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弘扬主流价值

2015-05-30 10:48王媛申启武
中国广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闻广播接地气核心价值观

王媛  申启武

【摘 要】回望2014年国内广播新闻频率的脚步,在以新闻立台的理念下,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弘扬主流价值成为新闻广播的浓墨重彩。做好重大报道、创新传播方式、做活日常新闻贯穿了新闻广播一年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新闻广播 引导有力 核心价值观 接地气 舆论主阵地 新闻立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是我国新一轮改革的起步之年,国内广播新闻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新闻立台,着力“三贴近”,深化“走转改”,践行服务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改进新闻报道内容与传播方式,大力推进节目创新创优,使广播新闻面貌焕然一新,赢得了听众的喜爱。

在新媒体激烈冲击的背景下,广播新闻依旧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大实力,这得益于广播新闻2014年在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日常新闻报道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广播新闻呈现的这股清新之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重大主题报道引导有力

重大主题报道是广播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2014年以来,广播媒体紧扣经济、政治新闻主题主线,拓展主题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生动性和吸引力。同时,利用传统广播和手机广播、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平台,不断创新主题报道形式,提高报道水平和实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报道形式和手法上加大创新力度,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深入人心

加强典型报道工作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2014年,全国各级电台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工作,浓墨重彩地报道百姓身边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和道德楷模,真实讲述他们的生动故事,展现时代精神,教育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报道对象平民化。各级电台将视角更多地投向普通百姓,发现和挖掘平民典型,展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报道了一大批典型人物,如16年坚守生产一线有“公路妈妈”之称的女养路工雷艳红、朴实勤劳的扬州钢筋工人李林才、“冒死拦火车”的河北羊倌卢伟等,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了伟大的时代精神。2014年,北京电台倾全台之力打造“北京榜样”年度评选活动,全面整合调配九个频率的播出资源,抽调骨干记者、主持人对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报道,先后播出重点节目调查18集,总计播出800多次,时长约2500分钟,采访对象涉及白领、社区居民、来京务工人员、出租司机、街头商贩等各类群体,将“北京榜样”评选活动打造成为北京市一项常态化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型公益品牌活动。

报道规模化和多样化。2013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电台相继推出了一大批道德建设专题栏目,如四川广播电视台的《中国梦 劳动美》、贵州电台综合广播的《微公益·聚能量——我为盲人说电影》、合肥电台新闻综合广播的《讲述历史典故 传承中华文明》、西安电台综合广播的《让“感动铺天盖地”》等。2014年,山东电台乡村广播推出《最美乡村人》节目,深入挖掘活跃在山东新农村建设一线的致富能手、农业专家、农村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良好风尚。节目还联合全国其他农村广播制作特别节目,展现各地时代精神,讴歌普通农民的感人事迹,唱响道德建设主旋律。部分电台还同时采用新闻报道、专栏、系列报道、专访等多种报道角度与形式,各类节目之间互相呼应,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河北电台交通广播两档高收听率节目《992汽车魔方假日版》《992晚高峰》启动“大家都来讲车德”专题报道,并在报道中请听众参与互动,探讨“车德”背后的“人德”。同时,他们的公益栏目《爱心车贴》全天3个半点时段滚动播出相关内容,倡导交通文明,透析车德背后的社会心理。

报道形态接地气。中央和地方电台创新传播形态,用百姓爱听的表述方式为其提供所需的新闻信息,传达主流价值观。北京电台新闻广播《话里话外》把“找到来自基层的声音并用他们的话语表达出来”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金钥匙”。该节目将日常新闻报道和评论的口气、语态调整为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的模式——以北京地方方言叙说评点新闻,有时还加入传统曲艺手法即兴表演,这种带有“胡同味儿”的新闻评说打动了很多北京人,有效地引领了社会潮流、凝聚了社会共识。广东电台新闻广播的《“母乳爱”公益行动》则通过普通人日常的公益行动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风貌,通过声音传播身边一切向上、向善的人和事,传递温暖,汇聚力量。

