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尧 王翠侠 刘仲珂
摘要:传统的吉祥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在平面设计中得到了非常大的传承与运用,也是平面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在当前的平面设计中人们对于传统吉祥文化正在不断地提高重视程度,在今后的发展中设计者应该注重传统吉祥文化与平面设计更加完美地结合,体现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这对于平面设计水平的提高,也是很大的推动。
关键词:吉祥文化 平面设计 传统
平面设计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紧紧的抓住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立足点,只有这樣才能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找到中心支柱,许多的设计者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将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吉祥文化当做设计中的瑰宝。在平面设计中对吉祥文化的运用,应该尊重民族文化的发展特点,对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进行吉祥文化的更加彻底的表达。
一、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吉祥文化的运用方式
在平面设计中一般都是采取借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方式对传统吉祥文化进行运用,借其形中的“形”一般指的就是图形所表现出来的形状和图案结构。在传统的吉祥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图形的完整与装饰特性,对形与形之间的结合与搭配有很多的研究,主要的是对对称、完整的遵循,如“六子争头”的图案,就是将娃娃的身体部位进行巧妙的连接而形成的,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都是完整的三个娃娃,符合传统文化对称的美。延其意所表明的传统吉祥文化不仅具备供人观赏的外形,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吉祥图形普遍就是这些文化内涵的载体,也就是通过吉祥的民间艺术对吉祥理念的外化。比如在婚庆用的喜糖中一般都会印有“囍”这一汉字所变换的不同图形,对于婚姻就是一种祝福,寓意喜庆、双喜等。而在传其神的运用中则主要的是形与神的相互结合,形和神都是我国传统的美学概念,代表形象与神采,在传统吉祥文化的运用中一般都会以形作为设计基础,而以神的传递为设计目的,实现平面设计的形神兼备,不仅要领会古人的艺术思想还需要能体现与现代精神的结合,比如在移动公司为自己设计的一组招贴图就是形神统一的例子,图片运用了弥勒佛、财神爷等的传统年画文化形象表达了现代思想,使其在传达自身主题的同时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涵义。
二、传统吉祥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发展
1.传统吉祥文化符号的打散重构
美是不断变化的状态,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标志设计深受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鲜明地反映着社会发展中的大众审美变迁,这势必要求传统元素向新图形演化。而这里所说的打散重构就是对传统吉祥文化的一种分解组合方式的运用,打散并不仅仅是对传统吉祥文化的破坏,更多的它显示的是一种提炼,而对其进行的重构则是为了对原有韵律、色彩、形态的创新发展,也是对历史与文化发展脉络的一种突破,是现代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与吸收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传统吉祥文化的分解可以找到平面设计中实际需要的元素,使其原有的形态为设计创造服务,然后形成新的内涵。比如,后海文化出版社的标志构成元素只是对汉字的部分笔画进行了提取,结合之后成为一定的造型,它是汉字打散后的一种无序化的组合,同时也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以及暗喻性的特点。再比如,利用英文字母进行重构组合成为具有传统符号特点的图案,这就实现了一种文化上的嫁接,也是平面设计与国际风格接轨的一种表现。
2.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吉祥文化意念的延伸
现代平面设计对传统吉祥文化的继承绝不应仅仅停留在传统符号可视的物化形态上,而应深入传统符号的内在生命意义进行探索。传统吉祥文化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以及物化,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稳定而且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以此来进行借物抒情的表达形式,在这些吉祥符号的背后就会产生比较深厚的象征意义,当这些吉祥文化与平面设计所追求的信息表达以及文化心理等相符合的时候,它们丰富的内涵就会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新的呈现,并且还会增加时代的发展内涵,而且可以带有明显的商业价值,还可以延长平面设计的审美效果,如北京的申奥吉祥物、中国银行的标志等都是传统吉祥文化与现代审美设计的结合体,这种设计不仅会对使用企业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展示,而且对于自身文化内涵的形成也具有很大的帮助。传统吉祥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也是现代社会民族性的研究基础,只有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理念进行和谐统一发展,才能使平面设计获得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广大人民智慧与情感的集合,人文与历史等因素的独特性促使了不同内涵文化的产生,传统吉祥文化的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多元而又统一的文化样貌,是民族精神以及传统的集中体现,在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吉祥文化的运用,属于一种艺术的创作,需要将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融合,既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符合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坤.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吉祥文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柳燕.论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D].山东大学,2009.
[3]李丽.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