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野望”之大成

2015-05-30 08:04高春萌
2015年2期
关键词:王绩野望杜甫

高春萌

摘要:王绩处于隋、唐之际的时代,代表作《野望》更是以清新朴实、真挚自然、纯粹的表现隐逸之情。而在仇兆鳌《杜诗详注》收录杜甫1405首诗歌中,有以“野望”为题目的诗歌共5首。其中四首均以《野望》为题目。“望”之景象不再是以望丽景来衬托自己郁郁寡欢之情,而是在于描写满眼的疮痍,以暗景来强调诗人心中苦闷。

关键词:杜甫;王绩;野望

一、王绩与《野望》

阐述杜诗《野望》之前,首先要了解王绩《野望》。处于隋、唐之际的王绩来说,他的诗歌摆脱齐梁宫体诗的绮靡适诗风,是以清新朴实、真挚自然来表现自己的隐逸之情,含蕴着对现实的不满。《野望》作为他的代表作,杨慎《升庵诗话》说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王绩政治遭遇与杜甫相似,渴望建功立业,但是终身都怀才不遇。不同的是,他的政治上的不幸,致使他最后的退隐归田。《野望》中“东皋薄暮望”点出“野望”的时间和地点。吕才《王无功文集序》云:“君又尝葛巾驱牛,躬耕东皋,每著书自称东皋子。”东皋,便是他躬耕的地方。“徒倚欲何依”是全诗的“诗眼”,暗示了自己在野望时产生的苦闷心绪的政治原因。诗人远眺的景色是“树树、山山”都是“秋色、落晖”。不言愁而愁自见。来来往往都是人,但却没有与我认识的,透漏出凄凄的孤独之情。他继承了陶渊明的诗歌模式,在情韵、艺术上深得陶诗之神。但陶诗言田园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别有滋味;是“无车马喧”的超然。王绩“相顾不相识,抱薪还采薇”长叹。这是有别与陶诗,但却开了山水田园之风,以山水寄予自己苦闷之情。

二、以比较法述杜甫“野望”之大成

(一)以壮丽之景、沉郁顿挫之式寄寓凄凉之意

王绩的《野望》是隐逸诗歌,隐逸的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不得志,这与杜甫在政治失落时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但是王绩只是用哀景写哀情。从首句交代“薄暮望”之后,更是采用秋季特有萧瑟景致来衬托自己的郁郁寡欢。虽有突出,但是平淡意味更甚。情感波澜甚微。杜诗不同的是,以壮丽的景色,极尽变化转折的表现感情。或以壮来衬托自己的渺小;或是以丽景、孤景之转换来突出孤寂之情。“西山白雪三城戍”(《野望》)东方树云:“此诗起势写望而寓感慨。中四句题情。三四远。五六近。收点题出场,创格。此变律创格,与支离东北同。……先君云:'是时分剑南为两节度,而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于调役。'公五言律云:'辛苦三城戍,长防万里秋'。(《昭昧詹言》)如“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云。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野望》)一眼望不尽的秋景,远处水与天连成一片,混融一体。但是一转折,出现的层云,遮住眺望的视线。而且只有一座孤寂的城池在雾中显现。以辽阔的场景写起,却一波三折的在把自己的思想放归到“孤独”的状态上。转折之后开始出现在笔下的是萧瑟的秋季景象“叶稀风更落,迥迥日出沉。”从全到点,从远到近的视角移动,也使得杜甫的心里感情随着景物的转移而细化。又如,“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水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野望》)“极目”远眺的“山、水”感受到的是“凄凄东风”。这样壮阔之景之后,笔锋一转,用“独鹤”、“饥鸟”、“伤神”等灰色调的词语表现自己情感的转移。这也是矛盾的笔法来体现矛盾的感情之所在。而且这些转折的笔法也是在情感压抑之时,想要喷发之际,把自己的情感爆发点转移到别处,以沉郁顿挫之式压抑感情,但却是越压抑,感情越饱满,也是杜甫在叙事抒情律师的一大特点。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野望》)以壮阔之景色写漂泊异乡之情,思亲之情催诗人泪。本该开始痛诉黑暗的社会逼迫家人分离,但是诗人却开始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尚未为国作贡献。感情就再度归位平静;然后“极目”看到的是社会环境的萧条、人民的疾苦,还有自己的政治的不得意。复杂的感情以沉郁顿挫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在于叙述上的生动,更是感情的需要。“洁净;远势;转折;换气;束落;参活语;不使滞笔重笔;一气浑转中留顿挫之势;下语必惊人;务去陈言;力开生面:此数语,通于古文作序”(东方书《昭昧詹言》)精辟的总结了杜甫写诗的精妙。

