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集约化教学模式探析

2015-05-30 09:42冯波黎齐英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8期
关键词:集约化教学模式

冯波 黎齐英

【摘要】基于职场人的职业能力,探索以人格养成为核心,融学识、职业技能、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目标体系;构建一个融教法、学法于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协同的课程体系优化组合;逐步完善符合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特点的考核方法。

【关键词】集约化 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过程 目标体系

【项目基金】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廣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2011TJK124);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集约化教学模式的创设与实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201346)。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3-02

人的能力是内化于心的个体品质,能在相关的社会活动中外化于形,实化于行,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为身体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精神之中又分为知力、感情及意志。此三者是真美善的化身:“真”是知力的体现,“美”是感情的再现,“善”是意志的彰显。完全之人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以及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而职业能力是每个职场人能力的体现。包括职业人的体能、角色塑造、品质、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等。涵盖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诚信与忠诚、责任感、企业文化、价值观等。

集约化教学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教学要素的合理组合,以期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资源为基础,以教学过程为突破口,将职业人的体能、角色塑造、品质、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等集约优化。教学关系以未来职业人为中心;教学内容以职业人的能力发展需求为中心;教学方式以适宜职业人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本位,唤起兴趣,鼓舞精神。目的是培养对心灵自由与思想独立的追求和对社会前途的忧虑与思考的在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独立特行的自由的职业个体。由于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从本质上看是模仿西方大学制度建立起来的一种后发外生模式。目前更多的是在方法、技术及一般结构和制度层面的模仿,在理念和环境上没有实现根本性改变,导致“后发劣势”。基于此,我们积极探索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教学模式。

一、 教学目标集约。

目标集约不是以学科目标为主,而是以职业人人格养成为核心,基于学识、职业技能、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体系。人的普通能力包括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及问题解决和对改革的积极态度、价值观、道德行为、处理信息、系统地看待事物、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当今时代的信息化、碎片化、浅层化、扁平化、具象化等特点,导致目标理性化、内容封闭化、评价统一化、师生失我化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出现,在运作中的工具理性对人性发起了凌空飞跃,使现有的教学迷失了人的方向。要回归以人为本,就要构建一种现实与未来相联系、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外在目的与本在意义相依、以实现教育本真目的的自为性体系。每门学科根据教学大纲、选用的教材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构建该学科于学识、职业技能、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施教坐标体系,在此坐标体系上找出相应的点,能够形成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认知体系和施教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职业能力展开。

二、教学活动过程集约。

现代教学强调的知识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的。教学过程即为人在与知识交往时如何由客体化存在形式向主体化存在形式转化,实现其价值的过程。这种转化与实现关键在“导”。“导”是以“感”为前提,以“悟”为根本,以“探”为核心,以“感”、“悟”、“探”的有机结合作为支点。“导”可以通过把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变化成已解决的问题,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一般和个别、归纳和演绎、逻辑和历史、求同存异等思维方法,使人的思维有一个较大的突破。由于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个体,所以引导的过程就是要使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能动,才能自主,只有自主,才能创造。“导”的前提是师生互动,其目的是优化学生的自主活动达到教学相长。具体的方法有:其一小型讨论。小型讨论是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其优势在于能够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批判思维的养成,动手能力的培养,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智力的开发,注重启发。其二“茶馆式分片教学”法。此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逆向思维,授课气氛活跃,形成了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其三“讲座式教学”。聘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介绍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围绕若干主题展开,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科知识视野。其四“教学科研法”。提倡大学生早日进入科研领域,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这些方法展现了“活”的风格;抓住“实”的本色;突出“导”的功能。

三、课程体系优化组合。

大学生是未来的职业人,作为职业人必须具备角色塑造及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知识智慧的体现,它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基本能力,具有适用性和可迁移性。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面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责任和使命,传承的是人文精神、实现的是职业人的理想,传递的是真善美,是劳动者在劳动中拥有人的尊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基础。坚守着砥砺德行、利己利人的道德追求;守正笼实久久为功的平和心态;宠辱不惊自信自励的人生哲学,其特点在于非专业性、非实用性、非特定性、非功利性。为此对课程体系优化组合。逐步建立和完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大模块课程体系。有利于不同专业教师优势和特长的发挥,更加合理的促进人才流动;完善扩大“三公开、三自主、面向师生”的开放式选修课程体系,在O2O模式下移动学习,稳步推进MOOC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共享。

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优化。

课程考核的本来目的是检验教育成果并激励更好的教学,但许多时候取得好的考核成绩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性动机时,它损害了对未来职业人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动机。目前的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比例一般為三七或四六开(即平时成绩为30%或40%,期末成绩为70%或60%)。我们将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扩大到50%或更多,便于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考勤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采用其一阅读。列出100本以上的阅读书目,学生任选阅读,每位学生撰写千字读书笔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二学生课题。学生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结合社会实际,选取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题目展开调查研究,最终获得有建设性意见的结果,并以调研报告或论文等文字形式提交成果。整个实施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也是对个体综合能力进行锻炼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三演讲赛。由主讲教师搜集和整理参考题目,历届学生积极扩充,建立起演讲赛的题库;然后参与演讲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兴趣,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演讲题目,自写自导自讲,最后由班级组成评委团评出一、二、三等奖,由课程组统一发放奖品和证书,通过演讲赛要求达到激发学生热情、树立健康心态的目的。其四主题讨论。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主题讨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成对课程的整体性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察世界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五,围绕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三大模块,融合统筹素拓工作、第二课堂、大学生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期末成绩的考核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细化课程体系、课程知识及职业素养要求,确定课程效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大纲。考核内容切忌过多的死记硬背,提倡利用计算机、图书馆、网络等工具解决问题。考试形式多种化,可采用笔试、大作业、小论文、课程总结等。以考核学生学识的提升为重点,引导教和学向着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君子人格的培养、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集约化教学坚持以人格的养成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融学识、职业技能、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目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感悟经验。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相处、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其优劣之处,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要辩证地去认识,要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合教学的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同仁,马向文.集约化高校园区体育教育资源与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3

[2]梁师俊,陈桂珍.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核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3]戴青,李建年,邵新芬.口语艺术集约化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探索.贵州师范学院学报[J]2010-02

[4]吴忠才.当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学观与教学行为的要求 [J]教学与管理.2008-03

猜你喜欢
集约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集约化的电费电价管理措施探析
关于无线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的集约化建设探讨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番茄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