(二)中国梦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道基调鲜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一词随着媒体的高频度报道传遍海内外,迅速深入人心。全国各级电台紧紧围绕中国梦主题,通过多种报道讲述和阐释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人们寻梦、追梦、筑梦和圆梦的动人故事,进而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国梦的切身理解和共识共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等重点节目中推出中国梦主题报道,集纳2014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对中国梦内涵的阐释,从国家层面、个体层面解读如何实现中国梦。全台不同频率各专题节目均融入中国梦的报道,从经济、民生领域探讨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探讨如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探讨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结合“走转改”活动,精心策划“发现亚洲之美——丝路寻梦·绚丽甘肃”等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以记者连线、专题、专稿等多种形式深入阐释和传播中国梦,加深了各国受众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氛围。北京电台整合9个专业频率资源,全台推出系列励志故事“国人自述我的梦”,通过讲述身边普通人的追梦故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将个人梦与中国梦很好地结合起来,汇聚梦想,凝聚力量。天津电台经济广播在国庆黄金周期间重磅推出“歌唱祖国”大型直播互动特别节目,包括围绕以实现中国梦为主旨的“晒晒我的家庭梦想”话题互动内容,让听众讲述自己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家里的未来梦想,反映祖国的发展和成就。

从2013年6月开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深入开展。全国各级电台加大力度,形成声势,为全面深入搞好此项活动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中央和地方电台都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专题专栏节目,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反映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进展,介绍各地典型经验,重点关注活动推进中的热点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汇聚能量,促进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例如,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头条播出“寻访苏区精神走赣州”特别报道上下篇——《丰碑永在,薪火相传》和《青山绿水,永续发展》,以赣州“三送”工作诠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分地方电台还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开办旨在丰富党的群众实践教育活动内容的栏目。中国广播联盟在成立5周年之际主办了“新支点 新丝路 全国百家电台走进广西”大型采访活动,来自全国210家中国广播联盟成员电台的170多位记者分三路深入广西多地,对广西加快构建西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主要成效进行采访报道,深刻地践行了党的路线。这些大型采访活动在向人民传达党的声音的同时,增强了广播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推动广播新闻报道不断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重视群众反馈。

(三)其他主题报道突出特色

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全国各级电台通过新闻、专题、广播剧等多种节目样态,全面回顾了甲午战争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进一步引导人民牢记历史、发愤图强。中央电台中国之声联合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推出50集全媒体系列节目《真实甲午》。上海电台、海峡之声电台、江苏电台新闻广播、大连电台新闻广播、威海电台综合广播同步推出18集甲午战争120周年特别直播节目《甲午启示录》,反思甲午战争失败之痛,展示国人实现复兴之梦的沧桑进程,受到了广大听众的认可和好评。围绕青藏、川藏公路通车60周年,中央电台民族节目中心结合《和谐藏区行》报道活动,派出多路记者深入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线采访,报道青藏、川藏公路通车60年来,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变化。这些报道大力宣传了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建设新西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重大活动报道有声有色

重大活动报道也是广播媒体的一项中心任务。2014年全国各级电台集中优势资源,精心策划,配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大活动展开报道,特别是在全国两会、南京青奥会等重大活动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做到了报道主题贴切鲜明、报道内容生动翔实,为这两个重大活动营造了隆重热烈、振奋人心、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

(一)两会报道面目一新

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不断创新会议报道方式,注重把国计与民生、会内与会外、会议议题与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等结合起来,通过直播、专访、解读等方式,开掘报道深度,力求报道“短、实、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准确生动地将会议精神传播给国内外的听众。

创新报道形式,彰显清新朴实的报道风格。全国主要电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两会报道形式和手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两会主要内容、传递两会的民生情怀,有效引导社会关注。在2014年两会期间,中央电台利用时下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大数据技术等,尝试“大数据看两会”,创新两会报道形式,令两会报道别开生面。其中,中国之声首次与“百度数据平台”合作,开设《两会大数据》栏目,准确把握舆情,积极引导热点。通过街头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让普通公众真诚发声,真实传递基层民意,使政府与百姓有呼有应,从一粒米的安全到一座城市的未来,探索中国梦实现的路径。经济之声《姚景源说数据》则发挥频率资源优势,邀请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解读两会发布的数据背后的重要经济意义。透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让广大听众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全国两会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形式生动活泼,给人印象深刻。为充分发挥广播同期声的优势,增强两会报道的现场感和亲切感,全国主要电台改变以往相关报道由播音员通读领导讲话、统领新闻的做法,更多呈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代表、委员们对话交流的同期声,传达了丰富的内涵和正能量,效果良好。

