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教育均等化发展策略

2015-05-30 18:14孙秀英
2015年17期
关键词:和谐公平

作者简介:孙秀英,女,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摘要:教育是发展之本,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逐渐开放,不同城乡之间跨区域流动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人才自由流动,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拟对教育问题现状做一定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均等化;和谐;公平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国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了较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等现象。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如何实现教育均等化,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教育机会均等化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1]在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看来,教育机会均等化至少应该包含一下三种涵义:第一是起点均等。也就是说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入学机会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第二是过程均等。过程均等的含义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各种软件和硬件水平差不多;其三是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就是让每个学生走向社会后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教育机会均等实施的意义,实质就是要求社会摒弃家庭出身、性别和个人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差别待遇,对其每一个成员都要给予相同或者相近的教育,在接受教育上人人机会均等,都有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的机会。

教育均等化一直是人类社会所持之不解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内涵也根随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就目前而言,教育机会均等在只能是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做到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是不符合社会生活实际的。然而,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教育机会均等理念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意义,就此放弃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反之,我们应当在可能的范围内依据我国国情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因城乡差别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解决好因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环境不同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解决好受教育者自身潜能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问题。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1.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的发展程度是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社会可以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进而影响教育的产出与社会发展的速率,因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供给水平的不同。就一般而言,教育都以地方投入为主,受地方财政影响,而我国由于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这直接导致了教育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资源投入差异,从而导致不均衡,进而制约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所以,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也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只有地方经济得到发展,财政丰盈,才有可能在教育资源方面进行合理配置,增加教育投入,更好的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2.城乡二元制社会政策导向。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采用户籍制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同户籍的医疗教育资源都是不尽相同,直接的后果是形成了二元制社会的“城市中心”取向,“公共教育资源倾向城市,这直接导致了城乡之间义务资源分配的不均”,[2]这种政策性的后果是教育资源更多的倾向于城市,而农村得到的教育资源远远少于城市,致使城乡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客观上使得农村的受教育者在教育方面起点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在教育过程落后于城市,自然在教育结果上也落后于城市,城乡之间教育的资源的不均加大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3.现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在配置上更多根据的是地方政府的意愿。在现行的体制下我国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是由政府部门直接主管教育资金,一方面地方政府会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教育资金,有的政府为了突出政绩自然就把为数不多的教育资金挤用,用以建设能够立竿见影表现出政绩的工程上来,而对教育这样的长期事业则关注较少。其二,地区间的经济状况的差异也极容易形成教育投入的不同,影响教育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影响教育的质量,从而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其三,在教育资金的投入上缺少必要的监督,目前因为受限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教育的投入比例和分配缺少刚性的、明晰的、可操作性的规定,而往往取决于当地政府的主观意识,缺少法律意义上的监督。

三、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方法

1.适度增加经费投入。“学校经费如同教育的脊椎”,“从整体上看,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呈现出东部地区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的现象。”[3]要实现教育的均等必须要有适度的教育经费作为支撑和保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教育事业为立国的基石,是百年大计,既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又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加强学生爱国爱校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为母校多做贡献。二是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边远学校的经费投入力度。农村学校和边远学校在教学经费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这不仅体现在仪器设备方面的短缺,更为重要的是师资方面的缺乏。因为发展机遇等多方面的考虑,农村和边远地区往往难于留的住优秀的教师,学生的教学质量也难于有所保证。因此,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支持和投入,应该更关注于师资投入,而不是单纯的资金投入。其三要加强后期的监管保障。经费下达后,落实好经费的使用与调度,要使有限的教育资金切实落在教育上,避免经费挪作他用。

2.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4]首先,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学校的布局都要按照人口密度和地区科学合理的规划,既不会造成“一学难求”的局面,也不会出现学生寥寥的场面。保障学生都能就近接受教育。其次,在班级设置上,不应该根据设置重点班。重点班的设立通常有两种原因,一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按照现代的教育理念,应该平等的对待个体的差异而不应该区别对待。二是特权班。特权班通常是借重点班的名义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是另外一种教育腐败的现象。因此,在班级设置上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有所差别。再次,要建立硬件更新机制。在教育教学中,教学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对于现代硬件设备等教学设施要充分的利用,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增强教学的效果。鼓励教学硬件设施充分的学校把其充足部分的资源分享给农村学生无偿进行使用,与农村学校建立帮扶关系,通过这样的途径增强城乡教育资源使用率。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梯度。教师在整个的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既起到传道授业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一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要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都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增强教育教学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二是建立合理的交流机制,让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相互交流。让教育不发达地区的教师到教育发到地区学习,借鉴经验,把其优秀的教学经验带回自己的学校。建立帮扶机制,鼓励城市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进行支教,开展城乡学校互帮互助“手拉手”的系列教研活动,整合教学资源。三是要加强学校直接教学主管机构和主管人员之间的联系。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共享,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失学、辍学等教育问题的解决,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4.密切关注弱势群体。社会和政府应当给予“弱势群体”家庭更多的帮助和关心。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般由于出身、个人自然状况等原因更难于取得教育机会。国家应当通过教育政策导向,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出发,为弱势群体的教育提供一定补偿,使他们也能同等的教育机会。一是要关注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在教学上通过减免学费等方式帮助家庭,使适学儿童不会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打破教育壁垒,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努力创造条件,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使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够与当地居民的子女都具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减少留守儿童,减少教育盲区。三是更加关注残障人口的教育,他们是社会中的“最不利者”,对他们的关心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也是教育均等化的具体体现。(作者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史金融.《提高城乡教育均等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制与社会》,2010(28)。

[2]林静,刘宇亮.《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4(24)。

[3]林承青.《教育机会起点均等之社会学分析青年与社会》,2011(5)。

[4]http://www.chsi.com.cn/z/2013zgm/index.jsp.

猜你喜欢
和谐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必须公平
公平比较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