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莲 钱宇平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教育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研究高校网络德育下的师生关系现状,探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网络德育 高校师生关系 现状 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校园中的教师和大学生群体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影响。高校师生的角色定位、心理状态和相互关系等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权威式”的教学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网络现象的应运而生,使得教师以知识储备量大、专业性强、前瞻性强的优越性受到挑战,反而在一些前沿新知识的了解上,学生更具优势。网络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使得师生的交往方式也趋于平等和开放,交往途径变得网络化和电子化。
网络校园环境中的德育工作,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是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构建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以真正实现高校德育的目的,提升高校教学育人的实效性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内的师生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异化,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也影响了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及分析
根据一项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不容乐观。对师生关系比较满意的不到25%,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的近60%,约15%的大学生对目前的师生关系状况不太满意。而多个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总体上来看,目前师生关系主要存在师生情感沟通和交流不多、师生关系功利化、师生间冲突显现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认知方式变化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日趋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获取各种新知识的途径也由传统的书籍、报纸等转变为快捷的互联网。大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需求加速,与此同时,师生间在思想和认知方面的差异也日益扩大,从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沟通。
(二)教师角色地位变化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对于教师传递知识的依赖性降低,学生自主从网络等非教学渠道获得信息的需求增强。教师主导角色淡化的同时,对于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责任感也随之降低,教学上管理上缺乏创新,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也乏于完善和提升。在高校,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部分导师对于学生完全采用自生自灭的教导形式,对学生没有教育,没有要求,从不主动联系学生,而学生或是由于陌生或是由于敬畏也不敢主动找老师解决科研困难。由此导致师生间完全缺乏沟通和交流,德育更無从谈起。
(三)学校管理机制失衡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高校往往偏重于硬件设施建设,疏于软环境建设。在制度管理上,高校往往采用提高教师的科研任务和设立硬性指标等考核评价方式,来提高所谓的社会排名和社会地位。巨大的科研压力使得教师不自觉的忽视教学质量,教学热情也随之降低,也无更多精力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
(四)传统德育功能弱化
由于大学生招生规模连续扩张,导致师生比例过大,大班制和讲座式授课成为目前高校内的普遍现象,一位教师面对上百位甚至更多的学生的上课情形比比皆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变弱,而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手机等信息工具,而置教师、黑板和课本不顾也成为常事。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之时对于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功能也无形中弱化很多,高校的德育难度也随此增加。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信息汲取和沟通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的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网络德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基础必须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转变思想,树立服务理念
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育观念已与时代有些脱节,高校组织机构和教师个体应该意识到,网络时代下大学教育的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需要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必须摈弃原有的高高在上的不良思想,和学生建立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教育不能是完全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应变教育管理为一种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服务。
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切实把教学和管理活动看成是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关注热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的放肆的进行教学管理活动,包括广泛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调整不合理的教学方案和管理模式,遇到争议问题和学生共同查询资料、平等探讨等,从而真正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二)重新定位,确立新型角色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信任的基础上。网络化的环境下,教师仅仅教授学生知识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善意,认可教师的教学管理方式并乐意接受,从而产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动力和能力。教师不能只演“独角戏”,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监管者。
为此,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调整过去教学管理中的教师主导的角色,把校园的中心舞台交给学生,而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型或亦师亦友型角色。首先教师要能够全面了解、细致关爱每一位学生,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或抓两头。如果没有对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就没有针对性,学生个体感受不到真诚的关怀,学校教学和德育工作只会浮于表象,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教师要不断探索和优化与学生的沟通方式,能够利用网络学习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并关注到学生的兴奋点,尝试用一些生动形象、富于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三)完善制度,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学历学位的提高提升了高校的整体软实力,但并不等于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高校要通过完善对教师的培训、评价和考核制度,以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尤其对于教师的评价考核方面,高校还得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功能角度出发,强化教学质量,严把教学质量观,通过减少教案和板书等常规项目评价权重,加大体现教育特色项目的评价权重,并结合教学大赛、教学观摩、教学督导、优秀教师评选和展示等项目,不断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高校也要从人为本角度出发,适当降低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将榜样示范、氛围营造和评价考核等结合起来,从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操作技能、教育能力等方面不断改进,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动中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师生教育教学互动,从而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师生关系。
(四)建设平台,创新德育方式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组织机构和教师个人能够意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主题网站、BBS、论坛、QQ、飞信、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公共信息和进行校园化服务。然而,大多数的校园网络阵地也只是作为传统德育方式的简单延伸,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具有单向性和单调性,所承载的德育功能也比较有限。
高校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创新网络德育形式。首先,要建立学校、学院、教师三位一体的网络层级制,并确定各层级主体内容,明确各自职责。其次,建立专业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支持他们学习网络新技术、研究网络在日常德育中的新理论和新举措,来有效开展校园网络德育工作。此外,要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呈现形式,形成信息交互流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结语
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教育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当今的信息爆炸、知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和教师都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创建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在思想碰撞、精神交汇的高校校园中一起探求新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钰珏.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2]杨红孺.论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3,(6).
[3]颜霞,李娜.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5).
[4]钟庆文,吴煜辉.高职师生关系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