强化报道的时效性,及时传递两会动态信息。为及时报道全国两会热点,传递两会动态,全国和地方主要电台实时跟踪报道两会议程、新闻发布会和代表委员的审议讨论情况;在全天各重点时段的重点栏目中滚动播出相关资讯,并高频次连线前方记者和专家进行现场报道或述评,总体呈现出信息量大、节奏紧凑和时效性强等报道特点。自2014年3月2日至14日,中央电台共开设各类专栏专题200多个,圆满完成9场并机和分频率直播,总时长12小时,播发两会新闻及专稿近万条次,总时长近700小时;央广网共刊发两会相关稿件3000余篇,现场图片1600余幅,音视频直播时长100多小时。国际广播电台使用18种语言对人大政协开闭幕会、总理记者会等26个重点场次活动进行了音视频、图文直播,直播总时长约265小时。全台65种语言(含56种外语、4种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普通话和4种汉语方言)共投入《畅聊两会》等620多个栏目进行报道,刊播新闻4万2千多条次、专题3800多篇(次)。各省级电台普遍在北京开辟直播室,邀请本省代表通过直播与听众互动,产生了积极的新闻效应;部分省级电台通过强强联合形成新闻报道的合力。

着力发挥新媒体作用,进一步扩大舆论主阵地。在2014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和地方各级电台注重利用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不断创新会议报道形式。中央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利用旗下的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微信、微博公众账号以及客户端等,使用多语种,运用高清直播、视频点播、动画、微博微信互动等各种方式,开设重点专题或栏目,强化对话、交互、点播等多媒体角色,实现规模传播效应,着力引导新媒体舆论。中国之声《做客中央台》《直播北上广》栏目借助搜狐新闻客户端专刊、苹果播客页面,将两会报道内容直接推送至用户手机上,每期节目在线人数都超过百万人次,其中通过客户端接收专访交通部长杨传堂的人数超过130万。中央电台经济之声、乡村之声、音乐之声、都市之声等多个频率推出《两会微观》等微博、微信专栏,同步向用户推送两会报道内容,有效拓展了传播渠道,扩大了广播受众群,提升了传播效果。两会期间,经济之声官方微博、微信互动量达885次。国际广播电台在利用传统媒体手段做好两会报道的同时,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等新型媒体覆盖面广、即时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提高听众参与度。同时,整合国际在线多语种网站、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天地视频、多语种报刊作用,实现了报道的综合化传播,收听量大幅增加。四川电台交通广播、广州电台交通广播、西安电台交通旅游广播、合肥电台交通广播、江西电台交通广播、四川电台私家车广播等6家电台则联手移动音频媒体平台考拉FM,多媒体、多角度、多渠道共同报道全国两会,打造一场独具创新的“听”两会“名人口述”的新闻盛宴。

(二)南京青奥会报道可圈可点

2014年8月16日晚,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江苏南京开幕。此次运动会是我国首次举办青奥会,也是我国继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之后承办的又一国际性综合大型体育赛事。中央和地方广播媒体精心设计,突出亮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联动优势,圆满完成了南京青奥会报道。

中央和地方广播媒体积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组建了50人左右的前方报道团队,携手江苏电台对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进行了并机现场直播。各套广播频率共播出青奥会录音报道约100篇次,记者连线约120次,文字报道约450篇次,播发专题及访谈约18场次,采访组委会、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等约140人次,创下了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报道的发稿之最,实现了对南京青奥会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

充分运用新技术,让听众真实便利地收听收看节目。在南京青奥会期间,央广网累计发稿320多条,其中独家稿件20余篇、图片稿件60篇、原创图片稿件20多篇、视频时长达120分钟,完成音视频图文直播5场。中央电台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店里的客户端也集成了对开、闭幕式的报道,还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及时发布开、闭幕式的各种信息,同网友积极互动,提高了青奥会的影响力。南京广电集团旗下南京网络电视台、小微视频网、南京广播网不仅配合广播媒体做好直播节目的网络互动,还通过专题页面、微博互动、组织网友参与等多种方式,成为青奥报道的新生力军,扩大了青奥会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三)其他活动报道亮点纷呈

