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心灵自传与探访

2015-05-30 10:30:39欧造杰
出版广角 2015年14期
关键词:访谈个体性

【摘要】钟世华的诗歌访谈录《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是一本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批评著作。该书以对话体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广西当代本土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内容的本土性与地域性、诗歌的历史性与个体性、访谈的交流性与互动性等特点。

【关键词】广西当代诗人;心灵自传;本土性;个体性;访谈

【作者单位】欧造杰,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项目基金】广西2014—2015年重点文学作品扶持项目“广西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建构与发展”的成果之一;2015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西当代文学批评家群体与文学批评发展研究”(15FZW005)。

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体裁,我国古代有“诗的国度”之称,关于诗歌的理论与批评文章更是不胜枚举。用对话体的方式来研究诗人的著作不多,特别是对我国当代诗人做地域性的研究还很少。从这个意义上说,钟世华的诗歌访谈录《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以下简称《穿越诗的喀斯特》)是一本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批评著作,它用对话体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广西当代本土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著作的最早读者之一,我对作者的努力成果感到高兴,也对广西当代诗坛有了更具体全面的认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穿越诗的喀斯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内容的本土性和地域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广西出现了韦其麟、包玉堂等少数在全国有影响的诗人。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文学的普及,以及受全国文学创作热潮的影响,广西也开始出现了一批青年的诗人,他们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广西诗坛上,默默地进行诗歌创作,以自己的方式来思考社会和人生,并形成了文学桂军的壮丽景观。在此背景之下,出版一本广西当代诗人的访谈录,全面展现他们的诗歌创作经历、诗歌观念、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有助于人们对广西当代诗歌的整体情况和创作水平进行了解,同时还可以在诗歌批评活动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读。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的自治区,其地理上具有沿江、沿海、沿边和多山的特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造就了广西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北部湾海洋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和地域性特征。广西当代诗人的诗歌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产物,同样具有这些鲜明的特征。《穿越诗的喀斯特》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它选取了25位广西当代土生土长的诗人。这些诗人中既有20世纪50年代的冯艺,也有60、70年代的成熟诗人刘频、盘妙彬、非亚、刘春等,还有出生于80年代的陆辉艳、费城等近几年崛起的广西诗坛新力量,出生于1989年的微克更是广西诗歌的后起之秀,《穿越诗的喀斯特》可谓一部当代“广西本土诗歌简史”。作者以代际的方式,按出生年月排序,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其中,又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诗人居多,分别有8位和11位。这些诗人当中的女诗人共4位,包括林虹、吕小春秋、许雪萍、陆辉艳等,具有一定的比例和代表性。这些广西当代诗人几乎都是青年诗人,具有当代性和在场性的时代特征。从地域分布上看,这些广西诗人出生在广西的各个城市;从民族结构来看,包含了汉族、壮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从职业分布来看,他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编辑、记者,有政府公务员、教师,有公司职员、工程师,也有商人和自由撰稿人等,体现了广西当代诗人多元化的结构特征。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背景,为了共同的诗歌理想走到一起,为谱写广西诗歌的壮歌而辛勤耕耘、努力奋斗。

访谈录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受历史和现实地理环境的影响,广西形成了多样化的区域文化,广西当代诗人的诗歌作品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他们深受家庭的文学环境、校园的文学氛围和地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描写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例如广西著名的青年诗人刘春说:“桂林的人文地理环境对我的心理和创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虽然很少直接描写桂林山水,但我对语言和形式的‘美的追求,很贴合桂林山水给人的清新、柔美、飘逸的感觉。”

二、诗歌的历史性和个体性

《穿越诗的喀斯特》可以称为广西当代诗歌的心灵史,它整体上反映了广西当代诗歌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很多60年代出生的诗人,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文学轰动的时代,受到当时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朦胧诗派等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投入到文学梦的洪流之中,有的诗人如冯艺、田湘、石才夫等还通过诗歌创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访谈录选择的诗人都是能够坚持下来的写作者,他们对诗歌的忠诚执着和热爱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

