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空间”中的视错觉表达

2015-05-30 10:48范哲
设计 2015年19期
关键词:空间

范哲

摘要:视错觉通常被误认为是错误的知觉表达,“灰空间”则是一种多义化的空间定义,然而若将两者结合则能使空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新奇感。本文通过这种新的认知方式来阐述“灰空间”的别样性,针对人们对“灰空间”的认知来介入视错觉的表达手法以及阐述它带来的功能性。

关键词:视错觉 灰空间 空间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55-03

1“灰空间”

1.1“灰空间”的释义

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说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如果我们把空间比喻成一种色彩,把室外的透明比喻为白色,把室内的神秘比喻为黑色,那么介于他们之间的介质便是“灰空间”的最佳体现。然而“灰空间”只是作为形式而存在,它可以产生,也可以融入空间,它仅是通过人们对空间的感知来改变身体的认知意识,它完美地诠释了空间“合”与“闭”的共生概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外在的现象是从纯粹的内在空间中衍生出来的,而外在的现象也可以完整地還原内在的安静,这内外之间的游离便是“灰空间”的神秘之处。

1.2“灰空间”的意义与特质

(丹麦)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讲述了开放与封闭、集中与分散、尺度、距离等概念,它为人们的交往与空间提供了参考。然而交往并不是封闭于空间之内,人与人必须借助这黑与白之间的灰,来完成交往的感情线索。人们最喜欢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呢?我们不难发现太封闭的空间让人觉得冰冷,太空旷的空间让人觉得无助,人们更喜欢处在广场、步道等场所。人们总在习惯性地寻找一个适合的空间可供心灵的放松与交流,所以,“灰空间”对于大众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用更加好的艺术手段去丰富这层特质空间。然而,对于这层灰色,我们也需要创造良好的载体而营造出适宜的空间氛围。这种载体可能是半围合、半封闭、半室内、半室外、半私密、半公共的特质空间。

1.3“灰空间”的载体

我国传统园林已对“灰空间”有了一定的理解,不难发现人们对“灰空间”的心理依赖已成为一种空间意识,并出现了亭、台、榭、廊、坊、框等载体,同时它的展现手法也是赋予多变的,可利用借景、框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去呈现,这些手法也是将在文章后面提及的视错觉的表达手法中的几种类型。在现代逐步繁荣的社会,拥挤已让人们缺失了很多“灰空间”的具体呈现形式,这种概念变得模糊,如果非要得到直观的载体,那么寻找它的融入性就显的尤为关键。

1.3.1框

框往往是指在围墙或建筑物上形状不同的开口,它可以是窗子,也可以是门洞,它的实用性很强,既能达到通风采光效果,也是一味良好的美元素添加剂。框就像是一层薄纱,若隐若现,轻轻地拂开便能打破沉寂的墙面、冷漠的空间,是连接着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与其说它是一个面,不如说它是立体的存在,形式多变,它是存在于内外的透明介质,打破了内外空间的边界。屋内的人透过它看到外围的世界,轻松地便可以与外部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谈话,也可以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1.3.2廊

古典园林中,廊是极富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半围合空间。它既能遮风挡雨,叉能分割空间,它是园林中的不确定性,也承接了空间功能的多义性。廊道多采用立柱而非实体的墙面,从而打破了封闭的空间,然而它并不是全通透的,既有围合又有开敞,所以其是实与虚的过渡,是典型的“灰空间”。

2视错觉

2.1“错”与“真”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然而眼睛看到的所有都是客观的事实吗?答案是否定的。人们通过知觉来感知周围的所有事物,知觉和我们感知物体时的条件和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由于环境的不同,以及某些光、形、色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加上生理上的原因,人对物体的知觉往往发生错误,所以也常常受到自己眼睛的欺骗,所看到的影像与客观事物不同,这种假象就是视错觉的作用。

2.2“错”非错误

在以往的空间设计中,视错觉往往被认定为有碍观察和接受信息的因素,以致于人们习惯于把视错觉当成是消极的因素,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艺术手段来处理。合理地利用视错觉手法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感官视觉习惯、更加别N--格的艺术空间。巧妙地运用视错觉手法可以开拓一种独特的视觉视角,对视觉效果和实际都是有很大益处的。

3视错觉在“灰空间”中的表达

3.1必要性

“灰空间”的营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常用到的手法往往就是视错觉,它在不经意之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它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就视错觉本身来说,它在空间环境中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六点:延展空间、分割空间、空间导向、增加趣味、营造氛围、审美表达。然而,这六点在营造“灰空间”的过程中又发挥着更加深刻的作用。

3.1.1营造空间模糊性

现代社会,“灰空间”的形式与界限是模糊的,没有了特定的熟悉感,有的形式已经颠覆了我们的理解,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或回避它的存在,而关注点多集中于室内外的气氛营造。然而“灰空间”是一层良好的过渡空间,它既可以发挥自身的特质,叉能让室内外连接变得更加自然,如果让它孤立地存在,那必然形成视觉的阻碍,如果让它成为盲点,那必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说黑与白是极端,那么灰色就是最柔和的色度,但是灰色毕竟是中间色,利用视错觉的情境营造的手法能让“灰空间”的过渡变得自然。

