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超
【摘要】作为一个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古老民族,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审美底蕴与自身的民族语言风格具有很大的衔接性,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民族风格的有效融合。因此,对于“舶来之物”的钢琴作品来说,其实际创造必然在弘扬优良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长期形成的钢琴艺术成果进行糅合,从而在我国文化市场上开拓一块全新的音乐“试验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关键词】民族风格;钢琴作品;中国文化;继承创新
一、前言
从上世纪伊始,钢琴音乐开始进入我国,其创作与演奏活动在我国高层阶级全面兴起,在这期间,由赵元任先生所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在1914年推出,成为我国钢琴史上第一部作品。到了上世纪的三十年代,俄裔钢琴家、作曲家齐尔品来到我国,由其组织创办的钢琴作品评比比赛成为我国钢琴发展史上第一个有组织的作品创作活动。由此开始,钢琴作品的创作在我国全面爆发,其大部分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在情感上自由奔放、在形式上灵活多变、在曲调上独具民族韵味,成为我国文化与艺术领域上的又一隗宝,对我国文化繁荣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基于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出发,对其糅合民族风格的相关要点进行探讨,总的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我国特有的民族语言风格
在音乐的发展史上,任何国家与民族都具有自身獨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而其音乐文化又由民族语言与语系的语汇、语气、语法、句型以及结构等组成。而相对于我国,在56个强大民族的组成下,自身的语言文化较为丰富,其所形成的音乐风格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这之中,汉语属于官方与标准语言,其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在钢琴作品传入我国后,其与汉语接触最多,因此对于我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汉语比其他语言更具影响力,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钢琴作品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因此下文主要针对汉语的语言风格进行探讨。
(一)声韵
音乐本身属于语速、语音以及语调等语言性因素的抽象产物,对于汉语来说,其具有一字多音与多声、一声多韵等特点,在语言表达上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都可以在音乐中表现。而我国汉语中的四种主要声调,其在语言中可以表现出发音者的情绪,对音乐文化的语调、语法等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例如,对于贺绿汀《牧童短笛》,其旋律创作主要基于我国传统音乐中的音阶调式、旋法等前提下,参考我国传统的民族曲调,其特有的声韵把我国民族特性和现代音乐进行有效融合,使听者迅速进行我国南方区域的田园意境,对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相对来说,我国疆域较为广阔,不同民族声韵的差异性不但直接决定了该区域民歌、戏曲等音乐文化风格,其还体现在特有器乐的演奏上。例如,著名诗词《春江花月夜》原本属于琵琶古曲传唱,而在改编成钢琴曲后,其声韵自然预留原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不但丰富了该乐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又保留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古朴典雅的。在该钢琴曲中,其句尾部分具有特殊韵味的音色,而通过对这些声韵的变换,不但烘托出其唯美的意境,还把我国民族风格的具体特征表现得精致完美。另外,由于我国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南方与北方语言在语音、语调上具有较大的差异。相对来说,北方的语音与语调较重且直,而南方的语音与语调则较轻且软,而这样的声韵特征也成为影响我国钢琴作品的特殊音色之一。因此,对我国钢琴曲的旋律来说,在其所包含的说、诵、吟、唱等表现形式上,如何把握其所潜在的语音特色,从而理解与熟悉整个旋律的内核也就异常的重要。
(二)气韵
