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的青少年孝道观念缺失研究

2015-05-30 01:55应柿红
2015年19期
关键词:青少年

作者简介:应柿红(1995-),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摘要: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显著表现之一。孝道教育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青少年的孝道观念缺失愈加严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孝道教育;孝道缺失;青少年

孝道是指子女孝敬父母或晚辈侍奉长辈的行为规则或准则。孝道作为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父母养育之恩进行感谢和回报的具体体现,也可视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准则[1]。但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孝道在青少年中逐渐被漠视,父母恩情和社会责任被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中心主义和金钱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一、青少年孝道观缺失的表现

(一)冷漠长辈,缺乏感恩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感恩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粘合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和推崇的良好品德之一。家庭和学校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检验青少年是否懂得感恩的重要场所。

对个人而言,世上最大的恩情应该是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孝道观的核心内容。但是某些青少年却在家中享受着“小皇帝”、“小太阳”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稍有不顺便与父母顶嘴、吵闹甚至对父母拳打脚踢。再看如今的大学生将自身与父母的关系建立在金钱之上,只有在生活费不足时才会想到父母,更不会对父母嘘寒问暖。

尊敬师长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教师和家长都向我们传授着知识、经验和做人的道理,感恩老师也是孝道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某些学生课上无视老师的存在,我行我素,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更有甚者通过扰乱课堂秩序发泄自己对学习和老师的不满。有些学生课下给老师起绰号,随意评判老师,路上偶遇老师却假装不认识,对老师避而远之。

(二)理解欠缺,只说不做

孝道是孝行和孝思的结合。一个人只有孝的观念而没有相应转化为孝的行为,不能称之为“孝”。虽然大多数的青少年仍具有孝道观念,也会对自己某些不孝的行为感到羞愧,但真正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的却是少之又少。不少青少年对父母的关心理解明显不足,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年龄和爱好,还经常对父母乱发脾气,更不知道如何孝敬和体谅父母。许多青少年在如何孝敬长辈问题上总能侃侃而谈,然而在提到自身是否有尝试和落实时,却底气不足。

(三)心灵麻木,漠视生命

敬畏和领悟生命是当代青少年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只有懂得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才能真正体会到孝道内在的人文精神。

青少年由于对现实中的许多矛盾存在困惑,无法理解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从而导致不能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又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往往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之中而走向极端。但是我们的身体和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它不只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珍爱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父母的报答,也是孝敬父母的体现。

漠视自身生命的人,自然不会尊重和珍惜他人的生命。近些年来,青少年漠视他人生命消亡,见死不救的事件屡有发生。更可怕的是,有些青少年罔顾法律和道德的尊严,竟因一时不满,选择用刀子和毒药来结束自己父母的生命。

二、青少年孝道观缺失的原因

(一)学校层面

学校是传播和培养青少年孝道观的重要教育场所,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渡过,学校存在的孝道教育的“功利化”和“孤立化”是青少年孝道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1.孝道教育的“功利化”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学科知识教育为主,满足的是应试考试需要,而不是个人身心发展需要。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缺少对学生人格、亲情表达、责任感的培养与塑造。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具有。虽然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课程,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传统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知识学习仍然是评价学校和学生好坏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指标。这就使得德育内容之一的孝道教育逐渐形式化、功利化,成为应付上级任务的幌子。

2.孝道教育的“孤立化”

现行的学校孝道教育还存在孤立化的特点,孝道教育与家庭和社会脱节。一方面学校开展的孝道教育往往只关注未来而忽视现在,但恰恰是因为对人的自我“现在”的缺失,使人对“未来”产生了茫然和不安[2]。孝道教育内容“假、大、空”,只注重书本孝道知识的灌输,操作性不强,学生无法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接受到的正确孝道观念与生活和家庭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发生了矛盾,尤其在看到本该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的言语行为没有受到相应惩罚时,其原有的孝道观念根基就会发生动摇,进而走向漠视或者破坏孝道的一面。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起点,个人的许多观念、人格和特性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家庭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而深刻的特点。目前青少年的孝道观缺失与家长的过分溺爱和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过分溺爱

现阶段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四加二加一是中国式家庭的典型结构。这就使父母在物质上变本加厉地溺爱孩子。大多数的中国家长对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甚至剥夺了孩子感恩的机会。家长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家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谈不上回报,而对于家长们的付出,孩子却将其理所当然地接受并养成一种只可他人关心自己,不必自己关心他人的习惯。这就让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3]。

2.重智轻德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受到来自社会竞争和经济利益的冲击,使原本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天然具有孝道教育功能的家庭教育发生了改变,育子观念趋向功利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家长的愿望。在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驱动下,家长们只重视孩子的智育,坚持“唯分数论”。在家里,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孩子能有一个好成绩,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动手,父母一手包办所有的家务和孩子的日常起居。很多家长甚至抵制和拒绝孩子想要做家务的想法和行动。

(三)社会层面

社会是人存在的根本,孝道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以及社会中每一份子的责任。社会导向和氛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习气和逐渐缺失的传统孝道意识不断阻碍着青少年的孝道养成。

1.不良习气的侵蚀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更加注重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这就容易导致伦理虚无主义,形成物质主义、金钱至上和工具理性的不良习气,阻碍和破坏人们对精神品质的追求。这种世俗化的社会习气也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使教育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受此影响的青少年很难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丰富的精神、感恩的心境和完善的生命的重任。

于此同时,随着新兴传媒的出现和网络的发展,也使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孝道观的社会环境危机四伏。 新兴传媒以及网络传播的大量虚假信息、暴力信息、色情信息不断地冲击着青少年的道德良知。网络创设的虚拟世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联系和规范变得异常脆弱,又因为青少年往往缺乏自控能力,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都严重影响着道德规范的内化。

2.传统孝道意识的消弭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价值观传入中国并被一部分青少年所接受和认可,盲目崇拜所谓的“个性”和“自由”。这与父辈、祖辈推崇的传统孝道价值观发生了矛盾冲突,造成代际之间的沟通障碍,由此传统孝道意识不断消弭,行孝也越来越困难。

三、青少年孝道观重建的措施

(一)学校教育:提高德育地位,知行合一

学校应提高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创设有利于孝道观念培养的校园文化。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孝道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满足社会需求,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编排教材和课程。同时学校要意识到体验在孝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学校孝道教育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开展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的孝思真正转化为孝行,从而体现孝道教育知行合一的理念。

(二)家庭教育: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严爱相兼

家长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此外,亲子平等的家庭教育观也应该被家长所接受和认可。家长通过与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沟通并理解孩子自身所持有的价值观,有利于缩小代际之间的差距,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家长的爱可能是激励孩子成长的巨大动力,也可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是有尺度的爱,严爱相兼才能够获得孩子的尊重,才能培养孩子的孝心、责任心和对抗挫折的能力。

(三)社会教育:倡导传统孝道,营造良好氛围

面对社会整体“孝”意识的淡化,家庭伦理道德的危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国家权威的作用,把孝道列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并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这种传统主流思想,宣扬传统孝道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尚精神,重新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社会公民应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正视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作用,借助媒体的力量宣传传统孝道精神,同时坚守网络和现实世界的道德底线,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榜样,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严加银. 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传统孝道为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2]张洁.青少年新孝道教育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3]肖艳.青少年感恩缺失与学校感恩教育策略探微[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