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外媒笔下“彬彬有礼且行事老练的前中国财政部副部長和前亚洲开发银行官员”,是财政部工作人员眼中好读文学书籍的领导,各国政要眼中“说话有技巧”的金融外交家,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也不错。
7月6日,金立群被正式提名为亚投行候任行长中方候选人。财政部在一个简短公告中,评价他“具有在政府部门、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丰富的领导和管理经验”。
此前,金立群一直不为公众熟知。
亚投行,是由中国发起创立的第一个多边国际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未来将重点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10月29日,亚投行第一次亮相时,仅有22个创始成员国,而截至2015年4月15日,它的创始成员国达到57个,包括亚洲大部分国家以及美日加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
在亚投行版图扩大的背后,有金立群穿梭游说于各国的身影。
“多次与欧洲各国的代表消失在会场的其他房间”
4个月前,3月12日,英国财政部官网发布一则消息,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写道:“我很高兴在此宣布,英国今天决定成为加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行列的首个主要西方国家。”
这对亚投行筹备组而言,无疑是一次戏剧性转折。这一决定打破了欧洲的沉默。之后18天内,17个欧洲国家宣布加入亚投行。亚投行筹备组在2015年4月15日公布,截至报名结束时,意向创始成员国猛增到57个。亚投行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生国际多边机构。
“他(金立群)在筹建岗位上做了很多铺垫工作,面对大量国际合作方,以客观合理的方式,使对方对我们的倡议和发展要领有了理解和认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前所长贾康说。
“他(金立群)作为组长,那几个月去见了很多国家的人,一直在不断游说,”财政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透露,“他很擅长协调各方利益,说话很有技巧。”
最初,美国曾希望欧洲各国抵制亚投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主任刘东民分析,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日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已存在多年,美国也因此一直占据国际金融秩序的顶点。但对欧洲国家而言,以重点支持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目的的亚投行,机会显而易见。
“亚投行对世界银行、亚行是一个补充,而不是替代,是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完善和推进,而不是颠覆。”针对外界的疑虑,金立群这样回答。
他抓住一切机会去向外界阐释中国于亚投行的设想。
他深谙修辞艺术。在2014年11月博鳌亚洲论坛上,金立群用电影作了一个比喻,“有人质疑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动机,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末代皇帝》。一天皇帝的英文老师建议皇帝佩戴一副眼镜,大臣们认为以皇帝的视力不需要佩戴眼镜,英文老师说,‘他需要的是视野。”
《日本经济新闻》则披露道,3月5日,中方曾在北京发起了一次探讨世界银行等现有国际机构框架的会议,当天金立群“多次与欧洲各国的代表消失在会场的其他房间”。
金立群在各国穿梭游走,促使他们早做决定。对各个国家来说,董事席位、行长和副行长人选以及未来亚投行分行所在地,都会成为竞争的重点。“他(金立群)斡旋欧盟各成员国的功力已在北京传为美谈。”英国《金融时报》评价道。
“能说很典雅的英文”
长于言辞、谈吐有文学修养,是金立群的特点。
“他能说很典雅的英文,熟知东西方文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另一位财政部工作人员则回忆,金立群在给部里开讲座时,“常引用诗歌”。
在与澳大利亚全国基金协会主席斯蒂夫·霍华德交流时,金立群将对方比作该国小说《人类之树》中的垦荒人,向其示好。
英国记者吉密欧则这样描述金立群:“他与英国人交流时喜欢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他还向法国人讲述自己多么迷恋法国文化;并且跟德国人说,因为他们诚实,所以自己最喜欢他们。”
