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麦福 李中扬
摘要:通过调查当前国内外地震应急救援标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地震救援各个阶段的需求,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地震应急救援标标识的特点,针对地震应急救援现场的特殊性及信息特点进行分类研究。尝试利用地震应急救援导视信息的研究,建构一套针对地震应急救援的标识系统,为地震救援中受灾民众的紧急疏散和救援队伍的搜救指示设计统一的标识符号。
关键词:地震 应急救援 标识设计 符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52-03
近年来,高震级的破坏性地震频发,2003年印尼8.9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30多万人遇难;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近8万人遇难。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震级达到g.o级并引发福岛核事故。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安全工作之一。目前,通过地震预测来降低震灾的危害还不能实现,所以,在地震发生之后,高效、合理、安全的地震救援是减少灾害损失最的关键手段。
地震灾区的环境状况和人员状况都比较复杂,既有救援人员也有来不急撤离受灾民众,以及大批涌入的志愿者。由于通讯设施被破坏,信息传递受到严重阻碍。通过调查发现,现场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现场喷涂提示符号和人工提示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对于与时间赛跑的应急救援来讲是低效的,并且会浪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另外还存在的问题是各个救援队喷涂的标识符号并不统一,这将会导致灾情信息和救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影响救援秩序和救援进程。因此,构建一套用于地震应急救援的统一的标识符号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利用救援标识符号,对地震现场的建筑物状况(危险等级)、道路状况、医疗信息以及救援物资等进行明确标识。能够有效规范救援队、志愿者以及受灾民众的行动,维护灾民安置区的秩序。另外,把这些标识符号应用于救援地图中,能够让救灾指挥部门清晰了解到不同区域的受灾状况和具体的受灾信息,为制订合理的救灾方案提供帮助。
一 国内外地震应急救援标识系统现状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颁布了安全标志、安全色等标准,对大部分国家的标志符号标准的建立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灾害救援等方面的关注比较多,对此展开的研究也比较早,先后出台了以搜救为主的各类规范,其中涉及到了部分救援标识符号的设计规范。
日本处于一个较大的地震带上属于地震多发国家,因此他们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日本很多大中型城市都设有应急避难场所,在一些主要地段,安置了多种灾害信息标识。如地震避应急难场所导视标识、防灾公共设施(如图1)、应急供水供电、应急医疗救助等标识。在2000年,日本标准协会对此类标志进行统一设计,形成国家标准。由此,日本成为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应急避难标识系统的国家。
美国政府在经历了飓风灾害、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意识到制定统一的应急救援标识的重要性,委托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设计制定统一的救援标识。并在2005年发布了第一套符号,将灾害符号分为四类、共五百多个符号。另外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编写了《城市搜索与救援反应系统——现场行动手册》(Urban Search and Rescue Response SystemField Operations Guide)和《城市搜索与救援反应系统——建筑物倒塌搜索与救援技术人员培训教程》(Urban Search and Rescue ResponseSystem Training Structural Collapse Technician Course)等针对地震救援的指导手册,这些手册中对结构状态标记及结构危险标记和搜救行动标记进行了说明。
我们国家对于地震灾害的救援一直处于被动的自发状态,对地震应急救援标识系统的设计研究还没有开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台了利用三原色(红黄蓝)标注建筑物危险等级符号提示。
北京市通过参观学习日本设置的应急避难场所,借鉴其经验,在2004年,出台了北京自己的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在标准中对应急避难场所、应急设施、设备和周边道路状况进行统一的标识设计,标识图形分为4大类,38个标识符号(见图3)。这一套标识系统在全国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很多城市都效仿北京市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配备相应的标识符号。
二 地震救援标识设计的符号学分析
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的索绪尔和美国皮尔斯提出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符号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引起了廣大学者的关注,并进一步得到推广研究,其理论成果也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符号学对于标识设计而言,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一定程度上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成为检验标识设计成功与否的一项标准。地震救援标识设计与普通的企业标志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救援标识设计是更倾向于符号设计,因此,在地震救援标识设计中,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地震救援标识符号的三要素
通过对符号学的解读,地震救援标识可以分解为救援信息、救援标识符号以及救援标识的解读。简单来讲,就是先提炼救援信息,把救援信息进行视觉编码,设计成图形标识符号,在使用中人们可以根据标识图形准确的解码,从而领会标识图形所指代的信息。通过利用地震救援标识符号的三要素,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地震救援标识设计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2地震救援标识的符号学分类
对于符号的分类,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皮尔斯理论所分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
图像符号是指符号形式本身与其所指代的事物具有相似性,或者说在符号设计的过程中直接模拟了对象的形态。这也是我们进行标识设计经常用到的手法。世界各地,有很多标识符号都采用了这种设计表现形式。如利用飞机的形状来表示机场,用电话的听筒来代表电话,利用火车形状代表铁路。虽然这类标识图形都对原有的物体形状进行了提炼概括,但还是极大地保留了事物的关键特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
指示符号是指形态与其表达对象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性,人们依据生活经验可以准确联想到符号所指的内容。比如利用水龙头代表供水,利用碗筷刀叉等餐具代表就餐场所。
象征符号则是需要复杂的解读过程的,一般来讲,象征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在形态上没有相似性,符号若要准确表达其指代对象的含义,需要依据复杂约定俗成社会规范,这也是我们进行标志设计时最常用的设计形式。比如利用鸽子的形象代表和平,利用心形代表爱等。
