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特困生消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5-30 18:14齐攻阵
2015年17期
关键词:特困生对策

齐攻阵

摘要:当前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存在比例不容忽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消极心理问题。正确疏导大学特困生消极心理问题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及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列举大学特困生的典型消极心理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消解这些问题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特困生;消极心理;对策

一、大学特困生消极心理

(一)文饰心理。心理学上把当个体无法达到目标时而产生的一种防御心理,称为文饰心理。这种心理主要就是用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对自己的行为勉强地想出一种掩饰、辩解的理由,维护其自尊,达到其心理平衡。这种心理状态下,对于自己追求而得不到的东西,就对它“根本不感兴趣”,或尽量贬低它的价值;对自己迫不得已接受东西,则夸大它的价值。大学特困生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用一些勉强的理由掩饰自己贫困处境,维护其在同学、老师面前的自尊。文饰心理就是企图的一种心态。部分特困生对自己的寒酸外表感到羞愧。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行为上的消极退缩或做作夸张。文饰心理及其行为是特困生在错误的认知下,采取的一种错误的行为方式,只起到了表面上的掩饰,心理上的暂时的平衡,而长期下去就会使人逃避现实,消极颓废,甚至产生冷漠、孤僻等变态心理。

(二)自卑心理。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的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不满、鄙视,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持否定度的情感。特困生时常自惭形秽,终日抑郁寡欢,离群索居,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情结。多数特困生在自卑心理源于对物质生活上的不如意。进入大学之前,特困生很少独立掌控自己的经济生活,而大学突如其来的转变,日常生活消费上与周围同学的巨大反差使他们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刺激,产生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而学校及社会上的一些爱心捐赠活动的开展,在处理不当时也经常会使特困生形成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经济方面,甚至对特困生产生了对自身能力与价值的否定。

(三)封闭心理。经济困难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造成自卑,自卑引发封闭。这种自我封闭心理在大学特困生当中普遍存在。自我封闭是指个人脱离群体生活的一种行为,除必要的接触之外,很少再与周围的人进行思想、行动的交流,其原因是害怕过多的交往会带来不必要的物质负担,因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场合抛头露面。封闭心理是于人自身社会属性相背离的一种畸形心理,长时间的独来独往、“一意孤行”很容易使特困生陷入与世隔绝的情境中,而且对周围人容易产生排斥和敌意。长此以往自我封闭者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非沟通、逃避等特征。

二、大学特困生消极心理成因

(一)经济原因。特困生主要就是经济上的困难,因此经济原因是造成特困生消极心理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教育部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中,在贫困生中有近六成的人数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特困生来自于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而城市中下岗职工家庭的子女也成为特困生的一部分来源。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家庭经济状况成为特困生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在这些特困生中又存在相当一部分有消极心理问题。可以说家庭的经济状况是造成特困生消极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特困生一般生活都十分简朴,他们在衣、食、住等方面较之其他同学差距很大,处处显得窘迫。这些都成为特困生的挥之不去的精神负担,在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下,不可避免的产生上述消极心理。

(二)教育原因。教育的缺失使得特困生在对很多问题的认知都存在偏差。使得他们无法正确面对贫困和生活当中的各种压力,当这些压力产生负面作用时又缺乏有效的消解办法,进而产生很多消极的思想问题。教育方面的不足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家庭方面,父母中缺少对子女思想上的关心,只关注物质条件的提供,过分溺爱子女,不管家庭条件如何,不让其吃苦,滋生了子女依赖、懒惰不自立的思想。另一方面,父母对物质条件的过分追求无形间灌输给子女一些过分物质,过分消极的观念和思想。学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意识形态的教育,一直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和拥护,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民主感情作为第一位。缺乏对大学生作为人本性的教育和关怀。大学生不仅有国家、社会、集体层面思想,而最基本的作为人自身的思想也同样是高校教育的重点。而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个人层面的思想、心理健康程度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原因。社会是高校存在的大环境,高校是社会环境的微观反映。社会上不健全的价值取向,经由高校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特别是对特困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当前贫富差异、党内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经济活动中不良行为以及对一些积极思想的歪曲解读,都使得当前大学生过分看重物质,而物质问题又是摆在特困生面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些社会现象向对大学特困生的影响要超过其他大学生很多倍。另一方面,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地理上的界线越发模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思想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工具纷至沓来,对思想尚未成熟,心理并未完全发育的大学生形成围攻之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弄虚作假、权钱交易、贫富不均、竞争不公等社会不良现象给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带来消极的影响,严重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他们在观察、思考、了解、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焦虑、彷徨甚至无所适从的消极心理。

三、大学特困生消极心理疏导对策

(一)开展认知教育,正确面对贫困。贫困生所有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总是与内在的不良认知相联系的,所以化的首要问题就是消极认知的转变。针对贫困开展正确的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贫困是一种社会现实,并不是自身的缺点,因此面对贫困,不应抱怨和掩饰,而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对贫困的认知教育旨在使贫困大学生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贫困,一方面肯定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对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要承认贫困作为一种财富对人的激励作用。在贫困的经济条件下,能进入大学学习,这本身就是他们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成功实践,证明他们已具有更好的意志品质,贫困的经历更容易让他们知事、认人、成才。贫困生应该摆脱精神的枷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清醒地认识到挫折是生活的挑战,成功的机遇,在挫折面前不能气馁,要开拓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二)开展节俭教育,朴素对待生活。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放弃节俭教育。“成由节俭败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都是节俭教育的有力明证。首先,要引导特困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要让他们懂得,暂时的经济困难并不可怕,通过自己的劳动,如勤工助学可以缓解或克服,而精神上的贫困才是致命的。其次,要促使特困生自觉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炼。只有经过艰苦磨炼而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担当社会重任成就事业。最后,要培养特困生的正确消费观念和行为。引导特困大学生健康消费,珍惜每一份资助,增强自律能力,克服和抵制腐朽落后思想和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

(三)开展挫折教育,积极消解压力。人生路上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开展挫折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挫折,在面临困难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顺利消化这些外在的压力,转变成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开展挫折教育首要是培养特困生的一种健康心理,使其正确认识挫折,教育特困生既要看到挫折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又要看到它给人的成长带来的机遇和动力。其次,要培养特困大学生正确化解挫折压力的能力。使特困大学生意形成坚毅的志品质,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以平常的心态,融入同学之中。最后,是特困生学会疏导不良情绪,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帮助他们培养适应和改变不利条件的能力,增强其耐挫力。(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夏金元.大学特困生消极思想行为探析[J].江苏高教,2007(4).

[2]杨志恒.大学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6):625-626.

[3]孟庆恩.大学特困生的消极心理与对策研究_孟庆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55-57.

猜你喜欢
特困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高校特困生工作中问题与对策研究
108名特困生有了“代理妈妈”
临床医学专业特困生就业心理评定结果的统计分析
有心育才是前辈 矢志报国看后生:颜正明与二百五十八个特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