3.1.2打破空间固定性

营造“灰空间”氛围的手段很多,但是错觉美是一种别样的视觉体现,让一些不可能变成可能,空间是固定的,要打破它的稳固性必然要通过对人们感知的欺骗,来达到这种效果,让这层灰度突破常规。我们定义“灰空间”的载体同样也有很多,但是是否匹配于环境,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视错觉来营造让人舒适的氛围,“灰空间”所衍生的功能性可以丰富化。

3.1.3解决空间局限性

“灰空间”的存在感是人们赋予的,设计手段是它呈现与否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不主动去营造它,那么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特质空间。在社会发展迅速的城市环境下,人们往往倾向于这种空间,因为可以把它当成是对于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分离后一种交集空间的情感寄托。现今房屋的密度已超负荷,因为空间的局限性,人们对于灰空间的渴望也更加难以实现,那么视错觉手法是一种不可多得手段,我们可以利用它的空间延展性来达到空间局限性给人们带来的局促感和压抑感。

3.2表达

视错觉在“灰空间”中的呈现手法有很多,可以分为两类来陈述,其一:这类手法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多元化的表达理念,一般借助事物本身来完成,实现的效果比较夸张,直观。其二:这类手法多用于古典园林空间的营造,通过借助其他景致来表达,通常这种想法需要发挥人们的想象,有一定的意境情景在里面。这两类手法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在实际案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2.1第一类:直接表达

以下例举三种常用的手法:

3.2.1.1对比

对比在视错觉的表达中同样也有很多,如:大小对比、虚实对比、尺度对比等,盲目用对比手法会显得整个设计杂乱无章,需要设计师巧妙地运用给空间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官。对比手法中,我们可以用到第二类手法中的障景,对比手法与障景手法是相辅相成的,举个例子,在较小的古典园林中,常常步入大门后便会经过一条长廊,这段长廊常常是曲折的,相对封闭,游人行走于其中往往由于光线的限制而感到压抑。当你穿过长廊后便觉得视野开阔,整个身心都变得愉悦。这里面涉及到了尺度对比,正因为长廊的狭小,闯过后才发觉“天外有天”。反之,如果看过了狹小的园林在步入廊道,似乎也不再那么小丁7。

3.2.2.1镜像

“镜像”是设计师常用的手法,可以在墙上装一面镜子或者是能反光的材料,让人们以为乍一看空间有很大的范围可供观赏。镜面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错觉空间的打造,而“灰空间”则需要镜面材料去做到尺度的延伸、空间的融入、整体的视觉。若我们同时把建筑外立面的墙体考虑为“灰空间”的一种形式,那么“消隐的建筑”这份灰空间最好的呈现。德国路德维希堡小屋被设计师Bernd Zimmermann改造后,整个墙体就像一面巨大的哈哈镜,它融于环境,周围的环境反射进来放佛隐身一般,整个墙体很好地发挥了“灰空间”本身的特质,同时叉别具一格,让人们有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3.2.3.1色彩

色彩是人们直观刺激的第一位作用力,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和视觉生理反应,正确地运用色彩错觉可以对空间起到划分以及延伸的作用,同时考虑到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选用,它可直接影响空间的艺术效果。色彩在“灰空间”的氛围营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不同的“灰空间”,选取的色彩也是不同的,就好比绿色梦促进身体平衡机能,对身心受压抑者和消极情绪者都有好处;而橙色产生活力,适宜给制造温暖的氛围,刺激人们的兴奋感。

位于日本熊本县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设计的警察局二层的“灰空间”则采用了一种巧妙的设计手段,与色彩做了一个游戏。建筑的主体是两层,下层是与警察官方配色相呼应的黑色,上方的建筑表皮则是白色,是没有围合的屋顶空间,属于“灰空间”中的一种类型。其中有嵌入了大小各异的圆圈,远远望去,整个二层空间似乎创造出某种特别赏心悦目的“深色”效果。从高处望去,不同色彩在光线的照射下映衬着光圈让整个空间变得活泼,由秩序变得无序,让这份压抑的生活在这份空间中得到放松。色彩错觉的魅力在于感官的刺激,它让整个严肃的氛围变得那么自然。

3.2.2第二类:间接表达

这类手法多表现于借景、框景、对景、分景、隔景、障景,作用于古典园林的几率较为明显。举例来说,传统园林喜欢利用窗子来作框景,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借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对这种手法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说到“开窗莫妙于景……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面,无他物矣。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米之樵人牧童,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外围的人则透过它洞察到屋内的点点滴滴,有时它甚至可以为外围增添色彩,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框中框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这种手法便是视错觉的借景与框景手法的结合,从而营造氛围,达到审美的表达。

4结语

我们对“灰空间”的感知与体验对依赖于视觉,而别样的视觉体验则是一种认知“灰空间”形态的新形式。我们不能去改变固有的空间形态,但是我们可以改变人们的体验方式,增加空间的功能性与趣味性。设计师应该良好的运用视错觉的特性,为“灰空间”带来不同的氛围与效果。

猜你喜欢
空间
您好!新“第三空间”
NewsPicks GINZA创意空间
Dust of Time-Maò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PLAN B地下居住空间
十月·空间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结婚后为什么还需要独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