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忧”到“解忧”

2015-05-30 10:48:04廖素婷�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延展性王羲之聚会

廖素婷�オ�

[摘要]古今很多作品都会涉及“生命”的主题,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尝试着把这类相似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来进行延展性阅读。就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生命意识做了个阅读范例,尝试着从同类作品中去发现和探究“生命之忧”,然后又回到文本中去解开这些“生命之忧”,以此来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带领学生积极联想和思考。

[关键词]生命主题延展性阅读探忧解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07

千百年来,文学作品的主题基本都能概括为生命、死亡、爱情、战争、母爱、思乡、离别、怀远等,很多作品都在同一个主题上有过类似的表达,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同类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来做延展性阅读的尝试,不仅是在看书的行动上,更是在思维的延展上,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动起来。

一、在阅读教学中发现探究点

最近,笔者在进行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时,发现王羲之有一个与常人不同的思考:在这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下的流觞曲水活动中,王羲之却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为什么会由美好的聚会想到生死呢?于是我把这作为一个探究点,决定与学生一起继续去发现教材或其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类似生命主题,探究其中的“生命之忧”,然后从另外一些生命主题的作品中去寻找一些“解忧”的途径或方法。下面是笔者就这个问题和学生一起做的一个延展性阅读尝试。

二、寻找同类作品中出现的“生命之忧”

一朵鲜花,有开就有谢;一次聚会,有聚就有散;一次出游,天大地大,万物永恒,却感人生蜉蝣。这些都是生命的不同形态,有生存,有死亡,有永恒,有短暂,很多人由此而产生无限“生命之忧”的感慨。忧从中来,何以解忧?说不定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思考,就能释然开怀。

问题是从文本中来的,答案就回到文本中去寻找吧!于是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与此内容相关的延展性阅读篇目或书目,以及重点要关注的问题。

1.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关注点:两篇文章都写到了对“花开”的感受和理解。

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关注点:王羲之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都写到了人生的聚散观。

3.苏轼的《赤壁赋》

关注点:夜游赤壁看到美景后引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悲叹,但是又从清风明月中获得慰藉和解脱。

4.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

关注点:什么样的人生境界能帮我们从“生命之忧”中走出来?

三、探讨“生命之忧”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要熟读相关作品,更要体会文本所传达出的一些生命意识。为了减轻大家的阅读量,为了把阅读做到细致,也为了学习成果的共享,这部分可以分小组来阅读,开展读书报告会。笔者把学生分为四组,两组“探忧”,两组“解忧”。以下是师生对这些主题相近的文本共同完成的读书感悟。

“探忧”组一:花开——吹响“葬礼的号角”

原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写道,在热海的旅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他哀的不是花儿的现在,而是花儿怒放之后的下一步走向——花的凋谢。这本是自然规律,繁华过后,必定迎来落幕。如果把生命看做一条线段,最美丽的时刻在线段的中间,前段部分是生命的孕育和蓬勃阶段,那么后段部分就是生命的衰颓和谢幕阶段,它的每一步前进,都是更接近生命的终点。

由这篇延展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七节中对牵牛花亦有类似的描述:“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一边是牵牛花蓬勃生命的赞歌,一边却是谢幕葬礼的哀鸣!

绚丽璀璨的生和凋零毁灭的死如此人工地近距离联系起来,不由得我们不感到忧从中来。

“探忧”组二:聚会——感慨“死生亦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一次多么高端的聚会,一次多么高雅的流觞曲水活动,这里有欢声笑语,有诗词歌赋,有良辰美景,有赏心乐事。如此愉快的聚会中,王羲之提笔感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本是无限欢快的聚会,瞬间让人无限留恋,无限忧伤,聚和散、生和死是如此接近,如此天壤之别!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无独有偶,因聚会而想到散场的还有后来的曹雪芹,他的“聚散观”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表达出来了:“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聚会是难得的交流机会,而因为聚会想到的散场、冷清、生死,虽是辩证思考,但也不免带给我们一番对生命的忧思。

四、从同类作品中寻找“解忧”的途径

同样是面对大自然,无论是花还是山,同样是聚会,无论是与人聚还是与物聚,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认知,我们可以从豪放派苏轼、从参透禅意看人生或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些“生命之忧”。于是笔者带领另外两组学生来为之前“探忧”的学生“解忧”。

