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学宝
早就想读《草房子》,但囿于它的“少儿作品”类属,一直抱存疏离心态。前天,同事郑重向我推荐,并拿来了第102次印刷的《草房子》。一读,可就放不下了。期间,竟流了两次泪,以致久干长涩的眼睛获得了意外的滋润。
小说之美并不全在煽情,而源自它的深度和温暖。世上温馨之所,也不仅存于文字间。人们喜爱《草房子》,多半是因为油麻地小学里的人与事,在周遭,或在自身上,发生过,又因为生命密码的相同,极易读懂,并产生共鸣。
生命密码之一:人性的暖光
《草房子》里的桑乔校长。
人性的光芒有时会被遮蔽,但总有照得人生晶莹剔透的那一刻。
桑乔校长一心想把学校办好,蒋一轮老师工作出了差错,他急,白雀演出时被迫“缺席”,他急,秦大奶奶在学校里占据一块场地,他急。然而,劳碌的桑乔,却也没有被种种不如意事折磨成“铁石心肠”。
为了让秦大奶奶搬出,将那些在校园里大摇大摆行走着的鸡鸭鹅赶走,他甚至一次次请人将秦大奶奶抬走,然而,当他看到秦大奶奶想搭一个窝棚,“而竹竿撑不住弯曲下来了”时,竟说:“算了吧,缓缓再说吧。”更让人心生温暖的是,“第二天,桑乔去找人,在西北角上,给秦大奶奶搭了个可以过冬的临时窝棚。”
人性之光从来没有离开过桑乔校长,虽然他的许多做法看起来有点“本位”,带了斤斤计较的嫌疑,但他毕竟不是为了自己。而正是做事看起来不怎么“漂亮”的桑乔们,让简陋的校园里闪烁着人性的暖光。
如果说桑乔校长对秦大奶奶的“网开一面”,让心有怨艾的秦大奶奶不再“折腾”,那么,因拿树枝拦花而落水的乔乔在挣扎时喊出的那一声“奶奶——”,则唤醒了秦大奶奶长期被压抑了的温柔情感,促成人性被遮蔽太久的秦大奶奶完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华丽”转身。救人与自救,秦大奶奶的生命光芒也许并不耀眼,但它着实温暖了一回。
《草房子》之外:刘增美的大度包容。
像桑乔校长这样,被校园内外之事折腾得“焦头烂额”,却让人性之光照亮他人灵魂的校长并不在少数,哪怕是在穷乡僻壤。
刘增美从海州师范学校毕业,来到墩新小学教书时,还是个怀揣育人梦想、意气风发的青年。那个时候,他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这里落地生根,并由这里的黄土,伴他永眠。
刘增美生性平和,教起书来却是毫不含糊。因为教学成绩好,他被派到与邻县接壤的某村小做负责人。那里说不上民风剽悍,但百姓不看重教育,却是真的。这也难怪,那里的人们还没有看到村里有孩子因上学“出息了”。稍有不如意,他们就会找到学校,讨要说法。
那一次,一个年轻教师因为心浮气躁,打了学生一记耳光。家长找到学校,说老师打了孩子,他就要打老师。刘增美上前询问,没想到,那人竟一连几拳打在他身上,连眼镜也被打落在地,摔碎了。
此事惊动不小,许多人要严惩打人者。得知此讯,刘增美竟找到领导,独揽了一半的责任,并表示自己早已原谅了那个打人的家长。
刘增美不仇不怨,感动了许多人。打人者主动到学校负荆请罪,还要偿赔眼镜,刘增美却笑笑:“知道错了就好,以后可不能再这样做了。眼镜嘛,就不用赔了。”
打那以后,再也没有家长到学校里闹过事,尊师重教风气也渐渐形成。
生命密码之二:精神的拔节
《草房子》里的杜小康和细马。
精神不是苇草,但它在生长,在拔节。这一点,在桑桑、杜小康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家境一落千丈后,杜小康被迫退学,但他还想读书,为此,他甚至偷了同学的课本。为了有朝一日能好好读书,他跟随父亲去放鸭。鸭子吃了人家的鱼苗,连同小船被扣时,他虽有悲伤,却也不像父亲那样“绝望”。生活教会了他思考,更让他一天天坚强起来。而为了帮助杜小康实现在学校门前摆地摊的愿望,爱鸽如命的桑桑竟捉了自己喂养的十只鸽子到镇上去卖……
贫困、苦难,没有人喜爱,但当不幸来敲门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理由自暴自弃。能够勇敢地面对磨难,青葱的生命就会生长,精神就会“拔节”,世界,也会在某一天,打开她那温情的大门。
《草房子》之外:徐长征的脱胎换骨。
高中毕业走出校门后,徐长征宁愿在家帮父母种责任田,也不愿意回校复读——他对读书毫无兴趣。几亩薄地,收入有限,为了让家庭摆脱“窘境”,父母决定将责任田辟成菜园。大片地要一锹一锹挖,浇水,施肥,治虫,哪一样都不敢怠慢。三伏天在园地里劳作,肚子喝得鼓鼓的,嗓子里还照样冒烟,三九天,也常是大汗淋漓……