就广西而言,80年代中后期曾经发生了两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即1985年梅元帅、杨克等人提出的“百越境界”和1988年的“88新反思”文艺思潮的论争。它们从思想上对当时的广西文艺创作模式形成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作家和诗人的观念变革,造就了一大批的文学爱好者,很多诗人如冯艺、田湘、刘频、盘妙彬、石才夫等,在访谈中都不时流露出他们曾受我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的深刻影响。

90年代是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文学创作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我国要改革和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推行了许多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广西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广西文学体制的建构,落实了各种文学创作的制度和政策,以提升广西文学的水平,壮大文学桂军的实力。这种文学体制包括文学创作机制、文学人才培养机制、文学创作基地和各种文学创作的奖励机制的出台和落实等,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符合广西实际的文学发展道路。

在此背景之下,广西文联从2013年开始实行了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1+2”工程,由一位著名作家作为导师,结对带领和辅导两名青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2014年,广西对文学创作的扶持还从小说扩大到诗歌领域,省委宣传部、广西文联共同推出了广西2014—2015年重点文学作品扶持项目,许多诗歌集得到政策重点扶持,包括冯艺、田湘、石才夫、荣斌、刘春、吉小吉、陆辉艳、候钰等8人受到资助。这是广西当代文学体制和机制的重大创新和突破,相信受资助的诗人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文学创作遭遇到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传统的诗歌创作带来了转型的机会。各类诗歌网站和网络论坛开始出现,吸引了众多的青年诗人参与到诗歌的阅读和交流活动中来,他们还定期开展了年度诗歌交流会,结识诗歌朋友,交流创作心得等,共同促进了广西诗坛的向前发展。访谈录中很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诗人活跃在网络诗歌的论坛上,并以网络为平台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诗歌作品。

《穿越诗的喀斯特》还是一部诗人个体的心灵自传史,反映了诗人们的个人成长和诗歌创作经历的变化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诗人们流露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的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家庭和变故,有的经历了基层和军队生活的锻炼等。访谈录表现了诗人们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爱幻想,有追求,充满青春的活力与激情;他们怀念自己的童年和故乡,也面临着家庭、事业与现实的困惑等。访谈录的作者用一个个形象的小标题概括了诗人的诗歌观点和理念,这既是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深切体会,又充满着深刻的哲理性,体现了诗人的个性色彩,吸引读者去解开其中的奥秘。

从访谈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广西当代诗人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和规律。他们大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系统学习过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不少人曾到鲁迅文学院去进修和深造,还有个别诗人是理工科出身。诗人们在校时大多参加了文学社的活动,公开发表过处女作,受到启蒙老师影响和文友们的互相感染。从事本职工作之外,他们还爱旅行、爱读书,积极参加诗会活动并和文友们交流,共同壮大了广西诗坛的人才队伍。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对生活、生命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文学充满了自觉与独立意识,努力追求诗歌精品力作。这是诗人的成熟,也是广西诗坛的进步。

在物质欲望泛滥的时代,诗歌应该怎样介入现实?究竟怎样的作品才是好诗?诗歌江湖和文学批评具有怎样的作用?广西诗坛的生态环境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广西当代诗人们有着不同的回答和看法。关于诗歌的社会作用,很多人认为应该从超功利的角度去看待,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人性的闪光点;关于诗歌创作的素质,他们认为诗歌创作需要天赋、悟性、顿悟,老师的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和素养,但不一定能培养出作家。

人们普遍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批评的参与,但是批评本身也需要自己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诗歌小团体的出现和风格的多样化是文学创作繁荣的体现,但也有一些团体眼光狭隘,盲目排外,打着诗歌的旗号去达到文学之外的目的,这是应该批判的。从漫长的文学史来看,对汉语诗歌写作有贡献的人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和依据,这是一种客观公正的观点。优秀的诗歌作品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特点,如语言简洁凝练、形象生动、手法新颖、情感真挚等,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思想的深度和意蕴的丰富等。对此,刘春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一首诗歌好不好,并不是题材所决定的,而取决于诗人的思想是否深厚、灵魂是否强大。

