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课堂提问的材料要具有新颖性、探究性和发散性,课堂问题的呈现应合理化,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改进英语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他们多进行自主提问。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55
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途径。因此,教师要重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一、问题要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并面向全体学生
1.构建真实的课堂提问情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构建真实的课堂提问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发现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实的挑战,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活动。对于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并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初中学生,所提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在他们的脑海中能够想象出来的,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真正地激发出来,他们才能更清楚他们所要回答的问题的中心是什么。如对于introduce family members、go shopping、TV program等话题,他们可以有效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在碰到比较难的地方时,他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通过对真实情景问题的回答,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英语的亲近感和学习的兴趣。
2. 所提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提问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提问,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适当的深度,一定要能让学生去思考,并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所提问题的形式要能体现综合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对已有问题进行改变,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一词多义、一题多联和一题多变等问题情境的设计均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另外,课堂上尽量不要出现浅显、重复的、只需要用yes或者no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我们在阅读课中,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时所设置的问题就要有一定的深度。如果太简单了,学生容易浮在文章的表面,对于文章的内涵就不愿意去挖掘;太难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容易减弱。
3.扩大课堂提问的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能针对全班学生。但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仅仅只能针对班级的一部分学生,另一部分学生只能望题兴叹,这样就降低了这部分学生对于课堂的渴望,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慢慢地减弱。成功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够使班级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只有这样,提问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互动,一起思考,一起总结,对于这样形成的知识点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的呈现应合理化,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思维一般都是由问题开始,然后进入思考的状态,最后对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喜欢上学习。问题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的问题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由初级阶段逐步引向新的高度。教师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学生回答起来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根据学生个体认知发展水平的特点,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系统,并且与课外的辅助教学保持信息的交换,使问题情境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断增加,才能让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快乐感觉。
三、改进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交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一个过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提出是否恰当,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合理性,还要注重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一个问题的提出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语言组织,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交流。所以改进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注重提问的艺术性也是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提问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提问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课堂中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针对所提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也就是要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应当鼓励他们从一个问题的回答过程中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学生能够自主提问,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不是一句空话。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发展学生学习的逆向思维。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