他在英文翻译方面也有心得,曾为自己导师王佐良主编的《英国诗歌选集》担纲过注释和修订,还主持翻译过美国作家罗恩·彻诺的畅销书《摩根全传》。
2009年在美国的一次会议上,有人问经济学家许小年,怎么把中文的“不折腾”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能听懂,同在会上的金立群被请来救场。他直率地说:“不要想找出一个词,但要努力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例如,从‘大跃进到‘文革……我们国家曾经‘折腾过多次。”
他先提出用莎翁的“much ado about nothing”(无事生非)来对应“折腾”,又觉得不够好,“如果硬要翻译,我觉得最接近的词就是‘don't rock the boat,或者‘no boat rocking(不要晃船)”。
金立群出生于江苏一个教师家庭,初中曾自学大学英语教材。他在写给高中母校南菁高级中学130周年校庆的文章中,曾忆及自己因为太着迷于英语,甚至被英文老师“约法三章”,要求他“学英文不能影响其他学科”。
高一念完后,“文革”就来了,他在常熟农村插队务农十年,高中英文老师廖慕禹给他寄的莎士比亚戏剧原版书,成了他“在乡间长夜中自学时的良友”。
1978年,29岁的他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文革”后的首届英语研究生班,师从英文大师王佐良、许国璋。那一届只录了12名学生。之后,他以一篇语言学论文获得了英语文学硕士学位。
而就在他临近毕业的1980年,中国恢复了世界银行的成员国地位,而英语人才是奇缺资源。有志于学术道路的金立群,人生发生了改变。许国璋的昔日弟子请他从研究生中推荐一人调财政部后赴世界银行工作,许老建议金立群考虑这一方向,因为“中国更需要经济和金融人才”。他最终决定采纳许老的建议。
“放眼看去,找不到比他(金立群)更合适的(亚投行行长候选人)人选,无论是知识结构、工作经验还是国际舞台上的人脉”,财政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肯定地说。
一个喝咖啡而不喝白酒的人
1980年開始,金立群一直在与金融和投资行业打交道,他亦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接触国际金融事务的政府工作人员。他在财政部工作23载,官至副部,其间四次赴海外工作。
1982年底,金立群奉调回国。那是中国开始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的第2年。当时,他担任财政部外事财务司任副处长,主管的领域正是世界银行贷款,先后负责了公路、铁路、港口、发电和输变电、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准备和谈判工作。
“那时,中国的基础设施是非常老旧的。……当时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高压电路,也没有集装箱的港口。在黄浦江下并没有隧道,邮局比电信的速度还快,没有办法打电话只能通过寄信方式交流。”这段经历让金立群看到,当国家外汇紧缺、基础设施破旧时,来自多边银行和机构的借贷有着重大的意义。
1987年,金立群作为汉弗莱奖学金获得者,被送到美国波士顿大学进修一年经济。
其后,他先后担任世界银行中国副执行董事、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财政部副部长等职务。
在就任财政部副部长期间,他曾参与中国金融行业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在亚行、世界银行集团和全球环境基金组织担任副理事。
2003年,时年54岁的金立群离开财政部,到总部位于马尼拉的亚行任副行长,成为这个由日本人控制的多边金融机构的一名高管。
在亚行期间,金立群主管南亚和湄公河区域事务,致力于推动南亚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这一段经历,金立群日后写文章回忆道,当年,亚行在柬埔寨的贷款出了问题,自己曾飞到金边与柬埔寨总理洪森面谈,洪森嗓门很大、但“心思细密,与他的体型不相符”。金立群也曾深入老挝大型水力发电项目基地,在深山老林里转了3天,和当地农民交谈,在工地附近的乡村客栈下榻。
2008年,金立群从亚行离职时,亚行官方对他的评价是:工作勤奋,处事灵活,成就斐然。
此后6年,他又先后在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工作。2014年10月,在兼任了数月的亚投行筹备组组长后,金立群正式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离职,全职准备亚投行的相关事务。
据《时代周末》报道,金立群过去的同事、如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曾说,金立群为人非常正派,没有官僚作风,和国内的许多官员不同,他是一个喝咖啡而不喝白酒的人,他懂得如何和西方人打交道,其经历锻造了他的世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