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家庭和门诊结合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

2015-05-30 06:52张会娟鲁玉霞孟丽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19期
关键词:危儿婴儿门诊

张会娟 鲁玉霞 孟丽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和门诊相结合早期干预治疗高危儿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8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干预组采用家庭和门诊结合的早期干预方式,对照组只使用常规的养育及小儿疾病知识。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 通过积极的干预,干预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行为各指标的DQ比对照组高,且干预组总康复率为79.55%,对照组为7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危儿给予家庭和门诊相结合早期干预能改善患儿智能和运动发育水平,对提升高危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高危儿;早期干预;家庭和门诊结合

[中图分类号] R8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9-0051-03

近些年,随着新生儿监护技术和围产期保健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及早发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并采用家庭和门诊结合的早期干预是防止高危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措施[1]。本文以88例高危儿展开研究,总结1年家庭和门诊相结合治疗效果,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88例高危儿进行为期1年的家庭和门诊早期干预和随访。将88例高危儿随机划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干预组男28例,女16例,患儿年龄出生~12个月,平均8.2个月。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患儿年龄出生~11个月,平均7.6个月。两组患儿均接受原发病门诊或住院治疗。两组患儿的患病时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干预组给予家庭与门诊结合的干预方案,首先建立高危儿随访卡,根据0~3岁小儿早期教育方案进行,从语言、大运动、精细运动、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干预训练。推行一对一指导家长早期教育,门诊及家庭相互配合的新模式。定期去医院门诊,由医院专业人员进行干预,如对婴儿进行视觉、听觉、触觉、主被动操作等训练,从婴儿出生之后开始采用玩具、图片闪卡、音乐等训练,训练患儿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可以使用捏脊、抚触等方式。专业人员把干预治疗的方法教给家长,家长可以定时为婴儿重复上述训练,进一步说明家庭干预对婴儿生存质量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通过感官刺激不断丰富对患儿驾驭环境和知觉训练。那些有运动发育异常的婴儿,如肌张力增高或下降、足背屈角异常、无法维持正常坐姿等小儿给予一对一不同手法和频率的个体化训练。通过体位控制,对婴儿的肌张力进行调整,强化其正常的运动功能。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养育及小儿疾病知识教育和指导。

1.3 随访

所有婴儿前6个月每月进行一次正规检查、随访和评估,随后每隔2个月检查一次,详细了解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综合判断找出出现的问题,采用家庭与门诊结合的早期干预方案进行治疗。使用北京妇幼保健院Cesell发育表进行测试。Cesell发育量表是国内使用比较广泛的儿童发育评估量表,判断小儿神经系统的完善和功能成熟的手段,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小儿的发育水平。Cesell发育量表适用年龄为0~3岁、4~6岁的儿童,主要包括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各方面的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婴儿1岁时使用Cesell发育表进行检查,干预组五个功能区的DQ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干预组有1例脑瘫、5例运动发育障碍、3例精神发育迟滞,总康复率为79.55%,对照组有4例脑瘫、6例运动发育障碍、3例精神发育迟滞,总康复率为70.45%,两组预后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儿1岁时Cesell发育表检查结果比较(x±s)

3讨论

高危兒是指在新生儿期、胎儿期存在影响大脑正常的发育因素的婴儿,高危儿是一组比较脆弱的群体,经常出现不同运动、智力、语言等发育障碍,是应该受到特殊医疗关爱的群体[2]。相关研究表明,对高危儿实施早期的干预能促使发育不完善因素在患儿生后逐渐发育成熟,帮助脑功能损伤患儿获取有效代偿。如何更好地监测高危儿,及时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是降低婴幼儿残障率的关键。近些年,随着围产儿保健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降低,各类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较多,例如脑瘫、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3]。新生儿缺氧缺血、早产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致使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婴儿出生后,其神经系统处在生长发育期,神经元能够再生,神经细胞能够代偿,这是高危儿早期干预和治疗获得最佳疗效的目的[4]。早期干预成为促进高危儿康复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表明,在未成熟脑发育时期给予良性的刺激,能促进脑正常发育并改善损伤脑结构情况。正常新生儿期行为能力会随患者日龄的增长而增高,表明新生儿的行为能力不断完善。

