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承尚 唐开蓉
摘 要:实施精准扶贫,全面落实扶贫对象帮扶到户举措,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扶贫工作经验,结合十堰实际,就精准扶贫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精确识别划定贫困户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因地制宜,选对项目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加大农业科技扶贫力度是促进农业产业项目做大做强的基础;干部结对帮扶不能虚情假意,要有真作为真感情;保持扶贫队伍的稳定性是巩固和推进扶贫成果的保证。
关键词:精准扶贫;几个问题;看法建议;十堰
中图分类号 F12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16-02
精准扶贫是相对粗放扶贫而言。简单来说,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全面落实扶贫对象帮扶到户举措,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湖北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笔者作为一名扶贫工作队员,根据多年工作实践,浅议一下精准扶贫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精确识别划定贫困户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
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主要工作方式是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法确定扶贫对象就是一个好办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但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对贫困户的识别划定时存在方法简单粗糙,随意性强,扩大化、人情化等现象。以笔者所驻的郧阳区青曲镇某村为例,全村总人口311户,1 058人,共确定省级贫困户199户,571人,户数、人数均超50%,甚至村两委班子成员也全在贫困户之列。相反有些与贫困户条件相近或相等的贫困村民却未能纳入贫困名单,群众反响强烈。工作队进村后,村里对贫困户的划定工作已成定局不好否定,无奈只好全部纳入扶贫对象。这样既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更有违政府精准扶贫的精神,难达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值得我们各级扶贫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改进。
2 因地制宜,选对项目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过去政府在扶贫设计上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不是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而是盲目粗放,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非“扶贫”。比如“挖万塘”,政府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到了下边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规范施工或重建轻管,建起的塘能发挥作用的很少,甚至一场洪水过后难寻踪迹了。又比如,针对农村老旧危房户,集中安置移民搬迁是最好的办法。但由于国家补助资金太少,结果能够搬建出来的多是条件较好的农户,真正的贫困户根本搬不起只好还留在原处。再比如,有些地方脱离本地实际,盲目引进产业项目大面积推广种植,“金银花”、“黄姜”等,结果由于受当地气候、土壤、技术管理和市场的影响,血本无归。有些产业项目的被引进是部门行为,贫困户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劳投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导致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后续管理措施,造成了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金的浪费,影响了扶贫效果。
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选择引进项目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考察、分析、论证,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他们的自主权。笔者所驻的村,以前什么项目也没有,农民还是依靠传统的耕作模式种粮糊口,而当地丰富的桦栎树资源、山地资源、草地资源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工作队进村后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充分征求村组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迅速确定了“日本甜柿、食用菌大棚种植、畜牧养殖”等3大特色产业项目作为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小面积小范围示范种植天麻、美国油葵、野生山药、甜玉米等周期短、见效快的小项目。目前这些项目正稳步实施,初见成效。
有些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比如,村道改造工程,集中安置工程,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些仅靠拉企业赞助或帮扶单位的有限资助只能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还(下转22页)(上接16页)得以政府为主体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3 加大农业科技扶贫力度是促进农业产业项目做强做大的基础
产业扶贫科技先行,要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积极组织协调农业科技下乡服务,做好宣传鼓动工作,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意识,真正使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深入人心。二是农技推广部门,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借助精准扶贫这个平台去普及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技术、新肥料、新品种,发挥农业科技在扶贫工作中的支撑作用。
4 干部结对帮扶不能虚情假意,要有真作为真感情
精准扶贫要求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其中之一就是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可是,目前几乎所有的扶贫点前期工作中都走了形式。虽然落实到人到户了,大部分结对双方也都见了面,甚至有些干部还自掏腰包给了若干心意钱,但接下来干部对帮扶对象如何脱贫脱困有无作为就要打问号了。诚然,作为一般干部无权无钱可能对帮扶对象脱贫致富帮不了多大忙,但应尽自己所能帮他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多讲一讲扶贫政策,多点关怀、多点问候。农民是质朴的,你给他们一点帮助,他们会一辈子记得你、感谢你。因此,笔者以为,为了防止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干部结对帮扶流于形式,出现帮扶干部挂其名不作为,闻其名不见人的现象,首先,领导干部要率先进村入户,做出成绩、做出榜样,上行下效带动普通干部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结对帮扶工作中。其次,干部所在单位或部门对结对帮扶工作要有硬性的量化考核指标加以强化,与年终考核挂钩,提倡一票否决。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和政府交给我们每一名干部的光荣任务。
5 保持扶贫队伍的稳定性是巩固和推进扶贫成果的保证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开发项目能否顺利实施,扶贫成果能否巩固推进和可持续性发展,扶贫队伍的稳定性很重要。如众周知,这次精准扶贫6a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都由第一轮工作队制定并开始实施,有的已经初见成效,但也避免不了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这就需要工作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亳无疑问他们正在努力运作,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多长是个未知数,可能要找很多部门沟通协调,甚至还要动用个人的社会资源,这种能力具体到个人来说也是有个体差异的。而这次各地精准扶贫工作队大部分是由几个单位分别派员组成的,队长和队员采取“一年一轮”换的管理模式。这意味为着扶贫工作刚刚起步,扶贫规划刚刚开始实施,工作队和干部群众刚刚混个脸熟就要换人离开了,他们之前对扶贫工作所作的努力也只好半途而废交给下一轮继任者去实施了,将来效果如何?不敢妄下结论。但笔者认为,扶贫攻坚如同战役,临阵换将对战局肯定不利。继任者与现任者的思维模式、工作能力、工作方法以及干部群众的认知认同都是不一样的,这对巩固和发展扶贫成果很不利。因此,这种工作队员轮流坐庄的管理模式是绝对平均主义,是不科学的,至少要保证工作队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对扶贫攻坚工作可持续良性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