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静
[摘 要]2012年以来,伴随着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了一个高频热词,并成为了各国讨论的热点话题。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该著作中提出教育要“为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培养劳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对人才素质有哪些需求?高等教育教学又该做如何应对此次革命浪潮?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业革命;三新一网;社会情绪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0.189
1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一般被认为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厂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蒸汽机的出现,在工业上,导致了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运输工业的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在科学上,促进了热力学理论的建立,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引起了工程技术上的全面改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与内燃机的使用。这次技术革命,导致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使用。这次革命实质上是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新兴的互动式新型媒体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后碳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2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伟大而悠久的工业时代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也标志着合作时代的到来。前两次工业革命以工业行为为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合作行为为特征。这个合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主导过去两个世纪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历史。工业时代强调纪律,遵循自上而下的权威模式,注重金融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与私有财产关系,合作时代则更多看中创造、互动、社会资本、参与、开放、共享以及加入全球网络。
在这样一个以“三新一网”(即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为特征的时代,既需要大量能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掌握高端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更为关键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促使未来人才观念与意识的改变,要求劳动者具有生物圈保护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具有社会情绪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发展、和諧共处,而非一味地强调专业技术和技能,这将改变以往以实用主义心态去开展经济活动的做法。
可见,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现代教育要构建绿色生态人才体系,其核心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绿色生态理念、团队合作意识、自由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全球思维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这些要求对当前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教学变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席卷全球之际,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但强化学习以“三新一网”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意识,这样才能促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为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赢得先机。
3.1 转变教学理念
我国各类学校现行的教学多数以考试为中心,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不断的竞争来拼分数与名次,学校内部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以分数与名次来定,这种竞争性教学理念所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是竞争性很强的独立自主的个体,高度缺乏社会性。竞争性比赛式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各自为战,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好胜心有余而合作性不足。
我们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源于我们对现实和自然的看法,这些观点融入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不管什么时候,我们所教授的都应是那个时代盛行的观念。生态和谐、绿色低碳以及可持续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主题。绿色生态教育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适应的教育,它要求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智商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性与社会性的培养,即社会情绪能力。社会情绪能力是指对自己情绪的认知和控制,与他人一起工作时的互动、理解、合作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要有同理心。社会情绪能力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需要的生物圈管理型人才最需要的能力之一。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有全球化合作意识与能力。
3.2 改进教学模式
我国现行的教学依然是以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形式,以班级、学校为主要施教场所,教学模式仍受到“师道尊严”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只能局限于小小的班级或学校中,师生间仍处于上下级的权威体系下。在权威式教学的限制下,教学是一种单向的知识流动,学生的发问、思考与讨论往往被视作侵犯教师权威的行为,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指示做出相应的反应。学生在课堂里所学的依然是承继下来的没有活力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依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所要求的劳动者,难以成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者与管理者。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在共享经历、知识的基础上思考与讨论,以此来探求事物发展的联系与真相,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模式。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下,教育领域已经掀起了一场革命。从美国可汗学院的创办到“反转课堂”的出现,世界教育出现了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在线化等特点,注重个性化、游戏化学习,打破了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批量生产的组织形式,逐渐向个性化、分散化、远程化的组织形式进行着转变。
为了满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人才需要,我国教育需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大力推行互动式教学、分散式合作教学、探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慕课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为培养第三次工业革命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加快变革步伐。
参考文献:
[1]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顾明远.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教育改革[J].基础教育论坛,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