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中,“气韵生动”属于作品创作的原则与规律,而所谓的“气”就是指一种生命,而“韵”则表达实质精神。因此,对于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工作来说,其所表现的气韵具有深厚艺术手法,不但需要表现音乐作品的实质意义,还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熟练把握作品的精神与表达。在我国大部分钢琴作品中,其气韵的具体表达往往需要各类音响效果的烘托。例如,对于崔世光的《钢琴交响狂想曲》,其从引子开始就通过独特的气韵作用,让听众迅速进入我国古代“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而其力度与速度的不断变化,可以让听众感受到紧张而急迫的气韵,接着通过钢琴铿锵有力的和弦表达,让整个气韵迅速转变,然后利用琵琶与京剧特有的武场节奏等形式的融合,把听众带入到一个主部场景中。因此可以说,韵属于我国钢琴作品风格的外部表现,而气则属于我国钢琴作品风格的具体内涵;另外,韵是作曲者在自身对音乐理解的前提下,通过对相关要素进行艺术处理所产生的,而气则属于作曲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一般情况下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在实际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上,为了表现出其特有的气韵,在弹奏上会划为“虚音”与“实音”。其中,“虚音”属于“实音”的一种向后延续,因此没有实质层面的内容,而利用“虚”“实”韵味的转变模仿,将可以烘托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带领听众“寻找到突破口”进入作品,并充分领悟其特有意义。由此可以说,对我国与西方音乐,其运动形式上具有本质性区别。其中,在西方音乐文化中,其每个音就是一个音,音音之间主要处于横纵向关系;而对于我国音乐,其一个音又不局限于“一个音”,其还会变异、运动以及衍生,因此其钢琴作品的气韵会跟着环境、心态等因素的变化。
三、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
(一)调式风格
西方音乐主要以大小调为主,而我国则表现在五声调式上,其音级数目、音响效果与西方钢琴作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以复调性来讲,由贺绿汀先生所创作的《牧童短笛》属于我国里程碑式钢琴作品,同时也是我国钢琴作品民族五声调式创作与奠基的代表作,先生把我国特有的五声调式和西方音乐的大小调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在《牧童短笛》中不但具备西方的复调元素,还独具我国民族五声调式。而从和声性来讲,由储望华先生所创作的《南海小哨兵》就属于其中一个重要代表,其和声安排上突破了传统三度叠加的和弦和声。通过对附加音和弦、分解和弦、纯五度等和声手法的运用,不但突出了钢琴作品的现代性,还迎合民族风格的需要,属于一个重要的典型之作。
(二)歌曲风格
我国民间民歌盛行,其曲调较为丰富多样,而不同民族之间的风格也具有很大差异性。因此,部分作曲家进行钢琴作品构思时,往往会对部分民歌进行改编或汲取其中优秀的音乐元素,这些优秀的音乐元素不断促进了我国钢琴作品的繁荣发展,属于我国整个钢琴发展史上最为浓厚的“一笔”财富。其中,由殷承宗先生与储望华先生所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就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其主体部分主要继承了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先生的《黄河大合唱》。该曲充分继承了原有歌曲的西北民族风格与民间船工劳动号子的音调,通过钢琴演奏表达出了船夫和狂风、巨浪勇敢搏斗的场景,再现抗战年代《黄河大合唱》精神力量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我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另外,由黄虎威所创作的《巴蜀之画》也属于一个重要的典型代表,全曲主要汲取了我国四川民歌的音乐元素,其在演奏的过程中,就像给听众描述一幅幅风俗画,表达了作曲者对巴山蜀水的熟悉、喜爱以及依恋。其中,在《抒情小曲》一章中,其主旋律来自巴蜀地区的江油民歌,在曲调上较为抒情与质朴;而《蓉城春郊》则汲取了川西民歌精华,充分再现“大河涨水”的情景;而在这个演奏曲的最后一章——《阿坝夜会》,其属于藏族民歌,把听众带入了火热、粗犷的藏族音乐风格中去。
(三)戏曲风格
我国戏曲风格由于地域、方言以及文化等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不同区域的戏曲具有不同的特色,而在对于钢琴作品来说,其主要汲取了戏曲中的唱腔风格与方言等优秀文化因素。其中,对于唱腔风格来说,其属于不同剧种有效划分的一个标志,例如我国著名剧种就以“西皮”与“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在朱晓宇先生所创作的《戏曲组曲·京剧小段》中,其就包含京剧的两种主要唱腔。另外,《平湖秋月》属于我国岭南戏曲奇葩——粤曲改编而成,整个曲目不但保留了原有广东岭南民乐的流畅性与乐观性元素,还对和声的色彩进行全新创作,通过丰富多彩的钢琴织体,生动地向听众展示我国大好河山的秀丽风光。
(四)器乐曲风格
