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门学问,而且应当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问。阅读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是认知科学中的重要学科,是科学文明前进的助推器,掌握好阅读学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对教育、学术的发展有更好地推动,还会对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有相当的帮助。
2014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全国图书市场上受到追捧的图书中,竟然有一本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早在2004年就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在图书市场上一直表现平平,属于常销书一类。可是,自2012年以来,此书就渐渐热了起来,2014年更是声誉鹊起,上半年就进入社科学术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10名,三年多来已经累计销售50万册。
看来,阅读需要方法。
承认阅读有方法,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古今读书人,大都更为坚持阅读是各有各的方法。许多名家关于读书的名言句句在理、字字珠玑,然而,却也各师各法,各行其是,较少有人从各种方法中提炼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阅读方法,或提炼成一部既成体系又科学实用的中国传统阅读学。在阅读学术方面,我们总的状况还比较粗疏,这是不能不承认的。
阅读一定有方法。
阅读是一门学问,而且应当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问。阅读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是认知科学中的重要学科,是科学文明前进的助推器,掌握好阅读学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对教育、学术的发展有更好地推动,还会对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有相当的帮助。
阅读一定要有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美国初版于1940年,当年即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作者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是个传奇性的人物,主编过《西方世界的经典》,担任过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获得成功后的第32年,艾德勒又大幅增订改写,推出新版。他邀约一位叫查尔斯·范多伦的教授合作改写。查尔斯·范多伦是电影《益智游戏》的主角原型。这部电影现在在网上还能搜得出来。电影的主角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才气过人的年轻教授,即查尔斯·范多伦。他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成了持续轰动、家喻户晓的媒体英雄,然而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向公众坦承了主办单位为制造奇迹而作假,提供给他一些问题答案的真相。最后这部电影在查尔斯·范多伦得知他被学校解聘的黯然中结束。艾德勒帮助了现实生活中跌入低谷的范多伦教授,请他协助自己编辑《大英百科全书》,并共同打造现在我们读到的1972年版《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关于这部书背后的传奇,尽管如今的读者已经不太在乎。现今,人们对于此书的热捧,更多是出于对此书内容的认可。下面就是一套受到广泛关注、认可的阅读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分为四篇21章,四篇为:阅读的层次、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和阅读最终目标。
第一篇是讲述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基础阅读主要描述了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只要掌握了语言和文字就能够达到。检视阅读则讲述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应当先对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要了解书的类型,作者的目的或者意图,对读者有什么帮助等问题,并且要仔细看书的前言、索引,特别是目录。这样才能够在花时间看这本书之前,对此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做出阅读的最后决定。看起来这些讲述好像很普通,然而,它们常常被我们所忽略,这些忽略造成了我们后来阅读的许多困难和损失。
第二篇讲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阅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用在阅读论说式的书籍。作者列出了分析阅读的十五个步骤,要求读者先分析出一本书主要内容,然后诠释内容,最后再评论这本书。
第三篇讲述不同类型的图书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书中列举了多种类型图书的阅读方法,包括对实用型图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与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图书的阅读方法,并对这些不同的阅读方法做出介绍。通过作者清晰地描述,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对于阅读想象文学,此书要求读者一定要尽量快地把全书看完,而不要将故事情节分割得太厉害,否则将掌握不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也就掌握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想法和感觉。作为一位文学作者,我还不曾想到过“要尽量快地把全书看完”的阅读建议。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具有对阅读心理学的把握,还具有丰富的文学阅读审美经验。
