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如何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为学生高年级理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为此成立的课题组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学为实例,英语专业2012级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美国语言学教授Krasen提出的“i+1”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调研。
“i+1”理论基础英语背景实践《“i+1”教学设计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英语专项课题资助项目,课题编号为12WW338。该课题主持人为南昌大学共青学院英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彭银梅副教授,课题组其他成员为邹玉梅、张冬水、喻盈盈、陈军等四位老师。课题完成时间两年(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最终,课题成果形式为专题论文3篇,均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通过开题、结题以及座谈提问等形式,该课题获得省教育厅的结题验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i+1”理论
“i+1”理论是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1981)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当今二语习得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因为它使外语教与学的研究走出了一直以教师为中心或主导的误区,使外语教师开阔了视野,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和学的效果。该理论强调:
(1)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也就是说,教师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语言基础,必须是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信息。当他们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且让输入的信息稍微高于他们现有的语言水平,即“i+1水平”,这样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其中“i”代表二语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代表稍微超出的部分。
(2)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所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是有趣,关联性越强,学生就越容易不知不觉地习得这门语言。
(3)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必须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教师的“一言堂”,只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输入必须是大量的。所谓大量输入,是指大量的读、大量的听。在大量的听读过程中,学习者会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知识,然后对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进行吸收加工,就会很自然地使用语言。
归结一点,“i+1”理论核心观点认为,语言输入只有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语言习得者的水平才会从i向i+1提高。如果输入语料过深或远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即i+2或过浅而低于学生现有水平,即i+0或i-1,结果就会是学生无法理解或对学生无法真正起到作用。
(二)基础英语课程及其课堂教学设计特点
基础英语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该课程可以被看做是大一、大二阶段英语学习的核心。该课程以基础知识为讲授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从而为大三、大四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基础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该课程的课堂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基础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有效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步骤、有目标,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
(2)基础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3)基础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师能实现有效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实现跨文化交际。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应实现大家的交际,通过交际活动,达到掌握和运用自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创造“信息沟”(information gap),并精心设疑提问。
(三)课题的选定及其意义
基础英语为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大一、大二阶段的核心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对此,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达到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Krashen“i+1”输入假说的提出,遵循了外语学习的特殊规律,充分考虑了从量变到质变这一高原现象的漫长性。在“i+1”模式之下,学生要不断地通过自我探索才能弄清“1”的实质内容,这与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另外教师设计好“1”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正确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基于以上两点,课题组选定将“i+1”理论运用到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探讨教师如何设计“1”部分的教学内容,最终提高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
随着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提出了详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当申报的课题被批准为省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后,我们即按方案,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学为实例,把我校英语专业2012级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基本任务
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输入上获得最大程度的理解;课堂教学实践——将“i+1”理论运用到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验证所设计教学模式的正确或欠缺。
2.具体内容
针对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上的各种需求,如何确定针对性的教学素材;如何按照“i+1”教学设计,规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导学、助学角色地位,以及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语言输入;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体现基础英语教学的课程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根据“i+1”教学设计理论,课题组得到以下认识:
1.客观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注重输入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
在基础英语课堂上,首先,教师要做到用英语教学,所用词汇、语速要略高于学生目前水平,同时,教师应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英语水平,以此作为选择输入材料的重要依据,并且随时监控学生英语水平的变化,调整输入材料的难度。其次,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避免枯燥的语法、词汇讲解,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保留精华,再结合一些生动的教学手段,用一些学生可以理解但又略稍高于他们的语言不断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输入的趣味性
虽然基础英语课堂更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但教师仍应尽可能多选择教学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用交际法、沉浸法来进行听说教学,用翻译法进行语法教学,用暗示法来鼓励学习者,等等。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立体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有趣和高效。通过多种教学法的综合使用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才能激起学生的内在兴趣,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学以致用,给学生以成就感和愉悦感。
3.实施隐性分层教学,注重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
隐性分层教学不打破原有自然班,不给学生贴好、中、差的明显标签,因此很好地克服了显性分层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的缺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焦虑,从而有效增强了其学习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小组合作任务型教学法,同时,教师参与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队伍中,设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并与学生合作完成,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合理分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紧张程度。
4.借助有效的课外输入,确保大量的输入可理解语言素材
课堂上的时间非常宝贵,要确保学生能接触到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就成了教学中的一道难题。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阅读课文等大量可理解语言的输入,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积极有效的输入,督促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英语报刊杂志等,或者提供足够的适合他们水平的听力和阅读资料,并通过测试对他们的课外输入进行监控,以确保课外输入的有效性。
以上的认识在课题组成立后共发表的3篇专题论文中分别得以阐述:
1.《“i+1”教学设计在调动学习动机“ARCS”模式中的运用》由邹玉梅执笔,发表于《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2.《浅谈“i+1”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体现》由喻盈盈第一作者执笔,发表于《商》,2013年第22期;
3.《基础英语教学设计与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由彭银梅、张冬水执笔,发表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四、结题后的思考
课题自立项以来,始终围绕“‘i+1教学设计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从分析我校2012级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需求入手,对我校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方面做了深入、透彻的调研,继而通过基英课堂上的“i+1”教学设计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同时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课题研究工作已接近尾声,但专家和领导的结题验收不应该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终点,而应视为教师职业发展、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发展得到促进的一个新的契机。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探究既要做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易懂、易学、易用,记得牢、掌握快,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并通过对课题项目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英语专项课题资助项目,课题编号:12WW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