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律成是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留下的360余首(部)不朽的音乐作品。其作品跨越时代的强烈冲击力,至今仍然给人们以精神上的震撼。
【关键词】郑律成;作曲;音乐作品
郑律成是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开创者之一。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农历七月7日出生于朝鲜南部全罗南道光州南区的一户贫穷农民家庭。郑律成读小学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受到了音乐老师的喜爱,常有机会在学艺会上表演节目。郑律成读中学时,他在中国南京从事抗日工作的三哥因工作需要被秘密派回到朝鲜。1933年5月,三哥返回中国时,郑律成随三哥转道日本到达中国上海。
郑律成到中国后,进入朝鲜抗日团体义烈团属下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1934年毕业后,郑律成在南京一面参加秘密抗日宣传活动,一面还抽出时间每周一次到上海师从著名俄籍教授克利诺娃学习声乐,并从这时起改名为“律成”,其意思就是决心在音乐领域取得成功。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郑律成经李公朴等资助和林伯渠介绍来到延安,先在陕北公学学习、后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乐理、作曲。1938年8月“鲁艺”毕业后被分配到“抗大”宣传科担任音乐指导。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又回到“鲁艺”任声乐教师。这一时期,他深入人民大众的劳动和斗争生活,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甚多。其中,《延安颂》《延水谣》和《八路军大合唱》是这一时期郑律成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名曲。
《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表現了人们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热爱和对抗日斗争的无限激情以及对未来的浪漫憧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首歌可以说是郑律成的成名作。周畅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一书中这样评价了这首歌曲:“歌词含有诗意,富于战斗气象,曲调把革命的抒情和各民歌的激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颂歌的气质,又有战斗的气概。它的主题,绚美而庄严,是特定场景思想升华、感情涌露的产物,既有环境的特征,又有作曲家的创作个性。”
《延水谣》也创作于1938年,但比《延安颂》略晚,它是继《延安颂》之后产生的又一首优秀抒情颂歌,可以说它是《延安颂》的姊妹篇。它集中体现作曲家郑律成的抒情风格以及他对民间音乐的感受。郑律成来到延安后接触了中国的陕北民谣,把握其特征,进而创造性地将它运用到了作曲上,使人唱来既熟悉亲切、又新颖奇崛,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延水谣》是一首创造性地运用陕北民谣《信天游》曲调的典范。歌中表现的是一个女人送爱人上前线时的心情,其黄土高坡的风韵深受人们的喜爱。
《八路军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它是由六首歌曲组成的。这六首歌曲具有不同特色,对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的思想艺术成就,国内外许多音乐研究家们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周畅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一书中写道:“它集中概括地表现了八路军崇高的革命品质,生动地表现了八路军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它的曲调,是非常有表现力的;它的形式,是非常活泼的。”这首歌曲,1941年获得了延安“五·四中国青年节征文评奖”的“音乐甲等奖”。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将它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953年5月1日,又将它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军队音乐题材的代表,是军队在庆典、仪式、阅兵中的司礼乐曲,广播电视中的军队节目的开始曲。
1942年,郑律成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带病要求上前线。后来,他到建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太行区的华北朝鲜青年革命学校任职,积极参加了敌后武装斗争。在这期间,他还创作了《朝鲜义勇军进行曲》等一些很有影响的战斗歌曲。
抗战胜利后,郑律成回到祖国朝鲜,先后担任黄河道党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兼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务。在此期间,他又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
1950年10月,根据中朝两国领导人的决定,郑律成来到北京定居,并正式取得中国国籍。1951年初,郑律成又随同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去朝鲜前线,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创作了《光荣的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志愿军十赞》《歌唱白云山》《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等歌曲。
从1952年开始,郑律成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和中央乐团工作,继续从事音乐创作。艺术来自生活。1952年,郑律成来到岷江,与那里的船工们一起度过八个昼夜,后以船歌为基础创作出《江上的歌声》。他先后4次去云南大理等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民谣,创作了大型歌剧《望天云》。1953年秋天,他率领中国音协的一个创作小组来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与伐木工人生活在一起,创作了《兴安岭组曲》,其中包括《木筏歌》和《兴安岭上雪花飘》等优秀作品。1956年,他到农村与农民们生活在一起,创作了大合唱《幸福的农庄》等歌曲。他还为少年儿童写了很多好歌谣,如《我们多么幸福》《星星歌》《绿色的祖国》《和平鸽》等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新环境中,郑律成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他的心仍然同解放军息息相通。他一有空就到部队体验生活,创作军歌、进行曲以及反映军营生活的歌曲。他创作的《前进,人民空军》《飞行员之歌》《祖国的眼睛雷达兵》等空军歌曲和《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海防哨兵歌》《炮艇大队出动了》《海上勇士歌》《归航》等海军歌曲,以及和诗人郭小川合作创作的由《海军战歌》《海岸哨兵》《空军战歌》《常备不懈》等军歌组成的组歌《解放军组歌》,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朽的旋律、永恒的歌”。
在“文革”中,郑律成被当成“反动权威”、“黑线人物”等等,被批斗关进“牛棚”,“劳动改造”。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他并没行因此而停止自己的创作和追求。他倾注全部的热情,完成了为当时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宏大工程。其中《长征》《十六字令三首》《沁园春·雪》等作品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他得知陈毅逝世的消息后,立即谱写了《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诗词歌曲,以此寄托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哀思。
粉碎“四人帮”以后,郑律成心中充满了解放的喜悦,产生了旺盛的创作欲望。他为自己制定了创作计划,其中包括歌唱敬爱的周总理的大合唱、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歌曲和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50周年的交响乐。但是此时的他已经是病魔缠身,有时血压高达220/180毫米汞柱,但他对此却全然不顾,仍旧夜以继日地进行创作。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突发脑溢血,他那颗音乐家的火热的心停止了跳动。这是他为了准备创作歌颂周总理的组歌,去张家口观看了京剧《八一风暴》后回到家不到一天发生的事。
一颗来自异国的乐坛巨星陨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郑律成一生留下了360余首(部)不朽的音乐作品。1977年以来,在北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多次举行了郑律成作品音乐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曾专题介绍了郑律成及其作品。其作品跨越时代的强烈冲击力,至今仍然给人们以精神上的震撼。
参考文献
[1]郑生寿,等.国际友人在延安[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
[2]金虎雄.来华朝鲜-韩国名人事迹述略[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
[3]叶丽瑹.来自异国的朋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4]乔建中.中国传统在一位国际主义作曲家的笔下——郑律成作品中的民间音乐因素略述[J].人民音乐,1987(03) .
[5]黄河.一生烽烟里浩气谱新歌——忆人民军队的讴歌者郑律成同志[J].人民音乐,1983(1) .
作者简介:张珂,男,1984年生,甘肃临洮人,硕士;现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