2014年6月12日至7月13日,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巴西举行。中央和地方广播媒体立足自身特色,积极参与报道,再次提升了国际体育赛事的报道水平。国际广播电台前方报道组在世界杯期间突出多语种采访优势:采访了罗纳尔多、内马尔、卡卡、卡纳瓦罗、埃尔伯等欧美足坛巨星以及多位名帅;推出了《巨星专访》《中巴足球那些事儿》《世界杯赛场的“中国制造”》《巴西第一线》等全媒体深度策划;充分满足了广播、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的产品需求,展现了国际台在重大事件中的报道实力和整合营销实力。河北电台音乐广播开展“你好!世界杯”行动,每天连线赴巴西特约记者,同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微视同步分享球场内外的趣闻故事。新疆电台929私家车广播推出世界杯特别节目《谁是大赢家》,以线性节目的形式贯穿全天。此外,全国主要广播媒体对“中国企业走进拉美”论坛、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亚信会议、第六届海峡论坛等一系列国内外重大活动进行全面及时的报道,进一步增强了电台的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功能。

三、重大事件报道及时有力

2014年,全国各级电台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事件报道应急机制,在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上及时反应、快速出击,努力实现从“先声夺人”到“一路领先”。广播电台成为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权威信息发布渠道。

中央级广播媒体应急体系趋于成熟。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里氏6.5级地震,617人死亡、112人失踪,财产损失严重。中央电台第一时间启动国家应急广播报道程序,驻云南记者15分钟内在中国之声发出了第一条连线报道,中国之声特报部记者在2个小时内发出第一条录音报道,14路记者在地震当晚陆续赶往震区,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领先于所有广播电视媒体推出的《鲁甸紧急救援》及时公开透明地报道灾情,引导各方力量科学救援,彰显了国家电台在突发事件中权威应急、传播力强、服务性强、指导性强的重要积极作用,再次验证了国家电台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掌控大局、有力协调抗震救灾工作、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克时艰的成熟能力。与此同时,中央电台与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电台联合开办播出“国家应急广播·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震后48小时,“鲁甸应急电台”在震中龙头山镇龙泉中学利用学校大喇叭开始首次播音;8月6日上午9点30分,利用当天早上运抵龙头山镇的广播播出设备,“鲁甸应急电台”正式通过当地频率FM98.6播出节目。这是国家应急广播继2013年开办“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后再次在地震震中开办专门为当地受灾群众、救援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应急电台。“鲁甸应急电台”的启动和运行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体制、机制、法制、预案、技术系统等各方面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同年10月7日12点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境内发生6.6级地震。10月8日16时,震后18小时,由中央电台、云南广播电视台、普洱电台联合开办的“国家应急广播·景谷抗震救灾应急电台”通过调频100.5兆赫覆盖震中永平镇。应急电台被誉为当地政府的“大喇叭”和百姓的“求助台”,探索了重大突发事件广播应急报道的新模式。

地方电台在所属区域的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取得重要进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地方电台及时跟进,密切和持续关注事件进展,强化新闻报道的服务性,全面提供各种信息,满足听众的需求。针对雾霾天气,北京电台启动应急报道预案,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新闻、交通、城市等频率20个重点节目,派出近20路记者深入环保督查、环卫、气象、教育、卫生、交通等一线作业地点进行采访,发回大量连线报道;通过一线见闻和群众语言,充分宣传市委、市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各部门积极响应及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现实图景;邀请专家访谈,权威解读北京市生态建设的具体安排:滚动播发雾霾预警信息和气象信息;做好交通出行服务提示和健康生活提示,呼吁社会积极支持应急保障工作等。2014年2月23日下午3点半左右,天津电台接到市政府关于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通知后,立即启动紧急报道预案,所属的新闻、滨海、交通、经济等十个频率打破常规,第一时间对该消息进行了及时插播。电台官方微博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对措施,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作用,赢得了市民认可。2014年5月12日16时50分左右,四川宜宾一辆公交车发生人为纵火燃烧事件。当天18点的四川电台新闻广播《四川新闻联播》节目,连线记者介绍了事故发生的消息,报道了伤亡情况,并预告将持续关注;20点,记者再次连线,报道了探访伤员的最新消息,并在没有更多案件侦破消息可发布的情况下,编辑搜集素材,配发了一条“公交安全小贴士”;次日从早到晚,全天各档新闻节目持续关注伤员救治、案件侦破进展、乘客互助互救故事等。

