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新宇(1979.08-),男,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本科,中级会计师。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改革,我国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并提出了“营改增”口号,提倡从“生产型增值税”跨入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行列。随后我国政府设定了“营改增”的试点。2011年,我国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提出拟将建筑业纳入营改增的范围,并将税率初定为11%。基于此,笔者围绕此项改革,立足于建筑行业,试对建筑业“营改增”展开探讨,希望有助于我国企业的财务核算与税务筹划。
关键词:企业;建筑;营改增;改革;创新;变化
一、 建筑企业实施“营改增”的政策背景
“营改增”口号的正式提出要追溯至2008年11月9日,我国国务院经常务会议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逐渐由“生产型增值税”过渡到“消费型增值税”,并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各个行业内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自此之后,我国国税局联合财政部一直在积极开展“营改增”工作的推进。
2012年1月1日,上海首先成为“营改增”的试点范围。随后,“营改增”的试点城市和范围不断被扩大,并获得了稳步推行。同年10月18日,我国政府召开了“营改增”试点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适时将邮电通讯业、建筑安装业、铁路运输业等纳入“营改增”的试点范围。一并提出,要积极制定“营改增”的具体方案,有序扩大试点范围, 2013年5月24日,我国国税局联合财政部有共同下文提出,自同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也纳入“营改增”的试点范围。2013年12月4日,我国政府又进一步提出,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也应于2014年1月1日起纳入“营改增”的试点范围;电信业可于2014年6月1日纳入试点范围。
建筑业自2011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被要求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以来,近年来虽尚未真正展开,但“营改增”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建筑企业积极了解并研究“营改增”政策,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
由于建筑企业的性质,其建设项目多分散于全国各地。而建筑材料也基本都是在项目所在地采购。材料管理和财务处理都具有一定难度。每笔采购业务都具有相应的增值税发票。但由于建筑企业材料采购地域的分散性和材料种类的繁多,增值税发票数量巨大。这给建筑企业对发票的收集、整理、审核等工作都带来难度。此外,根据《税法》对增值税的要求,进项税需在180天内认证完毕,对建筑企业而言,工作难度相当大。此外,建筑企业还需对发票进行审查,检查发票章是否正确,是否是专用发票,发票时间是否在有效时期内等。这些又给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影响。此外,营业税与增值税是两个不同的税种,再加之建筑企业的经营特点,纳税地点也将产生较大变化。
(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
建筑企业实施“营改增”政策,凡是采购原材料、建筑器械、固定资产等,都可以根据所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由此导致建筑企业的资产总额较之政策施行之前有一定下降。资产负债率间接被提升。此外,建筑企业实施“营改增”之前,所得收入中含有营业税。实施政策之后,增值税为价外税,营业收入中不包含增值税。单从收入总额上来讲,营业收入额有所下降。鉴于营业税与增值税的计算方法不同,对企业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影响不同。在此情况下,建筑企业的营业利润势必也不同。
(三)“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务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前后,税率、纳税地点、征税范围,以及建筑企业的会计处理等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建筑企业的税务管理也有着巨大差别,并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1、对建筑企业的税务风险与管理成本的影响
增值税在申报和认证等方面操作难度大、管理要求高,税务与法律风险也较大。一旦建筑企业实行“营改增”政策,由于项目规模不等、分散复杂,企业需增设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或委派专门的财务人员予以负责,并对增值税的整个流程实施监控。此外,增值税与营业税分属于国税和地税,主管部门的不同,给建筑企业的纳税申报也带来一定难度,存在一定的税务风险。再者,“营改增”之后的税务申报地点究竟是建筑项目所在地还是企业法人所在地尚存在一定争议。而无论哪种,都会给建筑企业的税务管理带来很大不同。
2、对建筑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实际上,在我国的现行《税法》中,增值税的纳税优惠政策等都较之营业税更宽泛,这给企业的税务筹划带来较大空间。不仅如此,“营改增”不单单是两个税种的替换,其还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税务筹划的角度将更多。财务人员可以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都予以关注,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展开筹划,以实现税收筹划收益的最大化。
三、“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弊端
“营改增”政策的好处无需多言,每一种新政策、新制度的实施都会优于之前的制度。而“营改增”也是我国税制改革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必然。然而,凡事有利既有弊,就建筑企业而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也具有一定弊端。
(一)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
