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康 郑明范
摘 要:为了探索南召县水稻高产节本栽培模式,特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要实现水稻大幅度增产的途径是:适当降低用种量,培肥秧田,提高秧苗素质,合理密植,适量氮肥,平衡施肥。种植杂交中稻实现700kg/667m2以上高产的优化方案是:667m2大田备秧田40~47m2,培肥土壤,播种0.3~0.5kg,本田插1万~1.2万穴,施纯氮11.5~12.5kg,氯化钾4~6kg,硫酸锌1kg。施肥方法:65%左右氮肥、全部磷钾肥和锌肥底施,30%左右氮肥,返青后作分蘖肥,5%左右氮肥于拔节前(7月20日左右)追施。
关键词:水稻;高产节本;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40-02
南召县水稻生产上农民普遍采取“瘦秧、稀植、高氮”栽培模式,成本高、污染重、品质差,一般单产在500kg/667m2左右徘徊。在当前生产条件下,为了探索水稻产量再上台阶的途径,笔者于2014年开展了水稻高产节本栽培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Y两优一号。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回归旋转设计,选取秧田不同播种量、本田不同栽插密度、不同施氮量3个因子(分别用x1、x2、x3表示进行编码,见表1)。试验设10个小区,每小区面积67m2,区间筑埂,埂上包裹薄膜,避免田水区间串流。
表1 试验因素与水平编码
[水平\&秧田不同播种量
x1(kg/47m2)\&本田不同栽插密度x2(万/667m2)\&本田不同施氮量
x3(kg/667m2)\&+1\&0.9\&1.2\&16.5\&0\&0.6\&0.9\&14\&-1\&0.3\&0.6\&11.5\&变化间距\&0.3\&0.3\&2.5\&]
1.3 试验过程 本试验于2014年在南召县白土岗镇圣井村北庄组一农户稻田进行,秧田选用菜园地,壤土,4月21日播种,地膜覆盖旱育秧。本田沙壤土质,中等肥力,6月11日单株栽插,秧龄51d,底肥667m2施50kg碳铵、5kg氯化钾,其余氮肥折尿素分2次追施,6月19日(栽后8d)结合化除追施70%,7月18日追30%(同时追5kg氯化钾)。其它管理均由农户按习惯方法进行。10月5日收获计产。
1.4 统计分析 本试验重点对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成穗、穗粒性状进行考察,对产量效益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与回归模型的建立 试验结果详见表2,根据各处理的实际产量结果,应用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产量Y与各因素(x1、x2、x3)间的数学模型为Y=570-40x1+5x2-35x3,经方差分析,求得F:x1=4.8,x2=0.07,x3=3.4,理论F0.1=4.54,求得x1F值>4.54,达到显著水准。从所得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本试验三因素中,增产效应大小依次为秧田播种量>施氮量>密度。三因素中秧田播种量和本田施氮量与产量呈负相关,即随着各因素由下水平增加到上水平时均起相反作用,造成减产;密度呈正相关,但作用较小。
表2 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回归旋转设计试验结果
[试验号\&因素、水平\&产量
(kg/667m2)\&x1\&x2\&x3\&1\&+1\&+1\&+1\&480\&2\&+1\&+1\&-1\&560\&3\&+1\&-1\&+1\&530\&4\&+1\&-1\&-1\&550\&5\&-1\&+1\&+1\&540\&6\&-1\&+1\&-1\&720\&7\&-1\&-1\&+1\&590\&8\&-1\&-1\&-1\&590\&9\&0\&0\&0\&580\&10\&0\&0\&0\&590\&]