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对高危儿干预的越早,效果更佳。早期干预就是医院专业人员及护理人员对发育不健康或存在缺陷的儿童及家庭提供最合理的治疗方案[5]。针对性的指导能提升高危儿的智力发育水平,降低其神经系统检出异常几率。如医护人员指导家长对婴儿认知、运动等方面进行干预,让其追视红球、对头竖立困难的婴儿,家长合理增加抬头颈部训练,通过一系列矫正措施,促使儿童的智能有所恢复,有些患儿通过干预治疗达到正常儿童的发育状态[6]。高危儿早期干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在医院干预治疗;②通过指导家长让其对患儿实施干预治疗;③医院与家庭相结合的干预模式。高危儿因个体不同、年龄存在差异等方面实施早期干预,相关学者制定出0~3岁儿童早期教学大纲,获得多数同行的认可和应用,效果显著[7]。感觉训练时对高危儿早期实施干预的重要内容,对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使用感统训练球上运动增加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婴幼儿运动功能的协调性[8]。已经确诊的高危儿给予定期定时、定点的干预措施,必须根据婴儿的神经心理特点,实施合理的运动功能与智力训练,配合药物、高压氧、按摩等综合治疗和干预方法,促进患儿的各项功能快速恢复正常状态[8]。

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必须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家庭和门诊相结合的治疗形式。鼓励患儿家长积极参与康复训练的学习,配合医院医务人员把患儿的康复训练贯穿整个生活过程成为早期干预必不可少的部分[9]。家庭干预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指导,让家长对高危儿康复树立信心和毅力,抓住出生后3岁内的最强可塑期,从而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10]。本次研究对高危儿实施医院及家庭相互配合的模式进行干预,有计划地对高危儿实施感官刺激,进而培养其运动、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干预组在婴儿出生后,根据这一时期小儿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家长在家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婴儿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训练,如:抬头、让婴儿翻身、坐爬等大运动及划拨玩具、手捏物体等精细动作,提升高危儿智商的发育[11]。本次研究可知, 婴儿1岁时使用Cesell发育表进行检查,干预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等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总康复率分别为79.55%、7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高危儿发生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提升整体的生存质量。必须注意,总结高危儿早期干预工作可知,患儿早期神经发育异常表现并不明显,容易被家长忽视[12]。由此可知,临床医生必须充分认识高危儿的病症及应对方法,便于合理干预其神经、体格的训练和锻炼,并帮助家长为患儿制定早期康复训练方案,降低脑瘫发生率[13]。所以,创建随访制度极为重要,要对高危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进行合理评估,尽早发现存在的异常并给予合理矫正[14]。家庭和门诊相结合的方式容易掌握,方便操作,患儿及家长都容易进行沟通,适合在临床上大力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儿的发育和智力水平,降低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病率[15]。

综上所述,高危儿采用家庭和门诊相结合干预方式,能有效改善患儿智能和运动发育水平,能有效提升高危儿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荣洁. 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6-57.

[2] 李小燕,王慧琴. 高危儿早期干预600例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2014,(6):1129-1130.

[3] 于杰,甄丽华,刘丽娜,等. 高危儿早期干预护理的探讨[J].黑龙江医学,2013,37(7):611-612.

[4] 刘文. 早产儿神经行为检测及早期干预在儿科保健门诊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4):28-30.

[5] 于杰,刘丽娜,陶源,等. 如何提高家长对高危儿早期干预依从性的探讨[J]. 中国伤残医学,2013,(5):258-259.

[6] 崔倩,沈良英,王婷,等.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医教结合管理模式探索[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58-159.

[7] Milligan DW,Carruthers P,Mackley B,et al. Nursing workload in UK tertiary neonatal units[J].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2012,93(12):1059-1064.

[8] Castral TC,Warnock F,Leite AM,et al. The effects of skin-to-skin contact during acute pain in preterm newborns[J].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EJP,2012,12(4):464-471.

[9] 孙霞,高霞,李萍,等.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4,(26):112-114.

[10] 黄春容,胡文辉. 早期康复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9):106-107.

[11] 项丽华,胡文辉.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儿智力和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7):99-102.

[12] 孙兴红,董杨,高晶,等. 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治疗方法与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0):104-105.

[13] 景玉珍,周青蕊. 引导式教育对高危儿脑损伤早期干预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6):527-529.

[14] 鲍雪梅,顾瑞娟. 高危儿52项神经运动检查及早期干预的临床价值[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160-3161.

[15] 崔倩,沈良英,王婷,等.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医教结合管理模式探索[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58-159.

(收稿日期:2015-03-31)

猜你喜欢
危儿婴儿门诊
婴儿为何睡得多
个案管理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高危儿管理中的应用
门诊支付之变
2017—2018 年南通市基层转诊高危儿情况比较分析*
神经行为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发育影响的研究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婴儿房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