对建筑企业而言,由于其行业性质等特点,进项税抵扣难以充分。即使企业能够及时取得抵扣发票,但这些发票可能难于满足抵扣要求。比如,建筑项目现场施工工人居住的活动板房;招待用酒等。再者,从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的物品和小型机具等抵扣税率低于建筑企业的适用税率。而且,增值税试点范围有限,也进一步导致了进项税额的抵扣不充分。
(二)增值税税率过高
目前,根据学者研究,建议建筑业的增值税税率设定为8%—9.5%之间。而我国国税局等对建筑业的增值税税率初定为11%。无论是8%还是11%,都较之建筑企业之前的营业税税率3%要高许多。税率的提高使建筑企业面临明显的增税效应较为明细。在此情况下,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务筹划所面临的要求都更高。
(三)建筑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周期较长,变相促使企业税负的增加
建筑企业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前,所购置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并未被抵扣,而且建筑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更新周期较长。即使实施了“营改增”,由于固定资产的更新较为缓慢,也使建筑企业新增固定资产的可抵扣进项税额较少。此外,“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企业采购固定资产可抵扣一部分进项税额,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设备等资产更新。但是,更新机器设备或进行升级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成果。因此,建筑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时间较长,无法实施资产采购而抵减增值税进项税额,这在一定程度上变相促使了企业税负的增加。
四、“营改增”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的应对策略
(一)建筑企业应顺应政策要求,培养税务人才,积极研究税收筹划
虽然目前,建筑业依然是“营改增”的试点行业,但是改革已是必然所趋。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应顺应政策的要求,培养税务人才,积极研究“营改增”之后的税务筹划。对此,笔者建议我国建筑企业应立足于建筑企业的特点和行业性质,对增值税的各项政策展开研究,尤其要重点关注税务优惠政策和新政策新动向,研究税务筹划的空间,为企业做好合理的避税和节税,并实现涉税零风险。此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利用会议或开展专门的税务知识讲座,对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采购人员等宣传增值税原理、那谁要求、税率、纳税环节等,并积极培养项目人员和采购人员在项目分包环节和材料采购环节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意识。
(二)建筑企业应管理好进项税额抵扣环节
我国的建筑企业在材料采购、设备租赁时,往往会选择小规模或者个体商户作为供应商,因为它们所提供的价格要更优。然而目前,由于“营改增”政策的试行,建筑企业为了实现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会更倾向于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并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实现进项税额的抵扣。而建筑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在建设项目固定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企业所能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数目。数目越多,建筑企业所能抵扣的增值税就越高,企业纳税就越少。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的建筑企业,应对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环节加强管理。注意保管和收集相应的增值税进项抵扣凭证。此外,目前的“营改增”政策尚处于试行,很多问题都在探索阶段,建筑企业可能还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对此,建筑企业应积极注重自身管理,为“营改增”的正式实施打好基础。
(三)建筑企业应积极改善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方式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建筑企业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对企业的组织构架、部门设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等,做出相应调整。具体而言,建筑企业之前的招投标工作,往往是以企业的名义进行。一旦中标,再将工程在集团内部进行分解。无论是分包合同的签订,还是收入的取得和确认等都不甚规范。对此,笔者建议我国建筑企业应在项目分包时,集团要与具有分包能力的下属企业签订分包合同,分包收入应及时确认,并在成员企业机构所在地缴纳增值税。成员企业应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时提供给集团企业,集团企业据此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并在集团所在地缴纳增值税。(作者单位: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鸣. 试析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的应对措施[J]. 财经界(学术版). 2015(10)
[2]王禹. “营改增”实施对建筑企业的税负影响探析[J]. 中国市场. 2015(13)
[3]刘珊珊. 营改增税务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2)
[4]陈素芳. 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财务影响的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5(02)
[5]李玉霞. 国家税改如何促进企业经济成长研究——以建筑企业为例[J]. 商业文化. 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