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2015-05-30 08:13任滢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任滢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支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以及与二级学科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实现的教育机制之一,是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与外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实践的运行机制之一,其学科的规范化建设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提供了现实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不仅仅包括传统教科书所划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还包括科学、文化、生态、军事等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在中西方催生了新的研究学派和内容。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界定的内涵来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分析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包括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形成发展过程中创始人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还包括它在前苏联和中国进行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和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在总体上规定着马克思主义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世界整体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具有普遍的真理性。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同等的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特定时空境遇下,其本质、结构、特性等的发展。这种内涵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内源式的发展,是一种质的变化,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减少依赖性与被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是检验教育有效性的尺度,它决定着教育的存在意义与社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立足于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概念的空间也在不断拓展。其内涵主要有:主客体之间交往实践活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式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领域上的拓展,而不仅仅是人员、时间、工作规模等数量上的扩张。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和条件作为基础。所以,从外延上看,除了已经开设过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诸如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还需要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尤其是在大众传媒所主导下的网络信息社会,新媒体所呈现的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复杂性、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虚拟实践性的特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因此,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式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必要。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互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为外延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外延发展则为内涵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

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一种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如何让人们正确理解、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机相结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效性的一种重要教育机制。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的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从基本概念、产生、规律等都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分析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来有效地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1.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图景,任何事物搜索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考察实物时,要把事物最核心的本质看作是动态的,相互矛盾和冲突的,而不是惰性和静态的,但是它们的矛盾属性又是对立统一的,共处于一个发展的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一性是历史唯物主义。这种考察视角突出强调了人类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指出了社会历史发生变革的主要动因。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社会矛盾等观点为指导,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和批判,为我们提供一种了批判性的思维方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矛盾的阐述,既阐释了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又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和诉求的经济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

最后,对未来理想社会信念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又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从而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社会分析法不仅阐明了过去,而且对创造社会主义的未来提供了指导,这一未来理想社会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而自觉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作为人类一个理想的目标,为人类创造了一种崇高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具有人类终极关怀和社会价值旨趣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要素。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失了理想信念,就好比人缺了钙,失去了精神动力和政治意志。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塑造人们理想价值观念、树立崇高精神信仰的重要手段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价值实现的首要途径。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学科的互为支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与思想政治学科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以其各自特定的研究内容和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这种内在逻辑体系是一种地位并列、内容交叉、却各有侧重、各成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层次现实问题,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侧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研究,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者互为支撑。首先,二者都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开展和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者都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理论贯彻和实践问题。针对当代社会呈现的西方推行的普世价值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淡化或非意识形态话思潮等,二者具有整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资源,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宗话语权、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属性。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服务。习近平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帮助学员识别什么是正确思潮,什么是错误思潮,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即精神世界的问题,通过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科学性、政治性、教育性都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重要實践途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回应

马克思主义理论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它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指导思想,又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同其他二级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但是,其又具有教育普遍性最强的特点,它研究关注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工作。其教育过程既有人们的感性认知,又有人们的理性认识,人的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或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的有机结合,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实践回应。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学术文化团体、社会媒介、文化传播等方式进行中国国家精神、民族精神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三化”“三贴近”“三倡导”,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以充分获得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6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2]冯秀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起点与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5,(08):29-33.

[3]林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个性和共性[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4,(04):1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