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博
奥地利学派的领导成员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就曾这样描述自由经济的运行:
哪里的生产是完全平衡的,哪里就不会出现失业。失业是经济变化的结果,哪里的生产不受主管当局和工会的干预的妨碍,它就永远只能是一种过渡的现象,是工资率改变倾向于消除的现象。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50年,是经济稳定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50年。但是,在那个时期也存在着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状态,在一次又一次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中不断前进和发展。因此曾经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为何会出现这一周期现象。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 ( William Stanley Jevons)试图以太阳黑子的频率为基础,建构一种对周期的解释,这种周期转而会影响农业产出和价格,进而影响整个经济。还有一些人认为,周期是由剩余或缺乏银行信用引起的,并为此而责备犹太人。
这些解释周期的理论在现在看来显然不够科学,直到瑞典经济学家克努特·维克塞尔观点的出现。他曾认为导致工人阶级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过剩,因而主张计划生育。后来他将焦点放在利率,提出了与货币利率相对应的自然利率概念,并指出后者居主要地位,是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人们将自己的积蓄存入银行,获得相应的利息,银行固定自己的借款利率,以稳定储户资金,用以开展积极的投资活动。投入到自然利率回报的项目中,如果自然利率超过了借款利率,企业家就会受到激励去借款。出现新的工厂、商店或者铁路,增加就业。这些特别的活动本身会在需求方面产生积极的效果,其他人将会发现,他们可以借钱和赚钱。这是一种将成为一种积累性动态过程的繁荣。经济不景气时,则一切相反,对于企业家来说,银行借款成本上升,获得自然利率回报的风险增高。因此,周期是投资者或企业家与他们对于回报率的预期和保守的银行家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这些银行家在心中想稳当地固定利率,而投资者则期待市场繁荣,这也正是自由主义者责备管理的因素之一。但是,维克塞尔并没有解释,繁荣是怎样变为不景气的——也就是说,周期是怎样到达转折点的。
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定义并深化了“景气循环” -也称“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理论,而且提出了周期循环原因的“创新”理论。他认为利润不是来自对劳动的剥削,而是来自创新。当创新集体出现时,就形成了产业革命。但是创新的出现是周期性和不连续的,像浪潮一样,一波波的涌现。一次创新的浪潮,会冲破旧有的稳固经济模式。先驱者会借钱,并开始自己的创新。他们会享受一种暂时的垄断,获得巨额利润。这些创新能够把经济推向增长的轨道,经济增长期可持续20至25年。但是巨额利润的诱惑吸引来了很多的模仿者来分享。产出成倍地增加,而价格开始下跌,利润开始被稀释。这样就进入了经济的又一个衰退期,直到新一次的创新浪潮涌现,推动经济的新增长。但是,对于经济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情况,他没有提出政策建议。
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认为,大萧条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健康的特性进行治疗才是亟需的。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按照它的常规去发展,而不要管它有多长的周期,也不要管它会带来多少不幸。周期是经济发展出现过度和不平衡的信号。繁荣是建立在投资者错误的乐观情绪之上的,这种情绪又被银行错误地加以助长,以至于投资的回报率不能支付信用的费用。②哈耶克拓展了维克塞尔和米塞斯的思想,认为繁荣是银行的信用扩张以较低的利率创造的。因而,这导致投资者从事于有较长还贷期的项目,所以资源开始从消费品生产转向投资品生产。这引起通货膨胀和实际工资的下降,导致生产者对得到更高工资和更多信用的需求,以继续他们已经着手的投资项目。如果允许项目得到完成,那么生产力就提高了,大量的消费品就可以利用,价格会再一次降下来。但是,典型的情况是,银行往投资项目来完成之前就已经陷入恐慌并紧缩信贷。然后,不景气就随之而来。项目未完成就被放弃了,而且所有这些资本都成了“不良投资”。他把银行信贷理论与“现实的”周期结合起来。但是,哈耶克是一位旧式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在他的世界中,经济可以平静而稳定地发展,没有任何周期,只要市场被允许自然地运行,价格不会被“扭曲”。正是因为银行家提供了太低的利率,才导致了需要以长期的萧条为代价的经济繁荣。
哈耶克的理论大有“无为而治”的思想,事实上,他自己是反对任何快速治愈的。他反对任何不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所带来的解决办法。要创造有利于进步的条件,而不是去“计划进步”。③但是, 1931年的经济大萧条太严重了,以至于人们和政策制定者没有注意到他的严肃的忠告。在公众的心目中,哈耶克的地位也很快被凯恩斯取代,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才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凯恩斯用自己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改变了经济学。他使人们认为市场并不是完美的,通过使用人类的理性和独创性,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世界经济脱节的一国经济的理论。也就是将经济发展部分限定在一国之内,从而减少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和波动。他的危机应对方案就是政府出钱,以便提供最初的就业和支付收入。在注入了这笔最初的费用之后,会产生一个能够使收入和就业均相应增加的增殖过程。最初的政府开支可以通过追加的税收来补偿,而这部分税收来自新增收入,这就好似,政府投资在了回报丰厚的自然利率上,显然在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下,很少有人为了资源去提高公共设施,除非必不得已且利润会在投入之上时。而这种增殖所凭借的就是凯恩斯认为的,消费与收入的比率小于1,正常人很少会将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因此又产生了新的储蓄,而储蓄的上涨为新的投资活动带来了可能。就像前面所说,如果投资者是乐观的,那么经济甚至可以达到一种过度充分就业的状态。如果投资者是悲观的,那么他们会延期投资。即使银行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会有所反应。而这种国家投资公共建设的角色,不受利润率所驱动,不会轻易动摇。
凯恩斯认为,正统的经济理论的标准答案是无效的。如果存在失业,减少工资既是不可能的,看来也是不能奏效的。④工人在工资方面拥有协议,不可能单方面减少他们的实际工资。而且,即使削减工资是可能的,那也只会导致需求的减少,因为较低的工资收入会使商业无利可图。也不可能裁减利率以复苏投资。商人更关心的是未来的利润率,利息成本是次要的。但是,对于利率能够降到何种程度也有某种极限,因为在困难的时候,如果利率不够高的话,人们会囤积现金,而且还会放弃他们对流动性的需求。这样,自由市场在每个阶段都会遇阻,这在理论上是有令人信服的根据。正是凯恩斯的这种方案,让资本主义再也没有出现像“大萧条”那样几近崩溃的危机,让资本主义在它最坏的年代存活了下来。(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注解:
①《社会主义:一种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Socialism:An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1923)
②《价格和生产》(Prices and Production)(1935)
③《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1944
④《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