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筱轩
【摘要】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为特征,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利用课堂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突现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它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积极主动的利用并创设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尊重爱护学生,建立平等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组织讨论中,促使学生质疑探究,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关键词】教材实际 学生实际 教学实际 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30-02
拿破仑曾说过一句大家熟知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而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为人师者莫不想成为学生敬仰的人。因为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中的一件,即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子里。一个优秀的教师,他总会与时俱进地不断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寻找教学最佳切入点。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高高在上,总喜欢我讲什么你学什么,至于效果如何很少去思考。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的角色转化已刻不容缓,彻底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笔者认为,将教师角色定位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指导和促进者,才能使教学在共识、共享、共进中,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的发展。根据笔者的实践,要改变目前思品课教学假、大、空及低效、厌学的困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受学生欢迎,思品教师除提高自身的素质外,还必须切实根据学生的特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力争能触动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快乐成长,应成为每一个思品课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入研究教材实际
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栏目和机会,我们要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互动交流的栏目,给学生提供互动的机会,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
以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为例,此教材经修订后,最大的特点是围绕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健康人格这个中心,融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及国情教育为一体,它重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注重心理训练和提高品德行为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呢?实践中,我一改传统的 “满堂灌”,教学中经常使用“议一议”、“说一说”、“辨一辨”等形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拓展师生之间的互动范围,通过创设多种类型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养成,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有效互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比如在去年教学陕教版“中华民族大家庭”,了解“文化多样性”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收集了各个民族的节日概况,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概述中,知道了蒙古族的摔跤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竹杆舞、苗族的斗牛和赛龙舟等,使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民族的了解,增进民族情感。显然比老师讲起来真切,而且学生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二、创设情景,激活学生思维,深入研究学情,是引导学生互动的催化剂
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现在的学生不同于90以前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更愿意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甚至不惜以叛逆者自居。
我在教学九年级陕教版“笑对学习压力”,第二节“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一节时,正当同学们大谈特谈“学习的重要性”时,一个平时就爱捣蛋的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一观点,说:“学习没有什么用,有的人没怎么读书,不也照样赚钱,做大老板?而有的人读了书,考上了大学,却找不到工作。”话音刚落,又有几个学生表示赞同。当时我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个学生是故意的,自己不想学,就找个理由否认学习的价值。我的心里很恼火,本想好好“教育” 他一通,可转念一想,他说得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在当前的形势下有一定的代表性,再者学生的逆反言行也是在挑战老师的智慧 。再说,我当面反驳他,那以后谁还敢发出“异样”的声音?我何不来个“反弹琵琶”,欲擒故纵。想到这里,我说:是呀,这个一向爱发言的同学今天总算说到点子上了,现在不是就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吗?在网上曾有这样一段顺口溜:“上学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工资也不高,还不如个打工仔 ”。你们说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此言一出,教室里“沸腾”了,有认同“读书无用论”的,也有坚决支持“读书有用论”的。我因势利导,将全班分为两大阵营,展开激烈辩论。理越辨越明,绝大部分学生逐渐澄清了模糊认识,明确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价值。于是,我及时“收网”:评判读书是否有用,金钱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仅从金钱来考量读书是否有用,这对读书、读大学是一种狭隘的理解。常言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考大学,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改变。那一刻,教室里静悄悄。不难看出学生们被老师的结语征服了,而老师的归纳小结,正是基于学生认识偏差的正确引导,相比老师的直接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也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可见问題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来创设,应结合社会热点,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些事件,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和参与性。不过,就每节课而言,教学情景不能过多过杂用时过长,只要能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效地展开就行了。
三、建立平等互动型的师生关系,重新认识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是为了不教,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而对教师而言,意味着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鼓励学生创新的热情。学生在互动的氛围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和尊重。而教师在互动中,发现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对思想品德教学而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而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通过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也正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如在教学九年级第五课“爱心永不变”最后一节,“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交流中我提出了近几年中考中热点,“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同学们畅说欲言,针对部分学生不扶的观点,我表示赞同,因为老人摔倒要分情况,对于很多缺乏救护知识的人来说,好心可能办坏事,但是我们可以告知有关部门或家属,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巧設问题,组织讨论,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实际,突现教学成效
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更要创新课堂教学的内涵。常言说得好:“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依据教材设计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想法解决。
如比我在去年教学七年级陕教版“中华民族大家庭”,了解“文化多样性”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收集了各个民族的节日概况,其中一位女生绘声绘色地介绍傣族的泼水节,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氛围中,突然,有一个学生反问:“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是越来越少吗?傣族人民过泼水节不是很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出乎大家的意料,也全在我“预设”之外,课堂氛围显然被这个“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怎么办?是“强按牛头”,置之不理,还是放弃原定预案,变换教学流程?我决定选择后一种。我对这位学生大加赞赏,尔后请全班学生思考讨论: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里的“水”有着什么样的含义?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激烈讨论,最终明白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意义重大,既是一种民族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展示。清凉的“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同时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吉祥、安康和祝福。傣族人民的生活和水息息相关,一个爱水的民族,最懂得水的珍贵。正如同学们猜测的那样,近几年,泼水节的形式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人们在活动中只是象征性地泼一下,还增加了祈雨仪式,泼水节中植入节水因素,这本身就是与时俱进。
当然,生动活泼的、良好的师生互动,离不开教师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但组织工作如何为高效的讨论服好务呢?第一、要营造积极的课堂讨论氛围。教师要接纳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有一种归属感,能打消种种顾虑,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二、要广泛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第三、话题收放适度。总的来说,教师在组织讨论中,要保持和谐的气氛,适当的节奏,活跃的形式,冷静的思索,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工作看似平凡,但教学效益差距很大。有些学生走出校门几十年了,但依然对一些课堂情景记忆尤深,甚至影响了学生的一生。教师无不希望自己成为受学生喜欢和尊敬的人,那么,教学实践中就要不断提升教学技艺,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创教学革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