2.2 拟合度检验 查表得F0.05(1.4)=7.7,F0.1(1.4)=4.54,由于F=0.019<理论F0.1O水准。差异很不显著,说明方程式与基准水平组合试验结果相吻合,证明回归模型真实地反映了产量与秧田播种量、栽插密度、施氮量之间的关系。
2.3 效益分析 由表3可得,本试验以6号处理即x1=-1,x2=+1,x3=-1产量、产值最高,种子、化肥投资最省。
(下转50页)
(上接40页)
表3 成本效益分析
[处理\&产量
(kg/667m2)\&产值
(元/667m2)\&种子+N肥投入(元/667m2)\&净产值
(元/667m2)\&1\&480\&1440\&164\&1276\&2\&560\&1680\&142\&1538\&3\&530\&1590\&164\&1426\&4\&550\&1650\&142\&1508\&5\&540\&1620\&104\&1516\&6\&720\&2160\&82\&2078\&7\&590\&1770\&104\&1666\&8\&580\&1740\&82\&1658\&9、10\&590\&1770\&123\&1647\&]
注:种子价格按100元/kg计,纯氮价4.5元/kg,稻谷价3元/kg。
2.4 优化组合及可行性分析
2.4.1 优化组合 回归方程模拟结果与实产趋势一致,最优因素组合为x1=-1,x2=+1,x3=-1,即种植杂交中稻获得700kg/667m2以上产量,最佳栽培方案为667m2大田用秧田47m2,播种0.3kg,本田插1.2万穴,施纯氮11.5kg,配施磷、钾肥。施肥方法:底肥施50kg碳铵、5kg氯化钾,栽后7d追5kg尿素,7月20日左右追尿素1.6kg、氯化钾5kg促壮秆大穗。
2.4.2 可行性分析 秧苗素质好,成秧率高,节省种子成本(表4)。考察结果表明:(1)以x1=-1处理,用种少,种子成本低,播种稀,秧苗素质各项指标最优,抗逆力强,成秧率高,栽插大田后返青快,分蘖早,所以增产作用最大。该处理育成的秧苗可满足近1.2万穴密度用苗,比生产上习惯用种量节省投资2/3以上;x1=0处理种子投资较高,秧苗素质次之;x1=+1处理种子投资最高,秧苗素质最差;(2)本田生长稳健,群个体协调,产量高。该方案以培育多蘖壮秧为基础,大田栽插密度适宜,氮素水平适当,依靠秧田分蘖和本田早期分蘖保足穗,攻大穗,光合效率高,中后期生长稳健,根系活力强,功能叶寿命长,落黄好,千粒重高,因而能获得最高产量;(3)抗逆性强,病虫害轻。该技术方案,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叶色绿中透黄,抗病避虫,无须用药或很少用药,不仅省工、省投资,而且利于环保,保证稻米品质。
表4 各处理秧苗素质考察结果
[处理\&苗高(cm)\&鲜重(g/100株)\&分蘖(个/株)\&次生根(条/株)\&带蘖率(%)\&成秧数(万株)\&成秧率(%)\&平均\&最多\&3蘖以上\&x1=-1\&25\&309\&7.7\&11\&6.3\&53\&100\&1.17\&93.5\&x1=0\&26\&259\&4.6\&8\&4.0\&32\&100\&2.28\&91.1\&x1=+1\&22\&128\&2.7\&4\&2.3\&21\&90\&2.6\&74.2\&]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本试验的研究分析,基本明确了在当前生产条件下,秧苗素质、密度、施氮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证明生产上走“瘦秧、低密度、多施肥”的技术路线其结果只能是低产量、高成本。并找出了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水稻要想实现大幅度增产的途径是:适当降低用种量,培肥秧田,提高秧苗素质,合理密植,适量氮肥,平衡施肥。
(2)根据本试验研究结果和多年高产实践,总结出在南召县当前生产条件下种植杂交中稻实现700kg/667m2以上高产的优化技术方案是:667m2大田备秧田40~47m2,培肥土壤,播种0.3~0.5kg,本田插1万~1.2万穴,施纯氮11.5~12.5kg、氯化钾4~6kg、硫酸锌1kg。施肥方法:65%左右氮肥,全部磷、钾肥和锌肥底施,30%左右氮肥返青后作分蘖肥,5%左右氮肥于拔节前(7月20日左右)追施,前作施磷的可不施磷肥,以利用后效。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