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十五)大义见真情

2015-05-30 10:48张兰云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义气大义朝廷

大义见真情

张兰云

《性理会通·人伦》中给“朋友”作出了颇为传神的解释——“朋友者,人类之中,志同而道合者也。”生活总是瞬息万变,友情也总会经历风雨的历练,在危难之中、危险之际、利益之时,只有纯粹的友谊,只有立足于道德与品格之上的友谊,才能最终淬炼出温暖而光芒的色彩……本期我们将与同学们分享古代圣贤在友情面临大考之际演绎出的大义之举。

大义李勣

在唐朝的历史上,李勣是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将入相,位列三公,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被朝廷倚之为“长城”。现在的历史学家在研究他的成功原因,除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外,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待友谊的态度。

李勣当年在瓦岗寨时,曾与单雄信结拜为兄弟,誓同生死。武德四年,洛阳被朝廷打下,单雄信被抓,李勣作为当朝高官,不顾自身的仕途与性命劝阻唐朝皇帝说:“单雄信是好人,非常骁勇,我愿意拿我的官职换他的命。”可奈何皇帝不同意,李勣只能流泪告退。

事后,单雄信还责怪李勣不讲义气,没有拼命救他。李勣说:“吾不惜余生,与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随后,李勣拿出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交给单雄信说:“使此肉随兄弟入土,庶不负昔誓也。”这一举动,另单雄信及当时很多官员百姓都感动不已。

【素材解读】

一个是位高权重的朝廷要员,一个是直率莽撞的朝廷死囚,因为信义,在中国史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对待友谊的态度能在很大层面上体现一个人的人品与修为。李勣正是用自己的德行诠释着人性之美与友情之本。

【适用话题】信义;选择;友谊的真谛……

桓典乘骢

桓典,东汉人,灵帝时官至侍御史。所谓的侍御史有点像现在的监察官,主要就是负责纠察官员的过失,这其实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御史官们对待自己的工作常常睁只眼闭只眼,目的只有一个,保全自己。当然也有人恪尽职守,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桓典。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当时有个叫王吉的国相就被他们捏造了一条罪名而处死。因为害怕受到株连,家人都躲得远远的,尸体无人殓,王吉生前与桓典关系不错,见此情景,桓典就辞掉官职,收了尸体归葬,负土成坟,为其立祠堂,并服丧三年。

正因为如此,桓典复官之后,骑着自己的青骢马遇见当权派直接迎面而上,太监们吓得只能远远地躲开。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素材解读】

人在一帆风顺、志得意满时,身边总能围着很多朋友,可一旦遭到劫难、陷入困境,那些所谓的朋友就会转身离去,翻脸无情。而真正的朋友则会迎难而上,向你伸出援手,哪怕是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适用话题】患难见真情;勇气;伸出你的手……

荀巨伯救友

《世说新语》记载,荀巨伯是汉桓帝时期的贤士。一次他听说远方的朋友病重,无人照顾,便安排好家中事务,昼夜兼程赶到了朋友居处。不料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城中人纷纷逃难。友人劝荀巨伯赶紧离开,他说:“我现在快死了,贼寇马上就要来了,你不要管我,赶快离开吧。”荀巨伯回答道:“你让我离开,败坏‘义而求活命,哪里是我荀巨伯的为人呀!”

贼兵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竟敢独自留下?”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性命。”

贼兵相互告诉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于是便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就这样得到了保全。

【素材解读】

义气,不是一时之气,而是为了正确的事情,主动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这也是“真”与诚”的一种体现。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适用话题】真正的义气;担当;感动;道德的力量……

猜你喜欢
义气大义朝廷
朝廷场域之下《左传》中的女性审美分析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基于《五行大义》探讨木克土之刍议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老了
刘备的悲剧缘于讲义气
刘备的悲剧缘于讲义气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