第四篇讲述阅读的最终目标,由此提出了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即比较阅读,此阅读方法主要针对在研究某一主题时,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这一阅读方法显然是针对专业研究者和写作者。作者的介绍无疑对许多论文写作者具有几乎是面授机宜一般的作用。无论多么自负的专业人士,面对如此诚恳和严肃的态度,难免不为其所动。
全书条分缕析地讲述了阅读的各种要求,足以让我们对阅读的实践有了理性的态度。与此同时,作者还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
一是成功的阅读,态度应当是主动的。作者认为,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自然更多一些。正如书中所言:“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越是带着积极主动的态度,阅读就越发有活力,越发读有所得。
二是成功的阅读,应当是有目的的。阅读的目的是能够增长阅读的理解力,而不只是简单地浏览以获得资讯。反之,读者必将降低自己的理解力。书中说到,阅读的目的能帮助我们“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更深入的体会,此时就像自我的破茧而出”。在信息时代信息泛滥,阅读的目的性遭到前所未有消解的今天,这一建议堪称一记当头棒喝——作者改写此书时还只是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人类尚未进入信息时代,不可谓不具有相当的先见之明。
三是不断地阅读,但要有选择地阅读。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自己的这个经验和体会。这实在是经验之谈。记得俄国作家果戈理在其小说《死魂灵》中刻画过一个嗜书如命的人物彼什伽秋,那人毫无选择,毫无目标,什么书都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此书要求我们选择读那些能够提升我们阅读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通过这样的阅读,增进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自己。
四是掌握读书的速度。书中对读书的速度主张既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主张不同的书用不同的速度,甚至读同一本书,也不能自始至终采取同样的速度。速度关系到阅读的目的和不同的书籍对象。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的: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要咀嚼与消化。我想,需要咀嚼与消化的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的那种能够“超越你头脑的书”。
此书译笔优雅流利,全书通畅易读。译者之一的郝明义先生,原为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是大陆出版界的老朋友。记得十年前他曾经跟我谈到过此书,我那时还不曾关注阅读学,故而只是当故事听了一下。而郝先生一经认定此书,便全身心投入翻译和推介。从郝先生所写的译序可以看出他对此书的推崇:“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永不褪色的经典。”
——虽然畅销的不一定是好书,可只要是真正的好书,则越畅销越好;出版社要堂而皇之地去做畅销书,尤其要大做优秀畅销书。优秀畅销书是读者的盛宴。
——畅销不是书的祸,畅销是读者的福。我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一方面是文化饥渴,另一方面却放着身边的盛宴不会享用。
——畅销书通常好读,广大读者乐于享受好读之书。虽然好读的不免有坏书邪说,有败絮其内之物,但终究不会长久。有嗜痂之癖者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自有辨别力和选择能力。
——往往有书因反映时代社会,折射世道人心而畅销。许多读者乐于在读书中有所发现,有所悟道,有所提升,自然要争相参读畅销书。
——往往有书因敢出真言,形成广场效应,影响社会舆论而畅销。在社会转型期或者生活不太如意的时候,大众读者往往会循着畅销书从众而行,追逐真理、真相。
——畅销书往往“无奇不传”,比较能吸引眼球,快慰人生,这也是读者正当的快乐。
——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组织文学专家评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并重新出版。评选工作坚持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邀请媒体现场监督,二轮票决,选出近100年来的100种中国文学图书。我们发现其中竟然有70%以上曾是当年的畅销书。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是一本彻头彻尾、名副其实的超级畅销书。而且这一席阅读盛宴一经开摆,300年不散。时至今日,《红楼梦》依然畅销不衰。书还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作者依然是说不完的曹雪芹。
——被誉为“欧洲文学的阿尔卑斯山”的德国大作家歌德,200多年前其小说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年轻男子爱情倘不如意,便模仿维特自杀,而且还照着小说所描写的维特模样,穿着黑色燕尾服死去。一本书被读者所爱至死,不是盛宴又是什么?
——前不久国际许多媒体隆重纪念英国大作家狄更斯逝世200年。这位大作家的《雾都孤儿》《圣诞颂歌》《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艰难时事》《远大前程》无一不畅销,很多作品甚至还在报纸连载时就极大地带动了报纸的销量。《双城记》的开头精彩华章,不知道被多少中国作者模仿过。
——在中国一直卖得很好的外国文学名著有《安娜· 卡列尼娜》《茶花女》《基度山伯爵》《红与黑》《老人与海》《简·爱》《百年孤独》,更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当年原本就是畅销书,现在依然热销。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当年是坊间热门刻本,现在是众多家庭必备藏书。
(以上摘自聂震宁《阅读盛宴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