三、访谈的交流性和互动性

对话体是一种重要的批评方式,它要求批评的角色方分明,话题清晰,而且充满着论辩性。古希腊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近代歌德的《歌德谈话录》等都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对话录。中国当代的《王蒙王干对话录》《莫言王尧对话录》等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围绕当代中国文坛,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批评价值。《穿越诗的喀斯特》同样具有这种基本特点,其对话的主题鲜明,对话的形式自由灵活、轻松活泼,在访谈上达到了对话性、交流性和互动性等多重效果。

首先是对话性。作者在访谈录中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对话的主题,多次提问有关诗人的创作经历、代表作的内容主题、诗歌的功用、诗歌江湖、广西诗坛的环境等问题,通过他们的回答来了解诗人的真实想法和观点,从而完成了访谈的任务,达到了对话目的。作者钟世华本身是一位青年诗人,作为广西新世纪诗歌的在场者和践行者,他对广西诗坛非常熟悉。对于要访谈的诗人,他不但事先精读了诗人的作品,还做了充分的准备,提出了专业而具体的问题,让诗人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实在话。例如,作者对广西文联副主席石才夫进行了现场的采访,通过近距离和即时性的接触,缩短了诗人与作者的距离,使访谈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交流性。诗歌创作需要交流经验,以文会友。广西诗坛新时期以来,一直有多种形式的诗歌年会、诗歌笔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达到了很好的交流目的。在访谈录中,通过作者和诗人深度的交流实现了心灵的沟通,通过网络和出版的书籍,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诗人们的相关情况,从而扩大广西当代诗人群体的影响,这是访谈的价值和目的所在。作者善于利用网络平台,通过腾讯QQ聊天的方式和诗人进行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轻松方便。他通常先设计好问题,内容详细而具体,让诗人有充分的时间去回答,把相关的诗歌问题阐述得清楚细致。例如,青年女诗人陆辉艳在访谈中说:“写诗像是一种交谈。生活并不轻松,我们需要一种放松的、没有戒备的交谈。写诗恰好就是这种交谈的感觉,跟自己,跟无数个‘你,跟所有可能的一切的交谈。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时空在这种交谈中豁然开朗。”

最后是互动性。作者利用自己特殊的诗人身份,结识了广西当代不少的诗人,他们之间相互熟悉,彼此了解,很容易沟通和互动,也产生了不少的共鸣,这是访谈录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有着共同的诗歌爱好,坚持诗歌的梦想与追求,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尽管作者在访谈录中没有发表长篇的评论,但是通过对诗歌作品的解读与评价达到了更深层次的互动。访谈录通过现场对话、语音电话、手机短信、QQ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来联系,促进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我们的每一次访谈都是一次深度的心灵交流,每一次对话都是灵魂的一次洗礼。总之,钟世华的《穿越诗的喀斯特》是一部反映广西当下诗坛状态的生动而及时的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广西当代本土诗人的生平、写作时代、地域背景、写作意图和指向等情况。该书还附有诗人精彩的照片和自传,在访谈的过程中还展示了诗人的一些作品,生动直观地再现了活跃在当下的诗人群体形象,有助于人们对广西当代诗人的整体把握和认识。

在具备本土性与地域性、历史性与个体性、交流性与互动性的同时,访谈录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在内容上缺少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名诗人如韦其麟、包玉堂、苗延秀等。另外,访谈录虽然阐述了作者对诗人作品的一些感受和认识,但还比较零散,批评的主题还不够集中,有些问题的讨论也不够深入。当然,这并不影响它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钟世华. 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访谈个体性
论邓·司各脱个体性概念的形成
求是学刊(2022年1期)2022-11-08 21:07:53
浅析足球意识
刘再复访谈录
华文文学(2016年6期)2017-01-06 09:40:15
第二语言教学中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
调查学生前概念的几种方法
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研究
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医疗保健:一个定性分析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58:20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3:17:03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论个体化社会中社区教育服务居民个体性学习的策略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