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廷
【摘要】从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大明王朝派遣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远洋航行,郑和率领庞大的明朝舰队和商船,先后访问了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的阿拉伯地区等,和沿线地区的国家和部落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审视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可以直面现实,瞻望未来。
【关键词】郑和 下西洋 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64-02
明朝自朱元璋定鼎天下后不久即推行“海禁”政策,规定“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许进港”,自西汉帝国开创、唐宋元时期高度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凋落。明成祖即位以后,首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在北方组织大规模对应蒙元残余势力瓦剌和鞑靼的反击战,并效法秦汉帝国中央政府修筑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全长6000多千米的明长城。在政治经济方面,明成祖朱棣也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复苏繁荣、社会稳定的措施,使得明王朝逐渐强盛起来。在完成“安内”的治国目标后,雄才大略的成祖朱棣又把目光投向了更为遥远的地方:南洋和西洋。相传,当年朱棣发动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时,南京城破前夕建文帝朱允炆乘船逃亡西洋,所以寻找前废帝朱允炆就成了明成祖朱棣的一块心病。除此之外,明成祖朱棣派郑和远航西洋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原因。其一,“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也就是为了宣扬国威,威慑东南亚、南亚的诸多小国和部落。同时,用武力和金帛推动这些小国前来朝拜,满足明成祖朱棣“天朝上国,四海来朝”的帝王虚荣心。其二,鄭和大规模下西洋是为了满足朱棣和其他贵族统治集团对异域珠宝和其它珍品的需求;其三,也是为了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并向外推广中华政治经济文化,扩大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
从公元1405年开始,一直到1433年之间,前后28年,郑和率领其庞大的舰队,前后七次远航西洋,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 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为明朝不景气的航海事业,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同时也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船队由战舰、马船、粮船、宝船和商船等组成,出海航行时用指南针导航,并装载着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和其他金玉等赏赐物品。每到一地,郑和首先宣读明朝皇帝招抚四海、鼓励四海来朝的诏令,然后按照当地风俗民情,进行一系列外交活动,比如和当地国王或部落首领进行外事谈判,对他们进行招抚怀柔和赏赐;随行商人与当地土著居民互通有无,进行商业贸易等等。从江苏刘家港一直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都有“三宝太监”郑和远航时留下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传说。但从后来的历史走向和结果来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却是两方面的,需要我们秉着科学历史观去一一解析。
首先,从积极效应来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郑和的远航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把中国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农本经济、厚重的历史文化推广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等沿岸地区,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的对外贸易,对明朝初年推行的“海禁”对中国当时海外贸易的禁锢给予了一定的补偿和修订。他的远航比欧洲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壮举还要早半个多世纪,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从这一点来看,郑和不愧是中国和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其次,从郑和远航西洋的初始目标来看,他的远航是为了宣扬国威,是为了宣示中国的富强,是为了找到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是为了获取西洋的金珠宝贝,所以其远洋航行没有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明成祖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郑和与远航沿线国家和地区部落的贸易,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标准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以“厚往薄来,不计成本”为特征,目的是为了鼓动这些国家和部落首领来中国朝拜,营造万国来朝的局面和“天朝上国”的迷梦。这种不计成本的朝贡贸易,加大了政府和百姓的负担,所以在1433以后,这种“烧钱”式的远洋航行就难以为继了,原因是7次大规模的远航掏空了国库。
再次,从长远来看,我们把郑和的远航和欧洲哥伦布麦哲伦的远洋航行进行纵向比较的话,也能看出其中的巨大差距。哥伦布麦哲伦的船队规模和坐船大小均相差郑和船队甚远,所花费的费用也小得多,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是为了寻找一条新的通往东方的远洋商路而进行冒险远航的,他们的远航是为了去寻找更广阔的原材料和商品销售市场,是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为了发展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海外贸易。所以,从结果来看,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艰辛努力,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欧洲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易后,就快速地走向工业革命,步入文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而郑和远洋航行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朝贡贸易初始目标,不但没能大规模促进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反而加重了政府和民间的负担,造成国力的日渐亏损,最终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