“解忧”组一:享用眼前的自然宝藏

被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此时只能与鱼虾麋鹿为友,难免也发出了心底的悲音:他悲一世之雄今不再,何况自己乃渔樵之夫;他悲自己身如蜉蝣寄天地,沧海一粟天地间;他悲生命须臾不可骤得,不似长江绵绵无绝期。这是有志之士的生命感慨,又是凡夫俗子的生命悲叹。

文章会在这里戛然而止吗?如果真的这样,那就不会是人人都欣赏的苏轼了!他一定会用他的乐观旷达、超然物外来让自己的心情与这美丽的夜晚相得益彰。果然他在第四段中就这样来慰藉自己和客: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闻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大自然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宝藏,它们是可以无限享用的,那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吧!

苏轼对生命发出的悲音,他从大自然中得到了慰藉,找到了心灵的出口,很快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出了这种生命弱小、渺小、短暂的悲情局面。

“解忧”组二:“看山还是山”的自然心态

佛家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聚会、开花而体现出来的悲观的生命意识,只能说作者还处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这时候看到的确实很前瞻,但也过于暗淡;而苏轼的夜游赤壁,却给我们“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最高境界,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重最简单的境界,简单的也就是快乐的。万事万物的尽头处纵然使人悲伤,但是只要未到尽头处,沿途都有美景!在生活劳顿或不如意之时,怀着一颗简单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心灵,哪怕是给我们的生活披上暂时的霞光,也要一路唱着歌儿,去赞叹那份上天赐予的美好。这种心态下看到的就是自然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深层次的想象之境。

“解忧”组三:拥有一份“天地境界”

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苏轼是在自然的清风与明月当中慰藉自己对生命短暂渺小的悲叹,他达到了哪种境界呢?他不是冯友兰说的“自然境界”,因为自然境界是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的,而苏轼此时已经非常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他能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辨生命如水如月般的永恒,能用宿命的观点来告诉自己物各有主,命中无时不强求,能有意识地去大自然中寻求无禁不竭的赏心悦目的宝藏,所以他达到了冯友兰说的“天地境界”。他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置于宇宙之内,在自觉地进行内心的调节,这已经超乎自然超乎功利超乎道德之上,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专家点评——李薇】

读到张小华老师名师工作坊团队进行的语文延展性阅读文章,感到很高兴。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和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和课外拓展阅读的矛盾,而张小华老师带领的研究团队能够针对这一矛盾进行研究,不仅对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力提高有利,更为学生今后长远的个人素养的提升负责,非常具有推广价值。具体说来有如下一些亮点:

一、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以必修教材为依托发现探究点,既兼顾到了语文学科的应试要求,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一举双得。

二、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探究点,再通过课外阅读深入发掘和理解课文的重要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方向性和计划性。

三、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延展性阅读,就会针对教材的内容,形成一系列的课外阅读资料,这些资料的积累,也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部分。

四、延展性阅读还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在语文延展性阅读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探究,可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形成知识分享提升的语文学习氛围。

总之,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和新课改的研究性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和教材联系得更紧密,探究过程可长久,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更实际。

【李薇简介】

李薇,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语文教研员,广西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优秀评卷员。连续十年被评为南宁二中优秀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组织2015届高三年级中心组成员编写《南宁市2015届学科高考备考计划及指导意见》,竭力提升全市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撰写的《浅谈我的感恩教育心得》获广西教育学会班主任工作征文一等奖;《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一文发表在《广西教育》2012年第9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文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增刊。参加区级“十二五”课题“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有效度的探究与实践运用”的研究。2009年至2013年在《当代生活报》《南国早报》等报纸上发表多篇高考点评文章。参与编写《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等多本教学教辅用书。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延展性王羲之聚会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响应中的出版偏倚、科学客观性和科学伦理——“奥司他韦事件”及其延展性思考
科学与社会(2021年3期)2021-12-02 01:20:34
不聚会少出门外出做好防护
医学综述(2020年5期)2020-03-27 13:13:42
快乐的聚会
幼儿画刊(2018年3期)2018-04-09 06:16:42
《王羲之 兰亭序》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8:50
王羲之书兰亭序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6
《王羲之 丧乱贴》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21
生日聚会
王羲之品尝牛心
课堂有效教学之大学课堂
历史教学中的“三性”原则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0期)2016-08-09 16:55:00