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李玲玲
【摘要】苏联共产党执政的党政一体化体制,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其执政体制的理论缺陷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错误地认识资本主义的变化,教条主义泛滥。其执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党的体制与国家体制的关系方面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这是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政治体制教训。
【关键词】苏联共产党;执政体制;党政领导;民主与集中
20世纪曾经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世纪。1917年,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政党第一次走上执政舞台,这标志着共产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此后,苏共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把一个经济崩溃、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了一个世界超级强国。但是,在连续执政74年后,苏共不但彻底丧失了执政地位,而且被迫解散,永远的退出了退出了历史舞台。[1]
一、理论的僵化与更新
正确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引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胜利的前提。苏联共产党经过长期执政,最终走向失败,存在着三大理论问题:
(一)用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来指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时期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提出一国建成共产主义的理论。赫鲁晓夫时期极端地提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日程表。勃列日涅夫时期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脱离苏联社会的发展实际。安德罗波夫时期不得不宣布苏联社会处于“发达社会主义这个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戈尔巴乔夫时期认识到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通过改革“完善”苏联的社会主义,然而他却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使苏共走上亡党、苏联走上亡国的道路。
(二)不能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建立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选择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体制实践,曾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旨。这样的思想认识带来两个逻辑结果:一是凭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认识资本主义。二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估计得不足,从而干扰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能够充分利用有益于己的资本主义发展成果。
(三)思想僵化、教條主义泛滥
列宁晚年的一系列探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斯大林将列宁主义工具化,把科学的、生机勃勃的、富有战斗性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封闭的、僵硬的、脱离实际的教条。赫鲁晓夫“解冻”苏联的思想领域,却仍旧片面地认识苏联体制,致使改革始终带有盲目性而不能冲破教条主义老路。勃列日涅夫更使苏共的思想缺乏活力、理论缺乏创新。由于存在着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苏共严控意识形态,进一步窒息了思想理论界的独立探讨和大胆探索。
二、组织体制的集中化与民主化
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以后,是沿袭革命年代人民政权建立初期的旧体制,还是重建执政的新体制?这是执政的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问题。综观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历史,其组织体制建设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
(一)从民主制到民主集中制
在本质上,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制度是民主的而非独裁的。为此,应当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制,使党员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坚持党内平等的原则,实行党员之间相互监督与批评,同时党的领导人必须秉持民主作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此后,苏共28大以前的历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明确规定了民主集中制。[2]
(二)从民主集中制到集中制
在国内战争时期,列宁主张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积极的探索党内民主。斯大林当政以后,把战争和革命条件下形成的集中制绝对化。结果造成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实际运行中遭到严重破坏。变形的民主集中制长期而深刻地影响苏共。在斯大林逝世之后,苏共历届领导集体不仅未能改变这一做法,甚至进一步予以强化、僵化。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在偏离社会主义民主化的改革中,集中制连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都被无情地抛弃。
三、党政不分与党政协调
苏共执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党政关系问题,本质是执政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领导国家发展。具体来说,涉及党的体制与国家体制的关系。针对党政关系,在整个列宁时期都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斯大林把列宁时期在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党政合一体制进一步发展成为高度集权体制,此后,苏共和苏联的历届领导人,不论是改革也好、完善也罢,在党政关系问题上均未有突破,一直延续到苏共垮台,苏联解体。[3]
苏联共产党执政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证明,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往往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党政分开,把属于国家职能的事务交给国家机关去完成,这样就会削弱党的领导。二是党政合一,党不用担心失去权力。[4]因此,理顺党政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一)从党的理论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反之,理论脱离实践和超越本国国情,社会主义发展必然遭受挫折。执政的共产党人需要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使理论同实践相适应,让理论始终成为行动的指南。同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正确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成果,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
(二)从党的体制角度来看
组织体制的变化从侧面昭示了共产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方向是发展党内民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执政党发展党内民主的组织体制建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无产阶级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5]在完善选举制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一是建立竞争性的选举制度,把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把举手表决改为无记名投票,二是严定各级领导人的任期和届数,彻底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关键是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督机构,实行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
(三)从党与國家关系的角度来看
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传统执政体制的弊端,不能回避如何处理党政关系。而根本改革党政关系及其执政体制,有赖于深化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具体表现为:建立法制化的新型党政关系。通过党政关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和党政关系本身的协调,使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角色真正体现出执政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法性,使共产党的执政真正运行到国家制度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法律轨道上,从而形成和谐的党政关系;运用制度创新保障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能力、规范党在国家制度中的领导方式。新型党政关系具有“党的领导通过党的执政来体现”的精神。而确立这一精神,必须创新包括组织体制、决策体制、监督体制、责任体制在内的领导体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每个普通党员都能够遵纪守法、依法执政,切实解决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问题,在党政和谐中实现党的领导。
综上所述,苏联共产党的建立和解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和国联盟的诞生和解体,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为重大的世界性政治事件之一。基于以上教训对于我们现行执政党来讲首先要坚持与时俱进,防止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的产生,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能够运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其次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实行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并以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在充分行使人大监督职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实施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方法,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最后要切实实行党政分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党政关系。
参考文献:
[1]宫达非:《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斌(1989— ),男 ,湖南宁乡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第二作者:李玲玲(1987— ),女,湖南宁乡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泉园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