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庆
[摘要] 目的 针对临床偶见的EDTA抗凝剂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病例,分析原因从中发现及找出能够纠正其减少的方法。 方法 对10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低于50×109/L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抗凝剂不同检测方法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血小板测定。 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EDTA抗凝血的血小板测定值明显下降。 结论 如遇血小板减少应慎发报告,采用多种方法排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力求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避免由于血小板假性减少导致的误诊、误治。
[关键词] 血小板假性减少;EDTA抗凝剂;血小板计数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9-0123-03
目前随着门诊及住院患者越来越多,检验科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自动化分析仪很受检验工作者的欢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因具有检测快速、操作方便、结果重复性好、效率高等优点而在临床血液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检验人员对其越来越依赖。但即便血细胞分析仪有上述优点也还不能完全取代血细胞检测时人工计数及文类数,这其中尤以血小板的计数为主。由于血小板存在黏附、聚集的生理特点,更容易引起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计数偏差,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要认真观察图谱和分析仪器所提供的各类数据,如果出现异常的血小板直方图且检测结果异常,或异常的血小板计数与临床症状不吻合时,应用及时人工计数、涂片染色镜检或改用枸橼酸钠抗凝进行检测,以获取准确的检测数据,力求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论,避免血小板假性减少所致的误诊、误治。同时还可避免不必要的检验(如骨髓穿刺等)。近年来关于EDTA-K2抗凝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报道屡屡出现,我院也出现多例因用EDTA-K2抗凝而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討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均为EDTA-K2抗凝标本,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测时出现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且血小板直方图明显不够顺滑,并提示有血小板的分布异常。及时与临床沟通后均没有发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和紫癜等出血体征。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s-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EDTA-K2抗凝管;奥林巴斯双筒显微镜;草酸铵稀释液;瑞氏-吉姆萨染液。
1.3 方法
为明确血小板的减少是否为EDTA-K2干扰所致,试验步骤如下:①分别采集10例患者末梢血20 μL加入0.38 mL草酸铵稀释液中,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严格操作[1],计数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报告结果。与此同时取末梢血推制血涂片,染色镜检,观察血涂片中血小板数量及分布、聚集情况。②分别采集10例患者2 mL静脉血于EDTA-K2抗凝管中,充分混匀后,分别在5、15、30、60 min[2]四个不同时间段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份标本检测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报告结果,同时在各时间段用抗凝血推制血涂片染色镜检,观察血涂片中血小板数量及分布、聚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SP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例标本的血涂片镜检所见基本一致且均有如下表现:①末梢血的血涂片与抗凝血5 min时的血涂片,可见血小板散在分布且形态大小正常,整片未见血小板聚集现象。②抗凝血15 min时的血涂片可见血小板散在分布,血片尾部及边缘可见小簇血小板聚集。③抗凝血30 min时的血涂片可见血小板形成大小不等的聚集,分布在血片尾部及边缘,血小板的散在分布情况较5、15 min的血片有明显的减少。④抗凝血60 min的血涂片可见血小板形成大簇的聚集,几乎不见散在的血小板,见图1。
从表1可知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EDTA-K2抗凝血所检测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血小板聚集现象越发明显。15 min、30 min、60 min抗凝血的血小板数量与5 min抗凝血的血小板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手工计数血小板数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5 min抗凝血的血小板数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认为EDTA-K2抗凝血如能在5 min内完成检测,就能有效避免EDTA-K2引起的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情况,得到较为真实的血小板计数结果。
图1 60 min的血涂片,可见大片血小板聚集现象(×1000)
3 讨论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主要在体内参与止血及血栓形成,因而血小板数量异常或功能缺陷是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为此血小板计数是临床常用于出血性疾病诊断治疗的检测项目之一[3],计数的准确与否对临床判断出血趋势、分析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93年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文件建议血细胞计数分析宜用EDTA盐,EDTA盐能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Ⅳ(钙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从而阻断凝血的链式反应达到抗凝的效果,同时EDTA盐对血细胞的形态大小影响很小,EDTA-K2还能够增加血小板表面所带电荷,从而能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现象的产生,但与此同时亦有报道称EDTA-K2能诱导血小板聚集,临床称之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P)[4]。
