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
摘要: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是内含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中的伦理诉求与价值关怀,它从现实阶级的人出发,以正义制度为手段,追求公平合理的政治关系。马克思虽没有政治伦理著作,但其理论和实践始终蕴含着对政治问题的伦理考量。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依据,在明确马克思政治伦理概念内涵及方法论的基础上,解读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遗产。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伦理;总体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及其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以具有利益代表的虚幻性的阶级、国家为前提的政治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制约,要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必须使公共权力失去政治性质,马克思以共产主义为最终追求实现了对政治伦理价值的超越。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总体性思维可概括为伦理问题经济分析,经济问题政治解决。其基本逻辑是:伦理道德由经济基础决定,伦理道德现象的变化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的总架构中去理解把握,瓦解旧经济基础的社会政治变革是在新经济关系中建立合理政治伦理的根本出路。马克思政治伦理的总体性方式是超越西方传统伦理思辨逻辑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份思想遗产的珍贵所在。
二、《手稿》政治伦理思想
1.对政治主体的伦理关怀
政治主体主要是无产阶级,但具有趋于整个人类的意指。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地指出:“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亦即既无资本又无地租而只靠劳动,而且是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只看作是劳动者,劳动者应当和牛马完全一样,只得到维持他的劳动所必需的东西。”马克思批判国民经济学不把劳动者当人看,忽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马克思还考察了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价值和本质的否定,劳动者不再是具有创造本质的人,而被贬值为动物。马克思在《手稿》中辛辣指出,“人只是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地活动的,而在执行自己的人类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
2.对政治关系的价值判断
政治关系本质上是个人与国家围绕权力和权利形成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问题的观点。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存在状况,发现人的存在与本质已相互离异,人得不到符合本性的生活。马克思批判地指出入应明确区分自己与活动对象,人能在更高层次上超越自然界和一般生物系统。“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存在物。”因此,不能仅用社会来衡量人,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社会标准,以社会是否为个人全面的自我创造提供最大可能作为合理与进步的标准。
3.对政治制度的正义追求
政治制度指政权组织形式和政治体制。马克思主要从社会发展规律或社会形态角度阐述政治制度,即在批判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充满“无‘正义的正义立场”,本质上合乎人性需要。马克思指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马克思认为政治制度的伦理价值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斩断了各种封建羁绊,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导致这种非人性制度的瓦解。马克思预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和人性复归。“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共产主义是合乎人性的复归,它具有政治超越|生和全人类性,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制度的伦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