基层的优势,但是仍出现了许多的弊端。而现在乡镇工作面向的对象是我国最基层的农户,事多且杂,乡镇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务重,人数少”等问题,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去参加到乡镇的中心工作,而导致因此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农业技术推广这一本职工作,更别说做好农业新品种和高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任何一项新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要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并让劳动生产者最终使用进而成为收益关键点,就是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日常工作。但是,没有时间的保证,何谈农业技术推广。
四、政策建议
1.提升农技服务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对农技服务人员的培训,更新改善农机服务人员的队伍的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其不断更新包括技术、信息、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在内的科技知识,了解农村生产实践,逐步掌握服务于农村的本领,确保该队伍成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科技大军。
2.加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训
农民在采用技术的决策过程中,既要考虑采用技术的预期收入大小,又要考虑取得收入的概率高低,而这些都与农户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所以培养懂技术、会生产、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因地制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适用技術培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这是一条提高农民以科技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上午有效途径。推进信息化,以农村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3.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促进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关键在于合理设置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各类机构的数量要合适,并要定编定员。给及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要形成合理分工。重视对各级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的整合,以提高整个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的协同度。(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福平,刘战平.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与优化[J],农业技术经济,2006(2):56-61.
[2]辛岭.小农户科技园: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案例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1,(5);33-38.
[3]杨璐,何光喜,李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调查分析.软科学,2014,28(6);104-107.
[4]倪锦丽.打通“最后一公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必然选择.农村经济,2013,(5);89-91.
[5]陈四长.一种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西农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