受不了种田之苦,徐长征后来做过代课教师,当过小商贩,还在沙站里做了一段时间的临时工。再后来,市教育局要招一批高中毕业生进行专业培训,以充实教师队伍,他报了名。再次走进教室,他学习起来真是“如饥似渴”。两年“不用扬鞭”的学习,以及五年的自学考试,让他“心智”大长。因为成绩突出,他被破格“提拔”为高中语文教师。学生基础差,他从不抱怨,而是寻找“对的方法”。一次,校长要求老师多读书,多研究时,拿他做了“标杆”:“大家要向徐长征老师学习,你们看他年纪轻轻的,抬头纹都出来了。”多年磨一剑,徐长征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徐长征的“逆袭”成功,是因为他从“炼狱”走过。生活就是教育,我们总会如此说,却也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
当然,学校里,无法给学生以徐长征式的脱胎换骨,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读懂每一个生命的密码,促其“共振”,使得生命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生命密码之三:关爱的力量
《草房子》里的细马。
被邱二爷从江南带过来,进入完全陌生的油麻地小学,细马既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又要打破情感上的“隔阂”。而这些,对于一个孤单的,本就不爱上学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于是,细马选择了退学。放羊给了他自信,也给了他快乐,但是,心有不甘又让他忍不住要与昔日的同学隔空“对抗”。尽管已经觉察到邱二娘的“设防”,但他还是从邱二爷的身上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正是在亲情的感召下,细马才在被送走的路上,又下车返回。
随后,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而细马用他孱弱的肩挑起了他可以避开,也有理由避开的家庭重担:卖了楝树,买了羊,卖了羊,以实现“给妈妈造一幢大房子”的愿望。
永远不要小看一个孩子的潜力,更不要小瞧弱小生命深处的爱心。点滴之爱,会在孩子那里留存,放大,成为爱的滔滔洪流,给他一生一世也不会衰竭的“还爱于世”的动力支持。
《草房子》之外:宋玉贤的爱心接力。
中师毕业后的二十多年里,宋玉贤一直“稳定”地立在村小讲台上。眼见着同学或升职,或进城,或发财,他不为所动,依然孤傲地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用《春笋报》引领学生的诗意成长。
《春笋报》每月出一期,每期刊发30篇文章。从审稿、编辑到校对、发送,事无巨细,都是他一人完成。而且,这还都是额外劳动。
因为星期一要出刊,那个星期天下午,在田里插完水稻后,连家也没回,他就直奔学校。将稿件审定完毕,又将文稿送到镇上打印。打字员忙碌时,他在旁边校对。零时已过,打字员打起了哈欠,并且直言太疲劳,不能再打了。为了让刊物准时与学生谋面,他扯起嗓子,为打字员办了个“独唱音乐会”……
宋玉贤为《春笋报》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也收获了成功和喜悦,但他看重的不是这些,而是传承教育的接力棒,用自信的星火点燃自强的生命。
点燃宋玉贤生命中爱的火焰的,是知青教师王小青。一次,在“谁是优秀人才”的课堂讨论中,王老师笑问全班学生:“我这里有优秀人才的相片,大家愿意看吗?”王老师的神秘勾起了大家的探究“欲望”。一个接一个走上讲台的学生,先是一脸困惑,继而恍然大悟,随后又带着满脸的兴奋跑了回来。宋玉贤也看到了那张“照片”——镜子里的自己……
王小青老师不光在学生心里播下成为优秀的种子,还给了学生细致的关爱。因为只有一双布鞋可穿,有一年早春下大雨时,宋玉贤将鞋“珍藏”在夹肢窝,带着两脚泥巴走进了教室。第二天一早,王小青老师将一双簇新的“解放鞋”送到了他手上。那个时候,宋玉贤哭了。
做民办教师的二舅陆敬明可以说是多才多艺:教过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美术,会弹琴,能带广播操,还拿着二胡教过音乐!看到二舅被学生围在校园里柳树下,宋玉贤很是自豪。能像二舅那样爱学生,并为学生所爱,成了宋玉贤最诚挚的向往。
以爱激发爱,以责任催生责任,生命的密码在宋玉贤这里不光得到了解读,更获得了传承。“感恩不是简单的投桃报李,而是永久的修好、慰藉、鞭策与勉励。”宋玉贤如是说。
教育有太多的内涵,等待解读。但解读不是最终目标,我们的任务是传承,创造,使之愈加丰富,让后人想起今天的教育时,眼里含情,心有感动。当然,要想创造匹配二十一世纪的“唯美”教育,我们就要像《草房子》内外的人们那样,读懂生命的密码,读懂教育的密码,直到意满胸,情满肠,大手牵小手,左右都是爱。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