(二)以实体景观来抒情

王绩《野望》是以总观的角度来描写景,“树树、山山”眺望的是满眼的秋景,没有细化到点。而杜诗中在描写景时,能作到从望的视线转移从全到点的描写。同样是五言的《野望》“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也是从总体来写秋景是一片水天相接之景,但是随着视野的拉近,到孤城、树叶等都到了细微之处,能做到“从细微之处可见真淳”。在其余三首诗歌中的景致描写也是采用这中手法。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同样是从西山到城、从清江到桥的从全到点的描写。而且要注意的时,杜诗中的以物抒情的诗歌都是描写的是实体,以实体写实情是杜甫现实主义的体现。杜诗中无处不见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对陶诗以生活视角来写自己悠闲田园的发展,杜甫是展现实体特有的性质来表现感情。

(三)思家情中的爱国意

《说文解字(卷十二)》说:“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有“情圣”之名的杜甫来说,家庭的观念是极重的。所以思家的思想是不言而喻的了。言在外的孤独,叙亲人的思念。王绩的《野望》本就写的是不甘的隐逸之情。如上述所述,所有政治上的不遇,却最终是选择陶潜方式来度过余生。又不像陶渊明逃离的那么透彻,也不想杜甫那样的忧虑国事。所以就只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郁郁而生了。所以较之王绩,杜甫的《野望》的思想是复杂且矛盾的。“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独鹤不知何时舞,饥鸟似欲向人啼。射红春酒寒仍绿,极目伤神谁未携?”杜甫在两首《野望》中都用了“独鹤”意象。那种孤独之情侧漏而出。孤独之意萌生的思亲之情是再自然不过。浦起龙说前者:“凡鸟有巢,而鹤独迟归,以况己之无家也。”(《读杜心解》)“归何晚”、“何时舞”这些疑问词的使用,又再说明杜甫也是茫然的,在冥冥之中有东西在牵绊着归家的脚步。杜诗有“诗史”之称,杜甫又有“诗圣”之名。所以杜甫本就有儒侠之气。“侠”是在于他忧国忧民之儒家思想上,想要为民请命的政治抱负。漂泊的意念就在与此,也是受这种意念所羁绊着。虽然“昏鸦”已经占据满林。自己却因心中有牵绊而迟迟不肯归去。“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野望》)上句思家之情,下句想到自己到了迟暮之年,未自己尚未报国而惋惜之意。爱国情永远站在思家情之前。

有“诗圣”之名的杜甫,不仅在于诗歌成就之大,更是在于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一直充满在杜诗中。这四首《野望》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望”的情景是开阔、壮丽、具体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漂泊孤独、思亲的情感中有着对朝廷黑暗的控诉、对百姓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自己不得志的苦闷。杜诗的情感不同于王績在《野望》中的隐逸中透着对朝廷的不满,杜诗更多的是在哀情背后有着积极的精神。(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出版

[2]方东著.<树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3]浦起龙著.<读杜心解>.中华书局出版.

猜你喜欢
王绩野望杜甫
野望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秋日野望
粮食诗词赋 新晴野望
杜甫改诗
隐士王绩的诗酒人生
隐士王绩的诗酒人生
王绩为酒而仕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