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
番茄是蔬菜中的常规作物之一。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连作现象突出,晚疫病危害加重,严重威胁番茄生产,轻者减产,重者绝收,给番茄生产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在病害防治上,晚疫病是主防病害,用药频繁,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人们健康。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使用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并科学使用农药,对病虫进行综合治理,达到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环境和人身安全。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如金棚一号、粉王、小黄桃等品种;
2、 栽培防病
合理的栽培技术,是病虫害防治中不可缺少的农艺措施,是通过人们在种植番茄的整个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来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根据晚疫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最易发生流行,而番茄的生长发育又需要土壤湿度大,空气湿度小的特点,采取以下措施:
(1)种子处理防治疫病要从各个细节抓起,对种子进行消毒便是很关键的一点。如在55℃的水中浸种30min,沥水后则可催芽。
(2)地膜覆盖栽培
番茄地膜覆盖栽培可以确保土壤增温保湿,减小空气湿度,充分创造有利于番茄生长,不利于病菌侵入的条件,减轻发病,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3)合理密植
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土壤肥力,一般每亩种植2500株,确保植株在通风透光良好的条件下,健康生长,增强抗性,如果种植不当,密度过高,植株之间、茎、叶、果之间,都会互相争光、水、肥,长势弱,空气湿度大,病菌容易侵入,易感病流行。但密度过小,虽然生长健壮,空气湿度小,抗病效果好,但又无法达到所需的总体产量。
(4)肥水管理
番茄一生从育苗定植到结果盛期,要求土壤湿度由60%逐步递增至85%,即苗期60%,花期70%,结果初期80%,结果盛期85%。
肥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种植番茄的地块,必须是中等肥力以上,要求整地质量高,土质疏松,施足底肥,化肥亩施45%硫酸钾复合肥70公斤,只有三要素的合理搭配施用,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晚疫病疫菌侵入,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好的产量。反之,N、P、K失调,番茄自身抗逆能力降低,晚疫病易流行,影响产量和品质。
(5)摘叶打杈
晚疫病在低温、阴雨、湿度高、雾水大、早晚多雾最易流行,如相对湿度在75%以上,气温在15-25℃之间极易流行。为改变田间小气候,减小空气湿度,对植株下部脚叶和多余茂密的分枝必须摘除,确保田间通风透光良好,以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从而抑制病害发生。
(6)轮作换茬
茄科作物连作,土壤带菌量大,易感染发病,因留在栽培地里的病残体是越冬的初侵染源,所以拉秧时需要清除地面病叶、病果,而且为避免因病菌积累引超突然大发生,应采取与非茄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
二、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如温汤浸种,清除田间带病的茎、叶、果等残体,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尽可能的减少土壤带菌量,减少病原侵染发病机会,以此达到防病增收的目的。
三、化学防治
1、发病初期预防
在大田定植后对出现晚疫病症状的叶、茎、果,首先人工及时清除,并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喷施,施药必须均匀、周到,特别是开花到结果中期非常关键,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在这期间的早、晚都要认真检查晚疫病发展情况并及时组织防治,一旦流行,将对产量和品质均有很大影响。若在大田内发现中心病株,可选用以下方法和药剂:保护地采用烟雾法,在番茄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2%克露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世高15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4—5天。
2、发病期治疗
在疫病大范围发生时,喷洒农药是防治疫病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喷洒药液要及时、周到,以防为主。常用的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连续喷2-3次,但要注意施药后10天不可摘果上市。也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 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L,隔10天左右1次,连续灌注3次。
总之,番茄晚疫病防治只有始终坚持利用各种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预防为主,化防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才能取得良好防效,确保农民的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