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晚稻套播油菜丰产栽培技术

2015-05-30 10:48徐艳明郑伟吴艳肖小军许煜峰陈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3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徐艳明 郑伟 吴艳 肖小军 许煜峰 陈明

摘 要:该文简要介绍了二季晚稻套播油菜概念及优势;配套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油稻共生期、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

关键词:二季晚稻;套播油菜;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49-02

江西是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之一。但近年来油菜生产不稳定,播种面积年度变幅大,且播种面积都在66.67万hm2以下徘徊。江西冬闲田面积大,据资料统计,全省160万hm2双季稻田冬种覆盖率仅20%左右,尚有冬闲田近133.37万hm2左右,完全可以用来发展油菜生产,主要是两季有余、三季不足,油菜生产与双季稻生产存在矛盾。如何利用好我省双季稻区丰富的冬闲田资源发展三熟制的油菜生产,主要解决如下问题:一是早熟优质高产品种选育;二是栽培技术的突破;三是早熟品种与突破性的栽培技术相结合。在目前没有适合极早熟品种情况下,栽培技术的突破是今后乃至较长一段时间我省三熟制油菜生产主攻方向之一。

1 二季晚稻套播油菜

二季晚稻套播油菜是指在二季晚稻收获前就将油菜种子播种,即油稻有一段共生期的直播油菜栽培方式。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省工节本、减轻劳动强度、缓和季节矛盾等优势。

2 配套栽培技术

2.1 选用优良早熟品种 在油菜熟期上应该以不影响早稻生产为前提。因此,在油菜品种选择上应选用早熟高产品种,如丰油730、丰油737、赣油杂2号、赣油杂5号、德杂油5号、德研油19号等;晚稻应选用在10月25日前成熟的早熟高产品种,如五优308、五丰优T025、五优103、深忧1029、荣优308、泰优398、荣优225等。

2.2 掌握共生期,适期早播争早苗 油菜种子的下胚轴在光照不足情况下极易拉长,套播的共生期稍一拉长,就会形成高脚苗、曲脚苗,易倒伏,易遭冻害。试验示范表明,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10d为宜,产量在1 500kg/hm2以上,其中共生期5d能够达到1 8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播种过早,不利于形成壮苗;播种过晚受田间土壤湿度的限制,不利于播后全苗。因此对于稻田套播油菜既要尽可能晚中争早播,又要兼顾油菜苗素质。

2.3 掌握适当播种量 前茬水稻采用人工收割一般每667m2适宜播量掌握在0.3kg左右。采用机械收获,由于机械对幼苗损伤较大,可适当提高用种量,一般每667m2适宜播量掌握在0.4kg左右。留苗2~4万株/667m2,早播的密度稀一些,迟播的密一些。播种时种子与细砂土,基肥拌匀后撒播。

2.4 水分管理 从抓好前茬水稻田的后期管理开始,提高土壤通透性,提前15d开好田外沟,预先降低地下水位,如果是地势较低的烂泥田,还要在田板内开好“十字形”沟和围沟,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反之,如果遇干旱天气,土壤缺水,应在播种前3~5d灌1次“跑马水”。当全田有水时迅速排水,待土壤墒情较为适宜时播种(即田中无积水至人立不陷脚后播种),有利于提高油菜成活率。油菜是需水较多的作物,江西秋冬干旱比较普遍,播种后发芽出苗及幼苗生长均会受到严重影响,应注意抗旱保苗,根据田间干旱情况酌情进行灌溉。

2.5 科学施肥 稻田套直播油菜播期迟,密度高,冬前生长速度慢,个体生长量小,在适宜总施肥量的基础上,应施足基肥。一是掌握总施肥量。每hm2施纯氮150~180kg,磷(P2O5)60~75kg,钾(K2O)75~90kg,硼砂15kg。二是肥料的科学运筹。重施基肥,每hm2基肥量:三元复合肥405~495kg、尿素105~120kg和硼砂15kg。适时追肥,在越冬期即次年元旦前后每667m2追施尿素90~105kg和氯化钾30~45kg。

2.6 及早开沟防渍害 在水稻生长季节开好稻田围沟和十字沟的基础上,水稻收获后及早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大厢,厢宽4~5m,厢沟、围沟、腰沟沟深15~20cm,沟宽20~30cm,做到沟沟相通。

2.7 病虫草害防治 稻田套播油菜田由于无灭茬过程,属露籽撒种,田间杂草通常重于移栽油菜,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草害防治。在油菜3~5叶期,用盖草特、高效盖草能等防治。套播油菜密度较大,田间湿度相对较大,易诱发菌核病。防治油菜菌核病一方面应及时加强后期清沟理墒,增强植株根系活力,提高植株抗病性;另一方面应于油菜主茎开花株率80%时用多菌灵或百菌清等防治。油菜虫害主要是蚜虫、菜青虫,蚜虫用蚜虱毕克等防治,菜青虫可用阿维菌素等防治。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研究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