导致EDTA-K2抗凝血的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原因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使用EDTA-K2作为抗凝剂可造成血小板活化引起血小板糖膜的改变,从而导致血小板膜表面某种隐匿性抗原构象发生改变而暴露出抗原决定簇,暴露的抗原可与患者血浆中的某些自身抗体相结合[5],这些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可以是IgM、IgG或IgA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些抗原抗体复合物不仅可以改变血小板表面电荷,还能激活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酶C和磷脂酶A2,进而水解血小板膜磷脂释放胶原、凝血酶原、花生四烯酸、5-TH等活性物质,从而不同程度地活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促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而聚集成团[6],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此现象偶见正常人,一般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②由免疫介导的,在EDTA-K2基础上发生的,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相互凝聚,同时血小板的膜糖蛋白[7]和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与血小板结合后的自身抗体FC端和淋巴细胞膜或单核细胞膜上的FC受体相结合发生卫星现象[8];这也是导致EDTA-K2抗凝血放置时间越长,血小板聚集现象越严重的主要原因。③EDTA-K2抗凝血中,血小板黏附于中性粒细胞的表面,其原因是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或FC片段和EDTA相互作用,非特异性结合于血小板膜糖蛋白所致[9],这种非特异性的结合与药物和疾病无关,这些黏附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血小板被血细胞分析仪作为白细胞而误计,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④高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时,血小板也易发生聚集[10],无论是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还是手工计数均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但血涂片染色中可见聚集的血小板。其原因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血管内膜损伤现象导致在体内引起血小板不易解散的聚集,从而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⑤EDTA-K2会使血小板外形发生变化,血小板外膜游离端向外伸展,在周围形成伪足。伪足间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性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
有报道称用EDTA-K2作为抗凝剂在体外导致血小板凝聚成块的发生率为0.09%~0.21%[11],多发生于某些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脓毒血症、环境温度或抗血小板药物[12]的应用等情况。总之,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原因复杂,检验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无论工作量多大,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13],遇到血小板减少的标本,都要多与临床沟通和观察血细胞分析仪给出的报警提示[14],结合手工计数和血涂片染色镜检,或采取其他的相应措施进行纠正。有报道认为在EDTA-K2抗凝管中加入丁胺卡那霉素或氟化钠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现象的发生[15]。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6],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避免医疗矛盾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3 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6-137.
[2] 张利. 时间对血小板聚集标本测定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12,41(2):196.
[3] 梁培松,王结珍,杨山虹,等. 纠正EDTA-K2抗凝剂致假性血小板减少方法的探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 34(18):2448-2449.
[4] 彭宇生,王鹏,邓剑. 急性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及临床价值[J]. 检验医学,2011,26(8):512-514.
[5] 李姗姗,白清宇,郭步云,等.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应用[J]. 沈阳部队医药,2011,24(1):12-13.
[6] 刘秀玮,李静. 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J]. 疑难病杂志,2012,11(7):561.
[7] 乔德水,陈梅梅,邵妤.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2013,28(1):105-108.
[8] 李盛龙,赵丹. 乙二胺四乙酸盐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J].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51-2553.
[9] 牛安琳. EDTA-K2抗凝致血小板降低数值观察[J]. 中外医疗,2012,(1):177.
[11] 刘雁,裴凤艳. 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6例[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5):312-313.
[11] 王修石,何忠春,邹立新,等. 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原因及对策[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25(1):154-155.
[12] 王春华,石华,刘匀. 抗凝剂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凝集血小板检验解离及机理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2013, 34(4):132-133.
[13] 敖继红. 血细胞分析仪形态学复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509.
[14] 林杰,陈力平,肖立,等. Sysmex XT-2000i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聚集报警信息评价[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 15(1):22-24.
[15] 胡先泳,張宏伟. 探讨药物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和解离作用[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4):272-274.
[16] 程虹,李玲. 仪器、手工结合血涂片镜检计数血小板的比较观察及临床意义[J]. 血栓与止血学,2012,18(2):85-86.
(收稿日期:201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