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惠 韦岸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特征的探析,综合“情境-问题”的学习基本模式,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如何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为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组织提供佐证。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情境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16-02
1.引言
心理学观点认为,“情境”是个体活动时与之相关的周围情况的综合,是一种社会环境与主体资源交互的信息传递背景与来源。教学情境包括了“情”和“境”两个内涵。“情”指师生之间互动的情绪情感氛围,如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态度、兴趣,对教师评价等;“境”指组织教学活动的各种物理环境,如教室环境、温度、教具等。教学情境的最大作用是实现了一种信息交换的内外环境条件。从目标上看,是用师生两种社会角色的交流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传输与接受,从个体上看,是学生内部知识结构平衡状态的打破、重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对象是6-12岁的儿童,有着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个体心理行为特征,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多的偏向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培养。在新课改后,有学者验证了“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的“情境-问题”数学教学基本模式,并进一步对情境-问题作出精细阐述,将情境的设置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联系起来,但此类研究更多的放在情境-问题联系理论上的探究,没有详细解说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本文从教学情境方面入手,考查在小学数学教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中,如何设置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提出情境,为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做出理论补充。
2.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特征
2.1小学师生个体学习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在6-12岁之间,属于心理学上的儿童期,个体的学习方式是从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转化阶段,是一种学习方法掌握的阶段,尤其对于数学而言,从实际问题到符号运算是一种跨越,从对世界客观事物的直观描述到符号替代是方法的更迭;从思维发展上看,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且形成了“守恒”的思维观,具备了物质世界完整性的认识,这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对于教师而言,师生互动是主要的学习交流方法,由于身体发育以及生活知识、理论知识的重构影响,小学生的认知观念不断的破碎、重构,体现为矛盾的不断建立和消亡。因此,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强调耐心、细心和关心,以及良好的动机兴趣培养,且小学教师是职业倦怠较为高发的群体,容易出现低成就感、人格解体等问题,这在教学工作中尤为要注意。
2.2 小学数学“问题提出”特征。根据“情境-理论”的教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组织中,最为重要的形式就是“问题提出”,一个成功的数学问题提出,必然包含了对数学形式的充分理解和学生对数学内容接受性上的深刻把握。“问题”是什么?结构上是给定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状态改变的障碍;形式上是一种数学语言的描述,包含文字、运算符号、图表之类的信息;而内容上则是已掌握的数学体系知识和已有的数学思维经验模式。因此,从结构上、形式上、内容上都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受到了个体已有经验、接受信息的模式以及所欲达到目标的差异所决定的。从这个层面上看,小学数学要成功的组织教育的,必然要在个体心理行为的特征基础上,结合问题的提出特征综合考虑,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3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设置。结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师生个体心理特征以及小学数学教育组织相关机理,可以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个体的学习过程而言,包含了对问题的分析过程、理解过程、表达过程、解决过程、应用过程四个方面。实质上,也是通过数学符号的运用达到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发现和反思的效果。“情”的重点在于教师设置一个号的信息交流氛围,主要包括1)给定状态的起点,应当包括了个体已经掌握的知识;2)目标状态的终点,应当是在学生个体知识接受的最近发展区;3)障碍设置上应当为学生可以通过大部分已有知识和部分教师传授的方法予以解决:4)在设置形式上应当注重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以图形和文字符号为优先的原则,并辅以数学符号的解说,通过复述、反复练习等强化方法加深学生个体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3.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建立方法
(1)充分考虑小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情境设置应当以形象思维为主,如在设置问题时,注重语言的描述、实际生活案例提出、符号、图表的运用等。
(2)加强教师的个人素质培养。数学本身是客观事物的抽象描述,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逻辑理性的思考,势必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的学习感觉。在设置学习情境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掌握的生活知识,避免老套、过于高标准两极化的提问方式,在实际案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情感交流中,应当以鼓励、支持、耐心的讲解为主要手段,充分激发和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应予以批评和打击。
(3)加强教学形式与内容的配比。本文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既要充分考虑到内容的设置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学的流程特点。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分析-发现-解决-应用是环环相扣,在每一个步骤当中都需要精心的设置内容。在充分考虑个体心理特点的前提下,本文认为,分析问题的过程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部分的内容应当占据课堂教学的50%以上,因为,良好的教学必然依托牢固的知识基础,对问题的理解;在发现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师的个人素质,其中好奇心以及探求欲是重点,教师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拟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氛圍,提供已有知识的梳理结果,充分发挥同伴关系的作用,如实施项目教学,团队合作等;在应用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课后练习的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和预习。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72-76
[2]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雪豹,2003,12(1):29-3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1:2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