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芳 危娟 何冠菲 陈俊新
[摘要] 目的 探讨QCC对降低急诊科血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率的影响。 方法 通过汇总科室2014年1~6月数据确定QCC活动主题,成立QCC活动小组,制订活动计划,查找血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的原因,落实各项整改措施,通过收集2014年7~12月数据监测实施效果。 结果 急诊科血液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率降至1.32‰,与开展QCC活动前5.91‰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由78.00%上升至91.00%。 结论 应用QCC可有效降低急诊科血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同时使护士应用QCC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提高。
[关键词] 品管圈;血标本;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9-0136-04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检验仪器的发展与广泛使用,血标本检测信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血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合格标本是指采集、储存和运送的过程中未按照操作规范获得的标本[2]。这种标本的发生不仅减慢检测进程,延误病情;而且标本的二次采集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同时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针对急诊科血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率高的问题,成立QCC活动小组,采用PDCA程序,落实整改措施并实施效果监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名护理人员自愿组成QCC活动小组。成员年龄27~40岁;男3例,女7例;学历:硕士1例,本科5例,大专4例;职称:主管护师3例,护师4例,护士3例。每月召开1次QCC例会,例会内容主要为监控计划及成员职责的落实情况。
1.2 方法
1.2.1 选题及现状调查 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要求加强以血液标本为主体的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3]。随着医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因测量仪器带来的误差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检验信息的准确性与标本质量保证密切相关。据国外数据显示,大于65%的不合格标本检测是样本分析前质量控制问题造成的[3-5],而其中70%以上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6-8]。标本采集、保存、运送过程称为标本分析前阶段,具体包括医嘱下达、样本采集前的准备(患者准备、包括试管在内的物品准备)、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到检验科并在检验科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开始分析时结束[9],该过程的每个步骤均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通过汇总我院急诊科2014年1~6月的数据发现,血液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率为5.91‰。QCC小组通过查阅文献、集体讨论,认为保证标本质量,降低血标本不合格率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滞留医院的时间,同时可节约护理成本,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减少医患纠纷,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1.2.2 确定目标值 根据QCC目标值确定公式: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QCC能力)。QCC能力是每一个成员就目标管理对自身能力进行的评估得出,本次QCC圈员能力以5分制计算,平均得分为3.8分,折算为百分率,则为76%。通过计算,本次QCC小组活动的目标值1.42‰。
1.2.3 要因论证 通过现场调查,利用二八定律发现护士标本采集操作不规范、缺乏相关检验知识、条码黏贴不规范、医院信息系统漏洞、送检不及时是造成检验标本出现缺陷的主要原因。圈组成员经过头脑风暴法,通过人、物、方法、环境等四个方面对标本检验前各个环节进行原因分析并绘制鱼骨图。见图 1。
1.2.4 制定措施并实施 ①进行相关知识业务培训 圈员经过资料收集与汇总,文献查询与阅读,并咨询有关专家,针对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检验相关知识漏洞,制作有关标本检验知识培训课件。在检验相关知识方面:列出常见检验项目,以问答形式培训护士对检验项目所对应的标本容器、标本量、保存时间、保存方法、送检时间及注意事项知识,对经常出现的容器使用和送检方法错误的检验项目,给予重点强调;标本采集操作方面:以“找茬”的方式指出日常操作录像中在标本采集常见部位、消毒方法、消毒液待干时间、检验项目的采集顺序、摇匀方法等方面的错误,同时播放规范血标本操作视频,以纠正临床护士在工作中的错误;患者宣教方面采用情景模拟表演的形式给予展示标本检验的注意事项,同时将完善的患者宣教用语用情景剧的形式展示给护士,同时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检测培训效果。②完善信息系统 系统设置漏洞、条码出现重复打印主要是由于我科采用条码检验标本管理系统陈旧,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试和更新,使条码出现重复打印的缺陷。小组汇合系统问题与医院信息科沟通,经过调整系统以解决条码重复打印的问题,同时在条码系统中配备常用检验项目相关血容器试管颜色、容器指示,使护士能较快准确地选用试管进行黏贴,尽可能简化护理工作程序;同时就以往系统和条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专项培训,目的是能使护士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迅速、准确地选用和黏贴条码,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避免因信息系统缺陷出现条码黏贴错误而引起标本出现缺陷。③规范检验标本的运送 为保证标本运送的及时性,制定收取标本流程及标本运送工作规范,做到配送员在收取标本前与护士核查、检验科在接收血标本前与配送员的核查;核查的内容包括条形码是否清晰可辨别,采集容器、采血量是否符合申请检验项目的要求,标本采集至送检验室的时间及送检过程标本的保存方法是否符合标本送检要求,送检科室是否正确等。购买检验标本运送专用箱并配备专人管理血标本的运送,对运送工人进行相关运送知识培训,要求其运送标本做到防震荡、防破损、防污染,按照标本送检要求将标本送达目标科室。设置标本交接记录本,规定护士与配送人员、配送人员与检验室相关人员之间在进行标本交接时落实双签字,这样可直观查询和追踪各标本的去向,并找出易出现漏洞的环节。
1.3评价方法
