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移民潮”的“来龙”与“去脉”

2015-05-30 08:30唐云等
2015年14期
关键词:对策

唐云等

作者简介:唐云,心理学硕士,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冯江平,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媛媛,心理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教师。

摘要:从2009年开始,中国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移民潮,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精英流失数量居世界之首。知识、技能、资金等宝贵资源随着精英移民而流失,引发各方对这一现象的持续关注。此现象在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并不鲜见,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更好的个人发展以及为子女考虑是精英移民的主要原因。应对的关键在于逐步解决和消除导致精英们流失的社会弊端,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关键词:第三次移民潮;原因;对策

据新民晚报报道: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中国向海外大约移民450万人;全世界华侨华人总数为4543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经历过了两次移民潮。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为主体;第二次是九十年代,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为主体。《经济参考报》报道,“现在,中国正在掀起一波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第三次移民热。”

一、来势汹汹的“第三次移民潮”

据《经济参考报》的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仅仅移民美国的人数就达65000多人,并且大半是精英人士和富裕阶层人士。“精英”成为了移民的主体,可以从移民的方式上得到佐证——他们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等方式移居欧、美、澳、加等西方发达国家。

美国盖洛普网站于2012年4月23日发布报告称,全球约1.5亿人表示想要移民美国,而中国想要移民到美国的人有2200万人,居全世界之首。

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称:“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更有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在记者采访时言之凿凿地说:“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肯定,这些资产过千万的富人们,单纯想过移民意向的,绝对不是60%,而是100%。”

相对于投资移民,技术移民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近十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移民似乎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和趋势:“你是否有移民意向?”2010年有媒体进行了调查,7000余名受调查者中有移民意向的高达88.2%。此外,新的移民潮发源地也不再像早期移民那样只局限于东南部沿海一带,而是遍及全国。

二、移民潮带来的影响

此次移民潮的主体主要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组成,呈现出高学历、高技术、高成本和高收入等特点。这意味着他们在离开培养他们多年的祖国的同时,带走了巨大的财富、尖端的科技,还对一般民众产生了“不良”示范。

以经济精英带走的财富为例。2010年10月的《英才》杂志上,北京师范大学钟伟教授的一篇论文提到,过去10年里,中国移民海外的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多达50万人,他们携带到外国的资产高达2,500亿美元。这笔金额是中国政府和企业在截止当时在海外直接投资金额的2倍。

不仅精英的资金、知识、技能是我们这个社会宝贵的资源,这些资源所代表的创新能力,所派生的就业岗位,所营造的向上竞争的氛围,都是可见的或不可见的财富,它们随着精英移民而流失,是明显的或潜在的损失。但也有专家認为对此次移民潮带来的影响不必过于悲观。

三、精英——“第三次移民潮”的主体

(一)什么是“精英”?

媒体多将此次移民的主体称为“精英群体”或“精英阶层”。那什么是“精英”?尽管学界对精英有不同的界定方式,但在现有对社会阶层结构进行研究的文献中,并没有学者“精英阶层”划分一个独立的阶层,可见“精英”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当前的中国社会阶层划分也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大体基于以职业为基础,以组织(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三种稀缺资源的占有状况划分标准[4][5][6]。稀缺资源的占有状况的差异就形成了社会地位、职业、收入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阶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高宜新、王娟[7]提出的精英定义为基础,可认为精英阶层就是掌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群体(阶层)。

(二)当代中国精英群体形成的渊源

具体到当代社会,对应于三种社会稀缺资源,精英群体可划分为: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其中,政治精英即统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则属于非统治精英。政治精英,包括政府部门及部分准政府组织(社会事业单位)中的中高级公务员或职员;经济精英,包括大中型民营企业的业主及高层管理人员、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些群体当中的高层人员;知识精英群体,从职称上来说包括教授、研究员以及高级工程师等高职称人员[8],从学历学位上来说应该包括硕、博士学位获得者、博士后称号获得者等。

