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52-02
语文学科变革的步伐越来越大,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语文课也应完成由“应试”到能力的一种转变,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令人感到尴尬的场面,当问及他们“学语文为什么没有这种劲头?”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知道看啥”,而事实上语文学科就其知识的含量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学生应该看的、学的内容有很多。导致这样的原因是我们语文课上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
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应在课堂的“问题设计”上下功夫。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问题设计好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愿意听、愿意说、愿意读、愿意写。也可以说“问题设计”等同于学生的能力。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吧。教育学认为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而后者则逐步占主要地位,处在一个质变时期。初中学生已经能够进行符合逻辑要求和判断、推理和论证,并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这一时期,他们的想像力也加速发展,想像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这也道出了学生为争论一道题而面红耳赤的原因吧。
根据初中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我们就应该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了,问题设计好了有以下几个好处: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讲《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时候,对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同学们已经深有了解,有不少同学认为杨修之死固然有其内在的原因,那就是妒贤嫉能。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问题:“假设杨修在刘备手底下结局又将如何?这一下子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认为刘备老实忠厚、重义气,手下的大将大多是能文能武之人,刘备一定会很器重杨修;还有人认为杨修虽有才,但太不拘礼俗,刘备也不一定喜欢他……,临到下课不少同学还是乐此不疲地争论。最后总结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我们不妨定一篇随笔《假设杨修不恃才放旷……》。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又锻炼了“写”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不敢掉以轻心
有不少同学认为,语文学不学没关系,学也是那些分,不学也是那些分,因而在上课时经常带听不听,那么学生上代数、几何课却不敢不听。上课不听,例题不会,学生对这一点认识最清楚,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应明确告诉学生,我们学过的课文,它就像数学的例题一样考试中虽不会出现,但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在设计问题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重点研读《故宫博物院》的第六自然段“太和殿内景”时,笔者出了三个问题:(1)找出这一段的方位词;(2)你能说一下这一段方位词是由哪两个中心物品发出的?(3)以这两个中心物品为中心存在的空间顺序是什么?事实上这3个问题就是围绕着一个知识点“立足点”而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轻而易举的答出,但第二、三个问题,学生就不敢轻易举手回答,但是可以看出,学生都在积极思考,他们眉头紧锁,脑袋都在转,经过3分钟后,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答出了后两个问题,最后教师从中点拔,“立足点”的知识落实也比较好,在剩下的15分钟,笔者说:“我們的教室就是我们68个人共同的家,现在就利用‘立足点的知识来介绍我们的教室”。学生们都是很认真的来写这篇短文,这都得益于三个问题的设计。
3.认为语文可学,而不是“不知道学什么”
试想一下,代数课、几何课学生都愿意学,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例如代数的完全平方和差公式,记住这个公式之后,就开始做大量的练习,练习题千变万变不离其中,这是因为内容集中,学生知道把握的知识点是什么;几何的定理讲完后就针对一个定理进行求证,但是语文一篇课文,知识含量就很多了,其实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妨在问题设计上多探讨总结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使学生感到语文内容也是十分集中的。
在“问题设计”中也应注意把握这样一些原则。一堂课就像是一部电视剧,一部好的电视剧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就在于剧中的“包袱”。“包袱”会不断地刺激观众的兴奋点,它和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是多么相似啊。所以设计问题应把握这样一些原则:
(1)设计问题要少而实用。一堂课45分钟,时间有限,设计问题多了就会冲淡教学重点,同时会使学生厌烦,因为初中生心理发育还不是十分成熟,注意力分散,所设计的问题按教学设想让每一个问题都管用,使教学重点得以很好的贯彻下去。
(2)设计问题要紧凑连贯。教读一篇课文在于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问题设计紧凑连贯了,就会使学生的思路畅通无阻,紧密思考。
(3)设计问题避免深一脚浅一脚。有时很浅易的问题也当问题来提问,使学生轻易的答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缺少成就感,还会浪费时间;过深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知识的承载力,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4)设计问题要具体,语言要简练。语文课堂上,有时老师在设计问题上存在着一种现象: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感到不知从什么方面来回答,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左右为难。这就需要在问题设计上用简练的语言提出具体的问题,使学生知道从哪方面来回答。
(5)设计问题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有兴趣了,才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样会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