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及治痹手足雍肿方加减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65例。结果:痊愈47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6%。结论:《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及治痹手足雍肿方加减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药专力宏,方证相符,疗效满意。
【关键词】 坐骨神经痛;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治痹手足雍肿方;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2.008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的疼痛,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笔者采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及治痹手足雍肿方加减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患者6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坐骨神经痛患者65例。男46例,女19例;年龄25~60岁,平均(39.12±13.25)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9年,中位数1.13年;单侧发病59例,双侧发病6例,腰痛伴腿痛15例;合并椎间盘突出3例,合并腰椎骨质增生8例。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选用治伤寒遂风方(由附子、蜀椒、泽泻、乌头、细辛、白术6味中药组成)及治痹手足雍肿方(由秦艽、附子2味中药组成)加减治之[1]。药用制川乌(先煎)6 g、制附子(先煎)12 g、炙麻黄6 g、桂枝12 g、蜀椒6 g、细辛5 g、独活15 g、泽泻9 g、川牛膝10 g、木瓜20 g、
当归15 g、白芍25 g、白术12 g、秦艽10 g、全蝎9 g、蜈蚣2条、生甘草9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10 d为1个疗程。偏风者,加羌活、防风;偏寒者,加制草乌、干姜;偏湿者,加苍术、薏苡仁;兼麻木拘挛者,加丝瓜络、豨莶草;兼血瘀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偏肾阴虚者,加熟地黄、枸杞子;偏肾阳虚者,加金毛狗脊、杜仲。
2.2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自觉症状消失,阳性体征转阴,能从事正常体力劳动。显效:疼痛基本消失,阳性体征转阴,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但遇寒冷刺激或劳累后仍有轻度不适。好转:疼痛减轻,阳性体征部分消失,能耐受较轻体力劳动。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3 结 果
痊愈47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6%。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2岁,2012年10月19日来院就诊。患者因在田地干活劳累后,多次在冰冷潮湿之地休息,致左臀及下肢麻木,疼痛约半年余。近1个月来,劳累或受寒着凉时左下肢疼痛加重,痛处固定不移,休息及遇暖则减轻,痛处冷感,日轻夜重,经兰州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给予针灸及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维生素B1片等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病情时轻时重。近5 d病情加重,疼痛难忍,行走困难,左下肢疼痛、麻木,沿臀外侧向下放射,急来本院求治。体格检查示左侧腰及臀部有压痛,双足不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X线及CT检查未见异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痹证(寒湿入络、气血痹阻证)。治宜散寒除湿,通络止痛。采用治伤寒遂风方及治痹手足雍肿方加减治疗。处方:制川乌(先煎)6 g、制附子(先煎)12 g、炙麻黄6 g、桂枝12 g、蜀椒6 g、细辛5 g、独活15 g、泽泻9 g、川牛膝10 g、木瓜20 g、当归15 g、白芍25 g、白术12 g、秦艽10 g、豨莶草10 g、全蝎(冲服)5 g、蜈蚣(冲服)2条、生甘草9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负重,以利于病情恢复。上方服5剂后,患者左臀及下肢麻木、疼痛基本消失,双足温,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行走时仍觉左下肢酸困、重着乏力,此为阳气虚弱,湿邪尚存,上方去全蝎、蜈蚣,加炙黄芪30 g、薏苡仁30 g。继服12剂后,下肢症状消失,守上方再巩固治疗1周。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5 讨 论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以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疼痛、牵拉痛为特点,单侧为多,男性青壮年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由于久居严寒之地,或睡卧当风,或冰上作业,或冒受雨露,寒湿之邪乘虚侵袭,留注下肢经络、关节,寒性收引凝滞,故痹痛部位固定,疼痛剧烈[3];寒为阴邪,则遇寒加重,得热则缓,夜间属阴,故日轻夜重;寒邪日久伤阳,故四末欠温。总之,本病多由寒湿之邪乘虚侵入,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而发病。
运用治伤寒遂风方及治痹手足雍肿方加减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治伤寒遂风方组成:附子三分、蜀椒三分、泽泻五分、乌头三分、细辛五分、白术五分。功能温经通络,逐风散寒,除湿止痛;主治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畏寒怕冷,证属风寒湿阻型。治痹手足雍肿方组成:秦艽五分、附子一分。功能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主治骨节疼痛及手足臃肿等,证属风寒湿痹型。二方均为治疗风寒湿阻之风湿痹病,古为散剂,配伍精当。经临床观察,二方合用增强了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功效,若加减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则疗效更佳。方中川乌、附子、细辛均为味辛性温之品,功在温经散寒,逐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桂枝温经通阳,缓解疼痛。蜀椒温中止痛,《本草纲目》曰:“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独活善祛风湿止痹痛,尤以下肢疼痛为适宜。泽泻利水渗湿消肿,《神农本草经》曰:“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川牛膝通血脉利关节,引药下行,善治下肢关节疼痛。木瓜舒筋活络,化湿治痹痛。当归活血通络,可治寒滞脉络的肢冷疼痛。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和中。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为治骨节疼痛、四肢麻木之要药。全蝎、蜈蚣两药相须为用,治风湿痹痛,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秦艽辛苦而不燥烈,被前人称为“风家润药”,且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效果均佳。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舒筋,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活血舒筋止痛之功效。两方配合治疗坐骨神经痛药专力宏,方证相符,故能取得满意疗效,说明《武威汉代医简》至今仍有临床应用价值[4]。
患者应尽量睡硬板床,病情严重者需卧床休息,避免负重,以利于康复。方中川乌、附子均为有毒之品,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加量,或者配生甘草先煎1 h以上,以减其毒性[5]。本病应注意善后调治,以防复发。首先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防止腰部及下肢感受寒凉,不可坐卧湿地,不可冒雨涉水,不可用冷水擦身,防止汗出后感受寒凉,避免风寒湿邪入侵,勿劳累过度,要调畅情志[6]。总之,防止受凉,使肌肉放松、血管舒张,不仅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也是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改正不良的生活及工作姿势,避免跌仆、闪挫等意外伤;注意康复锻炼,做体操松弛腰部肌肉,进行腿部按摩,畅通气血,通利关节,以防病情复发。
6 参考文献
[1] 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92-9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
[3] 娄多峰.娄多峰痹证治验[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3-5.
[4] 张延昌,张宏武.《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方药临床运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5):32-35.
[5] 王福林.痹病验案精粹[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4.
[6]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5.
收稿日期:2014-11-12;修回日期:201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