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满辉 王玉
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现已知的稻瘟病种类有19种之多。水稻从发芽到收获期间都可能受到侵害。稻瘟病寄生在水稻的体内,由于寄生的位置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根据发生的部位,分为菌稻瘟,叶稻瘟,节稻瘟、谷粒瘟、穗稻瘟。
一、稻瘟病的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白点型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1)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2)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二、稻瘟病的发病条件
1.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发病常重。
2.气象条件如分蘖期阴雨连绵、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日照时数少)的环境,可以降低水稻抗病性,从而有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降雨日多,降雨次数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条件,不利干水稻生育,但对病菌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入有利。其中,高湿有利病菌孢子萌发与侵入;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常重。
3.稻田管理如施用氮肥过多、过晚;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会降低水稻抗病力,均可加重病情。
三、稻瘟病的侵染途径
病菌在病稻草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使叶瘟发生,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
四、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由于地理条件的因素,不可能找到成熟好,又抗病,品质又好的品种,做好综合防治稻瘟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稻草处理:病害发生较重的稻田在水稻收获后,应把稻草全部移除本田进行烧毁,消灭病原菌的越冬场所。
2. 选用抗病品种: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应根据各自的气温条件、水质等特性选用抗病品种。
3.栽培措施防治稻瘟病:由于稻瘟病的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所以种子的消毒很重要。在浸泡时用施保克+天然芸薹素浸种,杀死在种子上的真菌。
4.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
(1)掌握药剂使用时期:为了准确及时用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还应把好关键的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的喷药,药量要足,并选两种以上的药种交叉使用。选晴天或早上露水干后喷药,并把好拔节-孕穗期、破口期、齐穗期的几个关键时期的喷药。叶瘟于孕穗期才开始发生,病情不重,可结合预防穗颈瘟进行药剂防治。一般穗颈瘟防治在孕穗末期到抽穗始期进行,不论叶瘟发生轻或重均应进行药剂防治一次,为了控制穗颈瘟的发展,最好在齐穗期再进行一次药剂防治。
(2)药剂选择:①米醋防治法,在水稻7-8叶期用酿造米醋+有机类或生物类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7-10天后可用米醋+磷酸二氢钾再进行叶喷。②生物制剂+化学药剂+磷酸二氢钾+米醋以飞机航化与人工电动喷雾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七天后再防治一遍。为了保证药剂使用效果,应注意下列事宜:①抢(趁)晴喷药,因东北地区防治叶瘟、穗颈瘟时恰值雨季,降雨天多,影响正常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机抢晴天喷药。②不论叶瘟、穗颈瘟还是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应做到喷得均匀、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五、总结
稻瘟病的发生原因一是品种自身的抗病性,二是适宜的空气温、湿度及日照和施氮肥的比例、田间小气候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应当防重于治,将栽培措施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预防和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减少病菌的传播,防止病害的大面积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稻瘟病给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兴和朝鲜族乡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150208五常市龙凤山镇农业畜牧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