自行设计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服务形象与意识、护士的工作能力、病区管理、健康教育、关爱与沟通五部分内容。调查表总的信度Cronbachs α系數为0.87,各维度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1~0.84;调查表内容效度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0~0.9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检验发现实施QCC管理后患者满意度较前升高,而血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率较前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
表1 实施QCC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表2 实施QCC前后血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率比较
3 讨论
将品管圈工具应用于血标本分析前质量改进中,取得较佳效果,这对QCC作为持续质量改进工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1 保证血标本检验与分析前质量
就标本采集内容及注意事项,相关护理教材的介绍比较简单,大多只是对静脉采血技术的相关流程进行讲解,而对现在医院临床常用采血项目、每个采血项目对应的采血试管及每个项目采血时的注意事项并未进行详细讲解,存在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工作应用脱节现象。见习及实习护士在进入医院见习或实习前,仅凭借学校已有的采血相关知识,而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因临床带教老师知识水平和护士自身学习水平的差异而不同;新入职护士在进入临床工作前,医院缺乏对新护士临床检验知识的系统培训,常以护士自学的形式进行,而新护士在获取医院检验相关知识资源的能力有限,忙碌的临床工作一定程度致使其学习时间减少,同时护士个人因教育背景和性格差异致使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差异,综合因素导致护士在标本检验方面存在知识漏洞。临床工作中每天都需涉及检验标本知识,当护士在遇到检验相关问题时的日常做法是打电话咨询检验科人员,这样不仅会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加检验科的日常工作量。QCC活动小组针对血标本分析前各个阶段,查找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利用品管圈方法,应用PDCA循环,通过培训以巩固及完善护士检验相关知识,制定标本采集流程和罗列日常标本采集工作中欠规范的地方以规范血标本采集操作,定点放置采集后标本,定人负责标本运送,将血标本分析前不合格率由 5.91‰(269/45516)降低至实施后的 1.32‰(57/43294),达到了预期控制目标。
3.2 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定放置标本、定人进行标本运送,完善病房与运送员、运送员与检验科的交接,规范交接的双签名制度以保证标本分析前阶段的时效性,防止标本的遗失。同时购买标本运送专用箱,改善标本运送条件,规范护士卷单和条码扫描操作流程,完善配送员、护士、护工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对保证标本的安全转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
3.3 提高圈组成员的综合能力
品管圈活动按PDCA步骤循环逐步进行,从不识QCC管理工具到知道、了解、熟悉以及熟练应用,使成员的个人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经过选定主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整改措施的过程,促使圈员自主学习、积极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促使小组成员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集体讨论、拟定与实施对策,可以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策划、创新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为了了解和解决问题,圈员通过查阅文献,制作幻灯,绘制柏拉图等以数据的形式展示活动成果,这锻炼了成员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使成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讨论时,圈员们头脑风暴,畅所欲言,提出解决方案,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本次主题涉及检验科、配送公司等多个部门,在多次与各部门协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圈员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11]。QCC活动使临床护士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意识增强,促使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管理模式的转变[12]。
[参考文献]
[1] 申子瑜. 医学管理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8-110.
[2] 赵梅霖,余海峰,陈贤君,等. 六西格玛法在降低住院病人尿培养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0, 15:32-34.
[3] 丛玉隆. 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8):7-11.
[4] Alisna MJ,Alrarezv,Barba N,et al. Pre-analytical quality control program-an overview of result[J]. Clin Chem Lab Med,2008,46(6):849-854.
[5] 刘慧琴,徐爱明. 不合格血标本 1752 份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4):613-618.
[6] 李惠玉,祁静,杨琛. 366例不合格血标本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6:76-77.
[7] 申子瑜,曾洁. 检验分析前护理工作与临床检验质量保证[J]. 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5-7.
[8] 田桂琴,斯国梅,黎淑君. 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2):153-154.
[9] 吕珏. 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J]. 临床检验杂志,2007,6:468.
[10] 徐建鸣,丁万红,方亭妮,等. 应用品管圈实施患者跌倒管理的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3-26.
[11] 丰荣,郭娜,刘薇. 住院患者标本转运流程的构建[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4):1698-1701.
[12] 刘光娣,陈军军,田永明. 品管圈管理在提高ICU护士抬高床頭依从性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 18(31):3814-3815.
(收稿日期:201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