四、日常新闻报道尽显活力

2014年,中央和地方各级电台在做好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报道的同时,进一步坚持“三贴近”原则,遵循新闻规律,紧跟时代步伐和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着力加强和深化报道工作,日常新闻报道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强化日常报道的新闻性,巩固立台之本

各级电台建立健全新闻快速反应机制和搭建新闻应急报道平台,加大新闻直播的频次,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大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可听性。2014年年初,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期间,上海东广新闻台前方记者根据编辑部需求,提供图、文、音视频等各类报道,编辑部在安排广播组合报道的同时,利用微信平台推出前方记者雅东的网络视频独家报道《东游冬奥》,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开展“雅东体”造句互动,力求“病毒式”扩散传播。东广新闻台与爱奇艺在视频广播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在广播新闻内容可视化、传播渠道多元化等方面全面发力,积极拥抱新媒体,为听众提供更多渠道的新闻报道方式及更优质的新闻报道内容。2014年6月18日,浙江首个纯新闻广播——浙江新闻广播“新锐988”正式开播。“新锐988”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直播,其目标受众是移动互联网时代20至45岁左右、关注新闻的移动互联网新锐人群,主打新锐、青春、充满活力的风格。“新锐988”颠覆了传统广播的节目格局,打造“i时代新闻广播”,以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原有格式做新闻。电台的内容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官方App、苹果官方音频播客等各种手机终端收听,用微信、微博、微视等交互方式和听众随时互动分享,使听众真正成为新闻的爆料者、参与者、评说者。此外,徐州电台广播新闻中心新闻频率整点《第一资讯》实现了及时新闻滚动直播。每天,记者从全市各个新闻现场不间断地通过手机播报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即时新闻、即时播出”,回归了广播新闻即时、实用的本性。

部分电台对新闻节目进行调整,突出节目的新闻性。增加信息量,信息+观点成为各家电台主要播出方式,“集本地要闻之大成,融天下大事之精粹”。在形式上,强调主持人大时空、全视野点击。

(二)做深做透民生新闻,深挖立台之源

2014年是我国民生新闻发展的第12个年头。各级广播媒体继续开展“走转改”活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和改革开放实践,抓住基层、一线群众的关注点,捕捉生动场景,挖掘感人故事,体验百姓生活,通过生动的新闻素材、鲜活的群众语言拉近同广大群众的距离,新闻的贴近性和社会的关注度明显增强。围绕“回家过年“这一温暖主题,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于2014年1月6日推出了《新春走基层·温暖回家路》特别报道。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之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首次开辟“春运小助手”专栏,这个5分钟的板块一改《报摘》《联播》的严肃语态,由专人录制串联,并剔除所有记者的口播,由“小助手”进行“第一人称”的串联,突出现场感、服务性,强调对象感和贴近性。对于身在异乡不能回家或者即将踏上归途的游子,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一封家书》,邀请他们录制对父母家人的深深问候与温暖祝福,并通过电波传递出去。2014年“3·15”期间,四川电台新闻广播提前策划了系列专题报道《透视身边的消费陷阱》,通过向听众征集新闻线索,开展调查报道或记者暗访,推出了15篇系列报道,并在每篇报道后面配发了记者手记、新闻链接、维权知识介绍等,不仅牢牢掌握了民生新闻报道的主动权,还丰富了报道内容,延伸了新闻外延。

(三)提升新闻评论,高举立台之旗

2014年,各级电台加大新闻评论力度,新开办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评论类栏目,及时快速发出主流媒体声音,提升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越来越重视依靠评论和观点提升价值,《此时此刻》节目大多制播一句话新闻,以便将更多力量用在精耕细作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放大新闻事件中的审视视角、解读立场,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下一步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共振。广播新闻评论的提升有利于及时表达立场、引导舆论,彰显广播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职责使命。

总体而言,2014年是广播新闻继往开来又锐意革新的一年。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在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日常新闻报道等方面不断创新,出色地履行了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弘扬主流价值的使命,充分彰显了广播作为当今社会主流媒体的魅力。

(本文编辑:刘浩三)

猜你喜欢
新闻广播接地气核心价值观
中共早期创办的新闻广播和出版媒体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试论新形势下新闻广播中的采编技巧
新媒体时代新闻广播该怎么走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社会化网络时代新闻广播的突围节点:以微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