本文探讨的作为移民主体的“精英”仅包括经济精英群体和知识精英群体,而不包括政治精英。这不难理解,处于社会阶层顶端的统治精英如果不涉及违法出逃,那么无论是从其地位、权力还是其责任、义务两方面考量都没有理由移民他乡。

四、部分移民目标国的移民政策

全球金融危机后,不少移民青睐的移民目标国普遍资金缺乏,经济复苏乏力,为了促进公民就业、提振本国经济,只能收紧技术移民政策,放宽投资移民政策[9],而将本国急缺的人才类型作为优先考虑的技术移民对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青睐IT工程师和会计师[10],而且在发达国家阶层分化的社会情景下,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处于第一阶层[11]。

而正日益面对人口萎缩、老龄化挑战的新加坡在吸引移民方面推出了著名的欢迎外来人才政策,政府着力于加强国民和国家认同,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新移民尽快融入本地社会。

五、离开的理由

“精英”们集体出走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精英”们到底因何集体出走?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一)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不少中国移民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空气和水的质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不容乐观,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时有出现,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健全。虽然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基础设施不错,甚至优于发达国家城市,但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还有不少欠缺[12]。如澳大利亚等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其长期免费的医疗等福利是吸引中国有移民倾向的人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生活质量是移民们十分注重的,他们选择的目标国大多生态环境良好、政策优良、教育先进。最重要的是更多人开始考虑更好的生活方式,即合理分配工作、娱乐和休息的时间,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幸福[13]。

(二)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1、经济精英

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会选择跨国投资以增强财富积累、保障财产安全[9]。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国内投资渠道有限,所谓财富的“挤出效应”促使一部分新富阶层在面对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的情况下,开始向海外转移财富。

对很多此前在国内经商的中国移民来说,国内一定程度存在机会不平等、办事靠关系、政策连贯性不够等问题[12],这必然导致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抱有疑虑。而中国社会对财富“原罪”的追问以及偶然体现的“仇富”心态也让他们找不到充分的安全感。对于经济精英来说,财产的安全才是他们最大的需求[13]。

2、知识精英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也会促成知识精英选择合适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发展,利用更优化资原获得更大成就[9]。他们认为移民目标国自由度大、有发展空间,在国内可能会有差异。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说:“我认识的一个女学者就是因为非常热爱她的研究才出去的,在国内她是无法安心搞研究的,不仅没有相应的设备和研究条件,还有很多非学术的事情要处理,所以她甚至选择了把家安在国内,一人独自在外搞研究。”

此外,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知识精英们的教育收益能得到较好的回报,社会地位很高。这和我国的现状形成对照,反映出我国社会分层的一些问题。而正是这种情况造成科技精英的可能的流失[11]。

(三)给子女一个更好的平台

部分技术移民在国内早已享受优越的生活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移民却需要他们退去成功人士的光环。移入国许多公司并不承认移民国内的工作履历,因而他们无法从事原先的职业,要么甘于平淡,要么准备从头再来,开始新一轮艰辛的打拼。这部分人往往是着眼于自己子女的未来,普遍希望下一代能够在异国再创辉煌,取得如自己在国内一般甚至更高的成就。“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一位已经移民加拿大近10年的技术移民如此总结。而重新念大学的移民享受的加国政府的教育补贴,已足以支付学费及一家三口的生活费[10]。

可见,相较于移入国,国内相对不及的整体民生状况和生活质量,以及不能靠自己努力地获得可预期的发展与成功都让精英们强烈地感觉到了安全感的缺失,这是促使精英选择移民的重要原因。当今中国的移民趋于务实,他们多半不会浅薄地崇洋媚外,以自己当了外国人或拿了绿卡在同胞面前炫耀,他们的底气在于随着身份转换而得到的保障。中国的财富和知识精英们在國内无法获得这种“安全和幸福的感觉”[14]。

