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2015-05-30 01:51谢凤碧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6期
关键词:咏史古迹怀古

谢凤碧

中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心思沉重或敏感的后人对此总会生发出太多的感慨。方丈静默的书斋内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和人物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是为咏史;千山万水的游历中,凭吊古迹由此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是为怀古。咏史诗和怀古诗的生发点稍有不同,但“诗”“史”结合的的特点是一致的,且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宛如一生长叹。

对怀古诗的鉴赏要以对所咏史实的认知和评价为基础,因而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咏史怀古诗鉴赏的关键是能否找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其基本结构思路无外乎:临古迹——想古人(事)——抒已志。顺着这条怀古的思路,就可以探究索隐。

一、临古迹

古迹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诗人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无论生发的是思古之幽情还是现实的感慨,都要依托于眼前所见的历史兴废与岁月沧桑的景物。对卉迹的描写沉淀成诗歌的背景、环境、氛围。鉴赏怀古诗的第一步与其它题材的诗歌鉴赏是一样的,就是要清楚景物描写的作用:1。写了什么(意象),2。什么特点(意境)?如《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白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师来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茂盛的柏树、映阶的鹌草、婉转的鸟鸣.构成了一派大好春光,而“自”“空”却点染出春色无人赏的静寂落寞,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抒情基调。在奠定基调、渲染氛围、烘托情感等方面,怀古诗的景物描写和其它题材的诗歌并无二致,但“怀古”的独特气质使其景物描写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所以不管是明写还是暗含,岁月腌制过的古迹在今昔对比中蒙上了历史的沉重,这种不自觉的艺术手法和对景物的历史审视角度,使怀古题材的诗歌一一开始就将人带入景中的史话,所以鉴赏景物描写时还要从古今对比手法上挖掘诗人所寄寓的深沉情感。那么上面对《蜀相》景物描写的鉴赏仅止于意境、氛围的层次,忽略了怀古诗特有的艺术气质,所以还有追加一个鉴赏要点——对比中显示的作者的情志。武侯的生前赫赫与死后寂寂的对比争,臆含着作者英雄寂寞的感慨。

二、想古人(事)

怀古诗的抒情载体除了景物,再就是史实: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纯是诗人的主观抒情,也需要依托于幽州台这一古迹的触发,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这一历史事件为本:但诗中的史不是对历史本事的简单敷写,而是依据诗人情怀所需删裁的文学化的历史。诗歌对历史的解读被我们称作“用典”,包括使用历史故事、化用前人语句、引用前人语句、引用寓言、神话故事。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山还家尽锦衣。”谈到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就是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花》”的诗句;王维的《西施咏》“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引用的是“东施效颦”的寓言故事。

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鉴赏。诗人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利弊相生,“一点”可以突出重点,“不及”确使典故流于晦涩。这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开拓视野注意积累,方能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扣住“一点”来理解作者裁剪典故、去彼存此的用意。如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功绩显赫,,作者却只选取适合了三个片段:三顾茅庐、辅佐二主、出师未捷,突出了他的智、忠和遗憾,来抒发自己对先贤仰慕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用典是咏史怀古诗常见的表现手能法。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在鉴赏含有典故的诗句时,要先揣摩推敲作者的态度评价,然后据此联系作者的意境。心态来阐发其运用典故的目的,即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声。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也,尚能饭否?”第一句引用宋文帝北伐的典故,其中“草草”“仓皇”可看出作者对这一史实的评价:认为宋文帝是草率的,所以落了个仓皇北顾的结局。联系写作背景,当时独揽朝政的韩侂胃急于事功、轻敌冒进,刚被起用的辛弃疾对此忧心忡忡。由此可见辛弃疾引用这一典故的目的是告诫南宋朝廷北伐的慎重。知本事,明态度,晓寓意,是鉴赏典故的三个要点和步骤。

三、抒己志

咏史怀古诗虽放眼历史,却着眼现时,大都对现实政治有这强烈的关注。咏史只是动因,言志才是最终的旨归。诗中的史与诗人的志常常形成对照,诗人们在历史中溯游感慨,内心充荡着无限的情志。常见问题有:

1、 怀人伤己

诗人追念古人,自然有对先贤的思慕之情,但情感最终会落定在自身的感遇上。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和诗人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是相似或对照,这样就容易把握理解怀古的意图。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再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隔着历史的苍茫风尘,今人与古人跂而望矣,后人借对先贤的仰望抒发的人情怀不外乎: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前文杜甫的《蜀望》。②报国无门的悲愤,如前文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前文苏轼的《念奴桥·赤壁怀古》。怀才不遇的感伤,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中“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的寂寥跃然笔端,借袁宏因谢尚赏识而名声大噪,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惆怅。

2、怀古伤今

士人常以天下为己任,而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太激烈,于是诗人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要注意甄别古时之景与今日之景的不同特点,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作者的描写意图。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凭借吊朱雀桥和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昔盛今衰,人生多变。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关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物是人非。

岁月侵蚀过的古迹,不尽人意的现实,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这情有:①岁月流转、物是人非的伤感,如前文刘禹锡的《石头城》。②昔盛今衰,朝代更迭的感慨,如前文刘禹锡《乌衣巷》。③借古讽今的不满、告诫、批判,如李益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厥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气杨花愁杀人。”中唐已是国运动荡,李益借隋朝的覆灭来感叹现世的没落,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戒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有借古伤今,引起时人思考之意。④忧国伤时,担忧国家名族的前途命运。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未见水东流。”昔日繁华与今日离乱中隐含着作者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忧虑。⑤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如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厥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义愤填膺,痛击统治阶级的罪恶,为兴亡中的贫苦百姓呐喊。

3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这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抒,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讽刺周瑜成功的侥幸。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其中没有诗人个人的情绪,从别一个视角审视了历史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怀古诗的解读不仅要立足于诗歌本身,评赏韵味,还要注意之人论世,方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猜你喜欢
咏史古迹怀古
古迹“开发”之忧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清晏园怀古
北陵公园咏史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京都古迹
上都怀古
咏史抒怀
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异同
浅探纳兰性德咏史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