地震应急救援标识符号在设计中可以借用皮尔斯的符号类别,以此指导标识设计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图形符号和指示符号比较直观、易懂、识别性强,在紧急地震救援中这一类标识符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识别与解读。所以在地震应急救援标识设计中可以以此为主要设计方向,并辅助以象征符号。
三 地震救援信息分类及标识类型
1地震救援信息类别
通常我们采用线性分类、面性分类以及线面结合的分类方法,对地震救援信息进行划分。线性分类是信息依据主要特征进行大致划分,然后再逐一细化。面性分类是根据救援流程或方便性的原则,进行整体划分。比如按照救援场地把灾区划分为指挥基地、救援现场、灾民安置区域等。
在指挥基地,标识设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救援指挥部、灾民安置区等,同时还必须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水源、食品、电力、医疗处置等。还包括应急通讯、停机坪或紧急停车场等。
救援现场与灾民安置区之间的道路指示标识设计信息,比如紧急撤离路线、道路的安全状况、桥梁隧道的安全评估信息、道路周边的环境破坏等。
救援现场的标识设计信息。在搜救现场,首先要收集的就是建筑物的破坏评估信息,并将信息在建筑物的醒目位置标注;内部有无埋压人员以及埋压人员的健康状况信息,需要设置相应的标识牌;内部有无危险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标注危险信息的注意事项。
在总体可以做如下划分(表1):
2地震救援不同阶段的任务及所需的标识类型
地震应急救援的主要阶段和任务
通常地震应急救援有五阶段:准备阶段,运输阶段(人员、设备),现场救援,救援协作,转移撤离。专业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主要任务可以分为:
信息收集,把相关信息准确及时的反馈给救援指挥部门,为救灾决策提供情报。
现场封锁与警戒,对一些危险场所(化工厂、高危建筑物、辐射区域)设置隔离区,以防止灾民或志愿者进入造成二次伤害。
搜索救援,主要以救助生命为目的,寻找埋压人员,主要依靠人工搜索、搜救犬和生命探测仪等。
营救行动,针对受灾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使埋压人员脱离险境,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救助。
防护和保障,救援队伍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受灾民众,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卫生设施及照明保障。
3地震救援的不同阶段所需的标识类型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得知在地震救援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侧重点,这也导致了在各个阶段使用标识符号的人群、标识符号的内容都有所不同。
在准备和信息收集阶段,主要使用地图标识,目的是从宏观上了解地震灾害的状况,指挥人员可以通过地图中的标记符号,了解地震所造成的灾情信息,从全局出发对救援队伍进行部署,并做出救援决策。
在救援阶段主要使用安全评估标识和搜救标识,进入现场后,迅速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等级评估,建立相应的安全提示标识;对建筑物的搜索进程与结果以现场喷涂的形式加以标注;并建立相应的灾民安置区,设置清晰的导视标识。
在转移撤退阶段,则主要通过疏散导视标识对受灾民众进行引导指示,帮助其撤离到安全区域。
四 地震应急救援标识系统构建
1 地震救援标识系统的构成
由于地震救援过程复杂,所涉及到的信息门类较多,在这些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跟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公共信息重合。所以我们在构建地震应急救援标识系统的时候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直接引用现有的国际标准;参考现有标识符号进行改良设计;针对地震救援的特殊需求,设计全新的标识符号。
第一、直接引用现有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作发行了大量的公共标识符号,有很多使用频率高的标识符号都经过了广泛的调研测试,得到了多个国家的广泛认可,所以我们在构建地震救援标识系统的时候,如果涉及到相关的信息内容将首先考虑直接引用此类标识,这也会增强该系统的适用性和通用性。比如地震救援中的安全警示标识:禁止烟火、核辐射等。
第二、现有标识的改良设计。一些常用的公共标识符号,为了能够恰当地表现地震救援的概念,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地震救援的特殊环境。比如灾民安置区的标识设计就是由篷宿区的标识转化而来。另外,救援地图中的标识符号可以从普通的公共标识符号转换,比如传统意义上的消防标识去掉其底色,应用在地图中可以代表消防站点。
第三、新标识符号设计。由于地震救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很多救援信息需要设计,常用的公共信息符号难以满足救援标识系统的需要;同时,地震救援标识是一种行业标志,应当具备其专业特性,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标识符号还需要根据地震救援的特点进行全新的设计研发。
2标识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直接引用标识时,要尽量使用得到广泛认可的国标符号。通过对比国内外的标识设计符号,我们发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民风民俗的不同,同一种信息的视觉设计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引用标志的时候需要做一些调整。
第二、救援标识的设计要符合我国的民族习俗。美国适用刀叉图形作为应急食品供应的标识,对于偏远山区的高龄百姓和低龄儿童来讲,这一标识符号是不容易解读的。因为在我们的餐饮习惯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碗筷。
第三、避免使用纯文字标识。文字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字有着很大的差异,往往会成为我们沟通的障碍。比如2010年我国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在藏民居住区,由于语言、民族习惯与我国的其他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灾救援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产生了很大问题,大部分藏民对用汉字书写的提示信息看不懂,一度造成疏导困难,救灾秩序得不到维持。
第四、标识图形不易复杂,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减少线条的使用,尽量采用块、面对比的处理手法,以保证标识符号的视觉冲击力。
第五、注意标识的缩放问题。这主要针对应用于救援地图的标识,随着地图比例的变化,标识符号的大小也将会产生变化,在缩小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丢失细节,造成标识图形不完整。
第六、地震救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救援人员在展开救援前、救援過程中以及救援结束后都要做相应的喷涂标记,因此,在设计此类标识图形时要考虑到标识的延续性。
结论
地震应急救援标识可以准确快捷地传递救援现场的信息,对引导受灾民众疏散,指导救援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是地震救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提出了地震应急救援标识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此为依据,重点研究了标识的设计思路和以形造型、以意造型、文字转化、体现应急等视觉表现方法,并对部分救援信息进行视觉标识的图形设计尝试,为整个地震应急救援标识系统的构建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