人才流失不是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印度、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都曾经历社会中坚阶层大流失。印度有着英文教育的传统和成熟的跨国移民网络,这些都是其国内精英移民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印度尚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与目前的中国类似。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在区域国际族群政治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许多本地华人中产家庭往往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也通过其广泛的跨国华人网络以家庭团聚、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等方式前往英美澳加等地。而我国的台湾地区由于早年两岸局势变幻莫测,许多台湾留学生也纷纷定居海外[15]。可见,精英移民是许多后发展国家或地区的共同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习以为常”,听之任之。

六、发展展望与应对

(一)发展展望

国内在生活质量、自身发展预期和子女未来的保障与移入国存在的差距是造成精英移民的重要原因。这些差距若不能被缩小乃至弥合,“釜底之薪”之薪如不能被抽走,精英流失这把火恐怕不会自己灭了。可喜的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已做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明确提出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可以预期,如果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得以切实落实,那么从现在至20年代末期我国的社会环境将会发生较大改变,精英们流失海外、“用脚投票”的现象极有可能逐渐缓解、停止乃至逆转。

但跨境移民潮一旦在某一地区出现,很有可能形成基于血缘、乡缘、情缘等人际关系的移民网络,或是演绎出综合了移出国与移入国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生态度的“移民文化”,使得即使诱发初始移民行为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特定群内的移民行为仍在不断延续,生生不息[16]。据此,可以大胆地做出一个预测——数年之内,精英移民现象还将持续;但在数量和规模上,极可能渐小,而移民的主要性质也将从“被迫的出走”转变为全球化中商品、资本、信息的国际流动推动的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

(二)应对之策

对于因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造成的“精英”们的“流失”、“用脚投票”,我们应该按照《决定》所设计的那样,坚持“打铁要靠自身硬”的理念,坚持改革与发展,持续释放改革的红利,用发展破解难题,固本培元,逐步解决和消除导致精英们流失的社会弊端,为国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使人们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统一,使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方为“冶本”之策。

而对于由于商品、资本、信息的国际流动而形成的国际人口迁移,我们应看到这种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带来的益处——移民群体可能为国内带来更多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他们在国外的成就和成功可能提升本土的正面形象;他们在国外获得成长和成功后还可能携资金、技术、知识、人际网络等重要资源流转回国,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甚至领军力量。因此对于此类移民现象,大可淡然处之,必要时还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和保护。(作者单位:1.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21世纪编辑部,师至洁:《“逃离祖国”:新富阶层的新选择》,载《21世纪》2010年第9期,第8-12页。

[2]张向永:《精英流失与娜拉出走》,载《中华儿女》2010年第12期,第40页。

[3]来源:时代周报,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6/24/1665383_1.shtml.

[4]严振书,程元恒:《八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载《宁夏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第35-38页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来源: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fb2e2e2e4b73f242336c5f5c.html

[7]高宜新,王娟:《中国经济转型与精英阶层的更替》,载《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第5期,第75-77页。

[8]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上)》,载《文史哲》2008年第3期,第140-161页。

[9]高峰:《投资移民的冷思考》,载《上海企业》2011年第3期,第41页。

[10]来源:南方周末,http://hi.baidu.com/%CE%D2%CA%C7%CC%EC%BF%D5%B4%F3%BA%A3/blog/item/cfb2f611d17a34f0c3ce79d4.html

[11]李裕平:《当前我国社会分层对科技精英的影响》,载《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3-25,32页

[12]来源:网易,http://edu.163.com/10/1109/09/6L1OB1EE00294III.html

[13]邵若:《知识精英与新富阶层移民潮成因及影响分析》,载《时代经贸》2011年第5期,第15页。

[14]北京安邦咨询公司:《中国“富裕阶层”为何急迫移民》,载《中国商人》2011年第1期,第28页。

[15]来源: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45946

[16]李明歡:《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2-18页。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