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健
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几所高级中学,也有数届毕业班教学经历。对于高三语文复习,可谓耳闻之,眼观之,今谈谈几点教学心得,希望能“揭出病根,引起疗救的注意”。
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高考的语文成绩。但是纵观实际复习过程,有许多教学行为华而不实,实质上与这个目的背道而驰,不仅谈不上是真正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素质教育,也谈不上是能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有效应试教育,而是地地道道的“伪应试教育”。
一、考试泛滥成灾,“模拟”劳而无功
高考是以检测学生高中三年最终具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根本目的的,高考复习要以语文知识归纳和语文能力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并通过模拟考试检测知识训练到位情况,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和应试技巧。那么,每周一次甚至两次的频繁模拟考试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吗?一方面,模拟考试不是统筹安排、系统命制,因而没有太大关联的若干套模拟试卷所涵括的知识技能无疑是交叉的、零碎的,对学生构建语文学科系统的知能框架作用不大。另一方面,频繁的考试也没有达到训练学生良好考试习惯、培养学生理性应试心态的效果。教师“以考代练”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语文教学的简单化和庸俗化,其结果是技巧、双基不牢。例如,写作训练,必须是写作心理、写作过程、常见文体、教材积累和综合训练的完美结合,而应试作文讲究的是避实就虚、营造亮点、结构匀称……而其出发点也是方便、取悦于阅卷老师,是重技巧、轻基础的一种表现,甚至是对学生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的一种误导。因此整治“过度”考试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方法规律,有效指导匮乏
高考复习是方法规律的天下。“类型甲乙丙丁,方法ABCD,步骤一二三
四,注意1234”,虽然方法规律之体系讲授得差不多之后,学生还是记不牢那么多的方法和规律,即使努力记牢了,在做题的时候还是用不上。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老师自己解题时是这样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的吗?如果不是,那为什么还要向学生强调这么多的规律呢?让学生自己看看,疑难处略作点拨不就够了吗?”解题指导,无须像学术论文那样严谨深透,它全部的生命在于适用于学生。所以介绍的方法规律,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数量上一定要“少”。数量一多,考试时要么没时间一一套用,要么脑海里乱成一锅粥。其次,在质量上一定要“精”。必须是老师深有感触、坚信笃行的方法,才具备讲的价值,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心智技能。再次,在来源上要“实在”。简单地讲,不能来源于标准答案,而要求来源于教师的解题实践。试想,既然有“下水作文”的说法,为什么不能有“下水考试”的做法?教师和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模拟试题,然后再对照标准答案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规律。跟学生讲这些方法和规律,比常见地对着答案想理由、说明标准答案为什么是正确的要有针对性得多,有实效得多。“下水考试”,实际上是教师变换角色,以学生身份进行新尝试、新体验。也许,老师会发现自己讲的绝大部分方法规律失去了用武之地,做题时也只凭借直觉语感和极为有限的几种方法、几个骤步而已。
所以,我们以前绞尽脑汁构建的密密麻麻的方法规律的网络其实只需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就可以了,而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学生反复而广泛的阅读、写作、积累和训练过程中去。教师可以示范一种规范纯正的语感方式,可以示范一种简单易行的解题过程,而复习的绝大部分时间要给学生独立地练习、反思和总结,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反思和总结。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反复练习,但我们的学生绝对缺少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之有效的解题方式与程序。学生被淹没在题海训练中,解答出题目后对同类知识的比较、辨析和对方法、规律的总结归纳被普遍地忽视,题目做得虽多,仍然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忽视情感认同,人文关怀缺乏
兴趣、情感对学生的意义重大,是众所周知的一条心理规律。放眼高三语文复习实际我们会发现,对上述规律的背叛现象是较为严重的。
教师惯常采用的复习形式有教师系统讲授专题理论知识,教师串讲试卷或习题,学生默读复习资料,死记名句、名篇和作文材料,还有每周一到两次的高考模拟测试等,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缩水为对考试分数、名次这个终极目标的唯一关怀。其实只要是阅读和写作,就一定能有机地渗透兴趣培养、情绪调动、情感体验、人格培养……而这些却大都被老师无情地摒除了。兴趣和情感的缺乏,必然使学生的记忆和思维的效率降低,也必将影响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联想、想象和意境的再创造,进而影响语感的形成。
可以在复习中引进各种活动,例如,竞争、演讲、讨论、观摩、辩论、答“记者”问、座谈等方式,而有时,仅仅是一个文采斐然的指导,一次睿智的点评,一声激动的感叹,一句深情的现实关怀,也能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热情、深刻的思辨和难以忘却的记忆。
高三复习是艰辛而漫长的,鉴于语文知识的庞杂,语文教师尤该为学生开辟一条精当的复习之路,想学生所想、行学生愿行,相信一定可以事半功倍,少劳而多获。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