在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上,民族乐器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我国音乐发展的辉煌历史,同时也著有众多的民族器乐曲。例如,琵琶曲《春江花月夜》、高胡曲《平湖秋月》等等。而到了现代,部分作曲家在保持原有经典乐曲的曲调、旋律等元素的前提上,通过现代和声技法对这些传统乐曲进行改编,从而创作出了众多风格独特的钢琴作品。其中《春江花月夜》就属于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其原本属于琵琶曲,在改编成钢琴曲后,不但提升了乐曲自身的表现形式,还保留传统风格的古朴、典雅等;而我国近代著名的民間艺人华彦钧先生所创作的《二泉映月》本身属于二胡的代表作,通过改编后,钢琴演奏的主旋律更加丰满,其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也更加深刻。另外,钢琴在演奏时还可以对其他乐器的音色进行模拟,例如常见的箫、鼓、唢呐以及古筝等等,其不但可以保留我国传统民族乐曲的精神,还可以营造出更具特色的音响效果。
(五)节奏运用风格
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节奏,由于地域等原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风格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常见的天津快板、凤阳花鼓等。在这之中,锣鼓节奏较为容易被钢琴作曲家所运用。例如,谭盾先生所创作的《看戏》中,其开始4小节狂热的锣鼓点在琴键上骤起,描述出一幅古老激情歌舞的场面。而在该乐曲中,其前奏、间奏以及尾奏等几个部分伴奏着锣鼓点,属于乐曲的结合部与索部分引,体现着音乐的实质内容,而到了全曲就要终了时,又在几声热烈的锣鼓中戛然而止。另外,民族或地区性节奏也经常在中国钢琴创作中出现,如丁善德的《第二新疆舞曲》,热烈而又细腻的节奏深受人们的喜爱。伴奏织体模仿富有特色的新疆手鼓,由于维吾尔族重音后置导致切分节奏的频现,是新疆音乐的特色之一。
(六)民俗性风格
民俗属于我国民间歌舞的一种载体,在现代钢琴的创作中,通过民族歌舞的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奏手法也属于一个重要的方向。由于钢琴本身多音的特色,势必会产生民俗性的描绘。例如,在蒋祖馨所创作的钢琴组曲《庙会》中,其主要表现了在我国传统民间节日中,人们集聚城市中心的庙堂上,而人们游玩与观赏杂耍表演等情景跃于乐曲之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民俗风情画面——艺人小调、双人舞、老人的事故、笙舞、社戏。而在廖胜京所创作的《火把节之夜》中,其主要表述了“云彩之南”的传统节日——“火把节”,通过乐曲描述了人们盛装庆贺的场面,给人们展现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风俗音画。还有很多有关民俗性的描绘在钢琴创作中得到体现,例如由石夫先生所创作的《塔吉克鼓舞》、桑桐先生所创作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陈怡女士所创作的《多耶》等。作曲家根据自己对各民族的认识与理解,创作出具有民俗性的钢琴作品。
(七)民族审美风格
我国音乐经过数千的植根发展,其审美风格早就自成体系,而对于钢琴作品来说,其需要植根于我国民族文化时,是否满足民族审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例如,赵晓生先生创作的《太极》就属于一个典型的参考作品,其通过现代的音乐作曲手法,在突出民族审美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展示了钢琴曲对我国民族审美的要求。在全曲中,其连续演奏“破、承、起、入、缓、庸、急、束”等八段,参考了我国古代八卦图的“天人合一”。其中,在乐曲第一段主要描述“破”,本身是我国“八股文”的一种改编,表现了作品的审美意识。这八段排列还包含着唐大曲“散、缓、庸、急、散”的结构思想逻辑、布局,以及对音乐结构的整体控制。可以说,中国的民族审美始终伴随着中国钢琴的创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钢琴本身属于“舶来之物”,其在西方音乐的发展上具有辉煌的历史,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有足够的“优秀”,足够在我国生根发展。因此,对于钢琴音乐人来说,在日常的创作上一定要积极探索民族因素,在汲取西方先进音乐文化与元素的前提下,更好做好我国民族风格的挖掘与继承,进而创新出属于我国钢琴发展的辉煌历史,为我国音乐文化与全球音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芸.浅析中国民族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J].黄河之声,2007(15).
[2]徐辉.拟音技法在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风,2010(220.
[3]安乐.民族钢琴作品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特殊地位[J].大舞台,2012(02).
[4]李晓明.试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理念[J].大舞台,2012(3).
[5]路文明.试论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理论观察,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